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动内需的三驾马车是 消费券可成为拉动内需最有效的手段](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561491629832.jpeg)
据网络媒体报道: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从财政拿出1亿元向社会发放消费券,春节前后发放到位,用于保障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拉动社会消费。发放主要对象是:市、区两级持证低保家庭和困难家庭,约1.55万户,每户200元;杭州市区2008年12月31日登记在册的企业退休职工,约31万人,每人200元;市本级注册在内的小学、初中、高中生,共26万人,每人100元。杭州的消费券将惠及133万人(包括萧山和余杭),财政共出资超过2亿元。
据一些资料显示,消费券大约起源于70年前美国的"食品券"。世界历史上第一个食品券计划诞生在1939年5月16日的美国。后来,为了应付经济泡沫破灭后的"苦难",1999年,日本人"创造"了今天的消费券。 我国台湾地区首创的"普惠制"消费券则完全发生了"质变",因为它已不具备"食品券"的任何特征,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事实上,对于富人或有钱人而言,消费券的边际效用接近零,社会效用是负数。 在中国农村地区,当地政府利用中央政府拨款给那些购买电视、冰箱、洗衣机和手机的人以一定折扣。这些项目都是刺激内需努力的一部分。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出口和投资受阻,并引发裁员潮。中国消费者已经从股市和房市中感受到了压力。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教授毛寿龙说,消费券更主要是一些象征意义。他认为,为了真正推动消费者消费,中国必须提供高质量产品,并提高普通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他说:“如果农村居民的收入不高,送家电下乡的主意不可能解决问题。我们都知道过度消费的后果,信贷危机就是个例子。” 成都市政府发放的消费券并非一种普遍福利,它仅仅涉及三类人群,即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和城乡重点优抚对象。这三类人群的消费能力,显然不需要过多的推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我们更可能将成都市政府的举措视为一种针对低收入群体的惠民措施,带有强烈的保障色彩。 消费能力决定了消费习惯,虽然改变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至少一部分人会调整消费计划,不能完整地成为拉动经济的杠杆,但能在短时间体现出来对消费的拉动,更多的体现出国民生活的微观层面,最终要从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增加居民收入,一方面要减轻国民负担,如此方能实现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增长。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享有“欧元之父”之誉的罗伯特·蒙代尔在12月14日举行的“2008国际金融市场分析年会”上呼吁,针对当前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和美国政府都可采取向民众发放购物券的方式来刺激消费,从而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发放消费券营造了人们对政府的好感,虽然不能彻底抵消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萧条的影响,消费券主要是发放给那些没有多少钱消费的人,这就限制了它作为消费刺激手段的有效性。虽然发放消费券并不能从整体上解决的发展问题,但至少应该是一种有效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