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危机 金融危机与全球能源新秩序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与全球能源新秩序

 管清友  刘德伟 

金融与能源联系盘根错节,相互融合与渗透。金融危机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为起点,迅速蔓延到美国整体金融业,并波及到世界各国,给全球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体陷入经济衰退,导致石油需求降低和价格回落。时至今日,金融危机已经对传统能源格局和能源秩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加之地缘政治、金融炒作以及投机者的恐惧和贪婪等因素使得当前的国际油价急转直下,走势扑朔迷离。欧佩克的减产行动未能止住油价跌势。更多的观察者则陷入迷茫,很难预测国际油价将在什么价位稳定下来。从整体来看,欧佩克和美国对能源的影响逐渐走弱,非欧佩克能源输出国和新兴经济体对能源的作用日益凸显,国际能源格局由“两极结构”——生产国集团和消费国集团——向“多极结构”转变。错综复杂的能源价格波动在给全球经济不稳定性的同时,也给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契机。在新的能源格局下,我国必须采取合理能源战略,为我国经济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机遇。

 

 

一、             欧佩克整体的影响力减弱

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波动犹如“过山车”,从每桶30美元左右上涨,屡创新高。尤其是从2008年上半年,尽管沙特阿拉伯等欧佩克成员国应美国要求推出石油增产计划,但面对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强劲发展所导致的能源需求以及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急剧减少,在阻止国际油价上涨势头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与上一次石油危机不同,本轮石油价格的上涨是在需求拉动之下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疯狂之旅,于2008年7月11日国际原油价格创出每桶147.27美元的最高价。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国际油价迅速回落到每桶60美元左右,下跌幅度达到60%。为了降低金融危机的影响,抑制不断下滑的油价,原油产量占全球40%的欧佩克成员国一改昔日喋喋不休的争吵,异口同声的提出减产计划,并在10月24日通过决议,将从11月开始将原油日产量削减150万桶。但是,欧佩克石油减产计划的出台并没有改变油价持续低迷态势。其根源在于石油消费需求实实在在的下降:金融海啸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对石油消费需求的下降。因此,在需求不利条件下,欧佩克石油减产的引导作用十分有限,非但无法对油价产生实质的支撑作用,反而加剧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加重金融危机的冲击,延缓全球经济状况的好转,甚至使全球经济雪上加霜。从油价波动的历史来看,始于7月中旬的油价暴跌原本就是对近年来石油牛市泡沫的挤压,是投机回归理性,价格回归价值的过程。欧佩克的减产行为无异于螳臂当车。可见,在如此情势下,依靠传统的减产计划来抑制石油价格回落,欧佩克已经无力回天。

金融危机之后,欧佩克唯一能做的就是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开展更多的合作来抵御油价暴跌的风险。为了防止石油价格剧烈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及其对全球经济与安全带来的冲击,欧佩克需要将强与非欧佩克能源输出国的交流与合作,寻求能源供给政策的同步性,否则,欧佩克的石油增、减产计划的效果将被非欧佩克的反向操作所对冲,无法达到与其效果。同时,欧佩克需要加强与石油消费国的合作,尤其是加强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通过谈判,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区间,从而扩大能源消费市场,实现能源市场多元化,降低其对欧美市场过度依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二、产油国政治影响力式微

近年来,一些产油国以能源为筹码,通过争夺能源市场份额来扩大影响力,从来实现本国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能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新兴的能源输出国为了获取资金支持纷纷寻求实行外交多元化战略,推出优惠政策,以帮助其实现能源增产计划,抢占能源市场,如南非、尼日利亚、安哥拉、利比亚等相继推出免收矿区使用费、提高分成份额及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外资进入。

最为值得一提的是委内瑞拉。委内瑞拉与美国之间关系紧张,为了防止能源输出对美国消费市场的过度依赖,摆脱美国对委内瑞拉石油的控制,委内瑞拉开始寻求新的石油消费市场,逐步减少对美国的石油出口,从而实现能源输出市场的多元化。查韦斯总统在此间可谓独领风骚。

俄罗斯拥有全球第二大的石油储量,第一大的天然气储量。俄罗斯依靠其能源强国战略,加强能源外交,把能源促进国家经济复苏、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维护地缘政治影响、改善国际政治环境的重要依托,不断挑战美国在中亚的势力,不断扩大其在世界的影响力。

 全球能源危机 金融危机与全球能源新秩序

金融危机之后的产油国经济状况困难重重。油价暴跌使得这些国家在前几年已经扩大了的各项经济和社会支出捉襟见肘。俄罗斯这样的通过对石油出口征收高税维持国内财政支出和高福利的国家,在金融危机之后不但面临财政压力,其国家地位和国际话语权也随之跌落。危机之后世界政治版图上的列强,留下的不是拥有财富最多的国家,而是损失最小或抗风险能力最大的国家。

 

 

三、欧美西方国家能源需求降低,新兴工业化国家成为能源需求的增长点

金融危机后,石油价格的迅速下滑供求缺口逆向扩大。产油国在这些年的大规模投资还需要维持,但石油消费大国总体的需求已经无可遏止的出现滑坡。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暴跌则是实体经济中供求逆向缺口的提前反应。预期和信心已经成为影响油价波动的第一因素。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减弱,新兴工业化国家迅速崛起打破了有史以来西方国家独占石油资源的局面,成为能源需求的新增长点。中国和印度在能源市场上的影响力正不断变大,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未来数十年,对石油的最大需求将来自中国、印度和中东,这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情况——美欧是主要的需求源。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在全球能源领域中的迅速崛起,已经打破美国长期以来对全球能源工业的垄断。目前,在目前全球20家最大的能源公司当中,已有35%来自被称为“金砖四国”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已经超过美国所占的30%的比例。在打破美国能源垄断的过程中,中国军团扮演了重要角色。从石油价格,到新兴能源技术,到2009年将在哥本哈根达成的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新协定,中国和印度将会发挥重要的平衡作用。

 

 

四、以石油—美元作支撑的生产—消费链条不可持续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在如何以稳定价格并获取可靠能源方面就存在两条思路。一条是美国所奉行的通过集体行动和谈判来协调供需以稳定石油价格;一条是以法国为代表的寻找替代能源和发展节能技术的思路。“石油——美元”霸权的成型让前者成为一条即期看成本更低也更可靠的道路,特别是欧佩克对供给方的整合以及整合下的供给方对“石油—美元”霸权的妥协,为此后“化石能源为核心的能源利用方式所决定的东亚式生产链条”提供了条件。

金融危机本质是美国过度消费和新兴经济体生产过剩造成的全球经济失衡的集中爆发,是经济不可持续的极端反映。而其背后是两条切合得非常紧密的复合链条:

l         其一是化石能源为核心的能源利用方式所决定的东亚式生产链条;

l         其二是美元为核心的全球货币体系支撑的美国式消费链条。

因此,以石油—美元作支撑的生产—消费链条是不可持续的,只要石油—美元的霸权秩序不被打破,金融危机的历史将会不断的轮回,以新的金融危机作为对历史金融危机的祭奠

 

 

五、石油的计价机制向多元化发展

石油—美元是链接能源的供给和消费的计价机制,美元在承担能源交易媒介的同时,不断巩固美元的霸权地位。由于这一机制的存在,美元的价格(汇率)变动就会影响油价,美国货币政策通过美元汇率直接影响国际市场上的石油标价,美元不断贬值支撑了油价持续高企。但是,美国利用这一机制,过度的透支了美元信用。甚至可以利用这一机制发动一场不为人知的石油战争或货币战争。只不多这一次美国人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金融危机发生在了城门里头,而不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了。

面对美国经济的衰退和美元的持续贬值,世界以美元计价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飙升,世界各国对美元逐渐丧失信心,对石油—美元计价机制的合理性产生越来越多的怀疑。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降低和美元的持续走弱,石油—美元越来越难堪重负,世界迫切需要新的、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短期内,美元作为国际石油的主要报价货币无法改变,但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已经尝试了欧元结算石油交易。尽管萨达姆遭到灭顶之灾并陪上了性命,但其改变石油贸易结算货币之想法不可谓不高明。

伊朗于2007年已经开始进行有益的尝试,宣布新成立的石油交易所用欧元结算。伊朗的这一举动既是能源计价货币多元化的开始,又是全球政治体系演变过程的一种表现。从长远来看,能源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特殊商品,具有高级政治化特点,虽然美元作为国际能源市场的主要结算货币的地位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将保持,但是其面临的挑战将越来越严峻,主导地位将越来越脆弱。应对能源危机需要世界各国加强合作,促使能源计价货币的多元化,降低能源价格走势的不确定应,增强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天然气作为石油的替代能源,对能源的消费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2008年10月21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集团公司总裁米勒日宣布,由俄罗斯、伊朗、卡塔尔三个天然气出口大国组成的天然气欧佩克当天宣布成立。这将挤占石油的部分消费市场,打破现行的能源秩序,加速石油的计价机制从石油—美元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中俄两国总理新近签署的能源与金融合作协议也规定以卢布或人民币结算。继欧元崛起挑战美元霸权地位之后,大国货币博弈再起硝烟。

 

 

六、未来世界的能源图景

传统化石能源的世界存量有限,加之对环境的污染,必将成为约束世界经济发展的瓶颈。为突破该瓶颈,一方面,各国要加强技术研发力度与国际合作,及时转让和推广新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各国要合作开发和应用新能源,促使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美国前副总统、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戈尔,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美国在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方面面临的尴尬境地——我们从中国借钱来购买波斯湾的石油,在燃烧石油的过程中破坏地球。戈尔曾为美国制定的方案是“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并“要求国家致力于在10年内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和真正清洁的无碳能源”,这实际上也是给全人类敲响警钟。

发展低碳经济,走可续发展之路逐渐被各国政府认可和接受,新能源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前景越来越被看好。随着化石能源储量减少和价格的高企,一旦高于新能源的研发和推广成本,大力发展新能源将会有利可图,势必给新能源带来契机。现在看,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替代能源逐渐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大大减少了对石油的依赖,国际社会正在朝低碳经济的方向努力。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公平、合理、妥善地解决能源问题。为了获取能源、争夺能源、控制能源,斗争无处不在。一直以来,中东地区是世界和平进程的重要障碍,中东问题表面上看是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民族争端,是自二次大战结束以后延续至今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热点问题,但实际上每次的中东战争都与石油紧密相关。中东地区是世界能源输出的重要输出地,而能源背后的利益纷争导致了中东国家间冲突不断,战争风起云涌。中东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与其说是民族之间的冲突,不如说是各国间的能源利益的瓜分。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会挤占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市场,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削弱化石能源输出国间的利益纷争,减少中东地区的不稳定因素,进而改变世界政治格局,促使世界和平进程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

 

 

     七、中国的能源战略选择

随着各国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支持力度的加大,可再生能源在进入规模性生产后可望带来价格的下降,并形成竞争力。当前,中国能源战略两大重点是能源供应安全和环境、气候安全。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方面,主要是向保障运输安全,来源多远化,应对价格剧烈波动等方向努力;在环境和气候安全方面,主要是向安全排放,节能,降耗,减排,参与全球能源,环境和气候治理等方向努力。基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我国已经从政策法规、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引导国内企业走上科学的能源消费观,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从历史上来看,主导能源的转换是必然的;从人类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的挑战来看,逐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也是必然的。

2006年,我国施行了《可再生能源法》。随后,《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等相关配套政策法规陆续出台,在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达到15%。2007年我国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项目中投资120亿美元,投资总额名列世界第二,排名仅次于德国。

尽管我国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大量资金投入,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是新兴的高新技术行业,也是很多学科综合的复杂行业,核心技术匮乏导致了本土新能源企业尚未形成价格优势。

从短期来看,化石能源依然是最现实、最有效、最经济的能源供给主体。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在努力增加能源供应量的同时,加强节能减排的技术研发力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费方式,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深化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妥善解决能源供应和安全问题,为我国经济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机遇。问题从来不是被解决的,而是被遗忘的。我们总是化石燃料的圈子里面打转转,就无法解决我们面临的能源危机和金融危机。只有跳出这个圈子,才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新的能源时代。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亚太系博士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74319.html

更多阅读

亚洲金融危机与“东亚模式”的破产 金融危机 为什么破产

亚洲金融危机与“东亚模式”的破产发生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政治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东亚模式”的缺陷,以及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产业体系、金融体

大前研一: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

书名:《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 作者:大前研一 出版社:台湾商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年10月 日本趋势大师大前研一的新书——《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直指目前日本乃至全球普遍的发展趋

声明:《全球能源危机 金融危机与全球能源新秩序》为网友理由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