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今:中国区域发展30年的经验与教训



      自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间,基于重工业优先发展和国防安全考虑,通过三线建设,国家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向中西部地区,这使得区域发展战略具有明显的均衡性。但是,由于忽视了中国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基础、交通、区位等条件地域差异,导致区域经济整体上出现活力不足、效率低下和发展迟缓等一系列问题。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其区位优势率先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格局,加大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差距。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差距越来越明显,不但制约着东部的进一步发展,也影响到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生态环境建设,为此,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国家党中央审时度势,启动了西部开发战略。之后,针对改革开放以来衰退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于2003年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战略”。 继“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之后,国家于2005年又提出“中部崛起”战略。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程,基本上经历了由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再到统筹发展的三个阶段,实现了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推进,中国区域经济“多轮驱动”的新格局正在逐步成形。随着十七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的深化,这预示着中国又将进入新的区域发展阶段。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和完善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

  第一,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了全国经济整体上实现持续高速发展。不论是东部沿海地区的率先发展,还是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和调整不仅使这些重点发展地区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且带动了全国整体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国家和各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明显加快。改革开放的30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8%以上,比改革开放前均衡发展战略时期提高近4个百分点。沿海地区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以11.24%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的高速增长,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国内生长总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也分别达到了9.75%和9.13%,全国有11个省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10%。这样的高速增长不仅在中国,连世界上都是少见的。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各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第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一是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区域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区域经济差距越来越显著,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区域之间的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都呈现出加速扩大的趋势,东部膨胀病、西部长期落后、中部边缘化、东北衰退等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整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带来了负面影响。二是在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同时,区域经济的结构问题也凸现出来,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市场机制逐渐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个区域都以竞争的姿态来指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争相发展市场上销路好,附加值高的产品,导致各个区域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三是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增多,区域经济秩序紊乱。各区域通过对本地市场进行分割,或者通过行政手段硬性限制或加价、征收附加费用等设置贸易壁垒,排斥外地同类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同时,限制本地的资源流出,在涉及区域之间的经济纠纷时,不顾有关法律规定,袒护本地的经营者,失去了解决纠纷的公正立场。在区域之间的合作中,不遵守协议,不愿意承担责任和义务,结果导致合作流产的事情经常发生。地方保护主义不但导致区域经济秩序紊乱,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紧张,而且还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四是现行政策对于控制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福利差距还缺乏切实有效的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区域自然条件差异难以改变,但是在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上必须缩小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平衡发展,全国出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资源、环境压力凸显,能源紧缺、突发性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的不断发生。压力的内涵和大小在东中西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第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有利于优化区域分工,开发西部市场,使东、西部互为市场,最大限度地拓展国内市场空间。中、西部(尤其是西部较落后的地区)不仅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而且其辽阔的地域和约占全国60%的人口还可以为全国(包括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东部沿海地区领先发展的经济则有望成为带动全国(包括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这种情况使中国完全有可能建立起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完整的国内产业体系和统一的国内市场体系。此外,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循环应以内循环为主,发展经济也只能走国内市场为主、以对外贸易为辅的道路。中西部的资源产业优势如果不和东部结合,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离开中西部地区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这个后盾,东部的高速发展也难以为继。

 于今:中国区域发展30年的经验与教训
  第四,在区域协调发展大目标前提下,要承认区域差异和区域竞争,提倡发挥市场机制促弱变强为基础作用的适度竞争。这即是说,东中西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必须遵循自主合作、自由交易、等价交换的市场法则,同时国家要通过利益机制、政策制约和信息导向限制恶性竞争。与促进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现行政策在促进各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第五,区域协调发展是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其间必然伴随着激烈竞争和不协调行为,协调的短暂实现之后又会产生新的不协调。区域协调的主要标志,在市场经济和统一市场条件下绝不会是传统的静态表现出来的产业“合理分工”,而是混合分工和相互渗透(一体化)格局形成、差距缩小的动态过程。从发达国家区域关系变化历程看,在某个时期内,区域利益冲突加剧,甚至差距急剧拉大也是难以避免的,而且从总体战略需要出发,有时也是必要的、合理的。中国的倾斜式发展战略尽管拉大了地区差距,但总体而言,是共同前进中步伐快慢的差异,总体上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在东部更快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中西部发展,为中国迎接新世纪国际经济竞争赢得了时间和机遇。但从协调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又不能不高度重视当前区域失衡的严重性,高度重视差距带来的重大隐患。也就是说,区域关系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到了把区域协调发展放在战略地位的时候。

  改革开放的实践,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在东部地区表现最为充分。面向未来,中国既不可能牺牲东部地区的发展来换取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腾飞,也不可能放任地区差距的持续扩大。惟一有效的选择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国家战略的适当部署下,把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的发展纳入全国的发展规划总目标之下,充分利用四大地区之间的产业联系,地域联系,建立非均衡战略下的区域统筹协调机制,实现四大地区在互动过程中的统筹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体系,以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实现国家战略的部署。

(于今系国家十一五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总负责人、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74748.html

更多阅读

智慧人生:习李王能破掉美国给中国做了30年的“局”吗?

【导读】本文危机感很强,但也不必过于担忧,西方的中国崩溃论喊了几十年,我们反而越发展越好,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调整、纠错,回归、前行,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谁能阻挡中华民族崛起的脚步!  点评:这篇文章是相当深刻和到位的,是我想写而没有

装修经验教训 中国和美国大学的经验与教训

 文|柯伟林  十年在历史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十年的时间可以带来巨大的变化。例如,在19 27年南京国民政府结束了多年的军阀混战,实现了全国统一,这十年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要强大,这十年也是中国企业家的黄金时代。可惜日本侵华和国共内

任兴洲:中国市场体系30年的历程、经验与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已经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市场体系也已基本建立起来,并正在不断完善

声明:《于今:中国区域发展30年的经验与教训》为网友春风十里不如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