现在从国家的政策导向来看,就是通过政府拉动来催生消费热点。对于刺激经济增长会有一定作用,但是要形成消费热点还面临很多障碍。花钱要花在刀刃上,只有抓住了经济领域的关键环节,国家投入的钱才有可能真正产生效益。
与发达国家物流业比较,中国物流成本要高得多。美国物流业成本仅占整个运营成本的9%左右,而中国物流业成本则占20%。高昂的物流成本,有很大一部分是流入了执法者的腰包,公路法沦为了路政执法者牟取利益的工具。具体执法者可以凭借宽泛的自由裁定权为自己以及所在的部门牟取利益。还贷收费公路和经营性收费公路的界定一直未有明确的立法,,加之公路收费状况长期不公开透明等多种因素,修路成为一些人攫取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路收费成了“无底洞”。
现在各条高速路都实行计重收费,如超过一定重量,超过的部分会按照一个复杂的计费公式加倍收费。收完费后,路政与交警再上来罚款,路政最高一次能罚三万元。路政与交警都拥有上路罚款的权力,两家各规定了不同的标准,因此,95%以上的货车都是在超载超限中经营。脱离实际的标准与巨大的罚款额度成了物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很大原因。对于收费过高所产生的成本,只能分摊在货物上。比如从湖南运送到广东的猪肉,单单是过路费就让价钱增加了三成,最终埋单的还是消费者。
由于地方与中央政府存在着博弈,真正要有效改善这种路政的混乱局面,应该对所有所有跨省上路的机动车辆进行登记,征收年票,年票征收后可以全国通行,不再征收过路费。以提高全国公路网络的通行效率,节约管理成本和物流成本。
政府的运作效率太低,为了有效支持经济,政府的管理体制应该进行改革,推动部门再造流程,建立并联审批模式,设置大系统综合管理机构,建立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架构和运行机制,提高运营的效率。实现管理服务职能下移,推动区属部门管理和服务职能向镇、村下移,调整区、镇税收分享机制,实施财政扶持资金“一步到镇”。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把扶持的重点花在有竞争力的企业和对清洁能源、环保材料、节能材料的企业上。
由于城市居民对于住房支出、教育支出、医疗支出存在着很大的担忧,而政府又打从心眼里不想让房价大幅下降,所以想让城市居民放开消费,事实上是不太现实的。而长期以来,农村的生产力一直没有得到解放,因此把拉动内需的期望放在农村经济,是比较现实的作法。
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农业经济的增长将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加快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加强支持林业生态恢复重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完善农村电网,除险加固病险水库,建设饮水安全工程,加大沼气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建设医疗服务基础设施,进行农村校舍改造。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
在进行农业产业化建设上,可以实施农民将土地统一流转入股到村集体,再由村集体统一实行公开发包经营。土地入股集中经营后,土地实行公开发包,由本村社员承包。将分散的土地集中经营,相较以往,会产生更大效益。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提高农业种养技术,完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二是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逐步形成,连片规模化生产有利于村集体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耕作模式。三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系真正统一,租赁土地所得的20%由集体提留统筹,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生产服务体系完善和流通方便,从而提高了农业效益。
大力加强对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这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农村金融的衰败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对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费用进行贷款,对农机具进行贷款,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服务贷款,对购置生活用品、建房、治病、子女上学等消费进行贷款。可以采用孟加拉国农村的信贷资金支持模式,这一模式通过五至十家农户为一组的相互联保的方式发放小笔贷款。小组成员互助互促,一个组员不还款,整个小组都失去再贷款的资格。农村小额贷款是农村金融非常有效的一种模式,对提高农民收入效果显著,比较适合于消除绝对贫困。同时对贷款者而言,小额贷款兼具坏帐率低、收益高等优点,其盈利的前景相当可观。因此,对农村的小额信用贷款应该与商业性资金结合起来,如成立一个独立的银行或金融机构来进行。在我国,小额贷款往往被当成一项扶贫措施,由于小额贷款被视为一种扶贫措施,因而其资金来源非常有限。政策性银行如国家开发银行作可以考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也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此外,财政的各项支农资金和其他款项支持也可以对发放农村小额贷款的政策性业务予以补贴,或者甚至以小额贷款的模式进行发放。在此基础上,逐渐增加商业性资金的参与,通过增强竞争将可以保证广大农村地区能够获得比较多的金融支持和较低的金融成本,使小额贷款的模式得到推广,对解决“三农”问题应能发挥相当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