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中西方文化比较视角的“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从企业管理实践角度看,“以人为本”理念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目前,在中国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概念已经为许多企业所接受。但是,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则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我们认为“以人为本”的理念“古已有之”——是我们的老祖宗创造出来的,我们已经深得其精髓所在。另一方面,对于西方企业倡导的“以人为本”却又不甚了解。所以,造成了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概念提得十分响亮,但是实践中力图用“以人为本”来解决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界对于“以人为本”的概念存在着误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以人为本”是什么?西方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是什么?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中国企业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落到实处应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一词源出于《管子》:“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曾就“人本”问题提出了系统的解释。从总体看,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以人为本”的解释可以归结到“神本”对“人本”、“君本”对“民本”两个方面。

  1.“神本”与“人本”之辩

  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文化更倾向于将人与世界的关系归纳为“天”与“人”之间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互动关系,而不注重研究世界本身的规律性。所以,中国文化尊祖敬天,重视天人合一,自孔子起就有超越宗教、对鬼神敬而远之、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与天地常常可以“平起平坐”,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尊;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本,不太相信宗教,人们虽有信仰,但信仰的“天”不是神和上帝,宗教神学的东西从未占主导地位。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应付和利用,中国人对神缺乏超然的尊敬和发自内心的激情。传入中国或者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熏染上厚重的儒家人文色彩,“天地君亲师”同时供祭。所以,中国文化中没有出现西方式宗教狂热,而是发展成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

  但是,从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革看,中国文化中的“重人”,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倡导将个体融入群体中,强调个人对加“家”——家庭、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了一种实际意义上的宗法集体主义。在此基础上,所谓的“重人”,更多的是重视以“天子”为首的统治者集团,因为中国文化中的“天道”、“天命”、“天理”等等的“天”,并不是非人化的,相反它往往最终又被当作人间最高意志和力量的化身。这样一来,在反对“神本”的旗帜下,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实际上更多地演化成了“以统治者为本”。

  2.“君本”与“民本”之辩

  中国的宗法集体主义导致了“尊君”的传统,与此同时,“尊民”的问题也同时为统治者所重视。但是,这个“民”是相对于“君”而言的,或者说是相对于统治者来说的,亦即被统治者。孔子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管子·七法》则说:“治人如治水潦,养人如养六畜,用人如用草木。”在管子看来,人分为“治人”的人和“治于人”的人。治人的人就是霸主侯王等统治者;治于人的人就是被统治者,治于人的人等同于雨水、牛马、草木。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中西方文化比较视角的“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因此,管子提出的、或者说中国文化传统中倡导的“以人为本”,实际上是“以民为本”——所谓“本理则国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概念所表达的意思是将“人”和“民”分开的,因为只有“人”才能与天“合一”,“民”则不在其列。因而,这种“以人为本”的结论,虽然有重民的可贵的一面,但从根本上看只是一种开明统治的手段,它所认可的价值主体是统治者,并不是广大民众,其立脚点是让人们“畏天命,畏大人,畏君子”,服从于少数特殊人物,是一种用民之道、御民之术。

  由上面论述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传统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在反对“神本”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君本”,与现代企业管理中所要倡导的“以人为本”大相径庭!

  二、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以人为本”

  在西方文化史中,“以人为本”也有其久远的历史。总体看,“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普罗泰戈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物存在的尺度”的学说。英国学者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指出:“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在于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但是,随着宗教神学的扩展、技术理性的发展和法治理念的不断延伸,“以人为本”在西方文化中也经历了“人本—神本—物本—法本—人本”的一个变革过程。

  1.“神本”与“人本”之争

  西方的中世纪,神学在生活与思想方面都占据了核心地位,在连哲学都成了“神学的婢女”的时代,人的地位自然被“神”所淹没了。

  近代以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为标志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反对中世纪的“神本主义”,在人与上帝、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这一时期开启的西方人文主义强调把人对神的崇尚,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包括但丁的“以人为本的世界”、费希特的“自我设定自我与非我”、从黑格尔的“内在的必然性就是自由”、萨特的“人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等等,重视人的生存和价值,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对中世纪的“以神为本”神学世界观发起了的挑战,把人从宗教那里夺了回来,而且确立了人的主导地位。

  西方近代“人本”对“神本”的胜利,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端和三权分立为核心的法制政治相伴随的。

  2.“物本”与“人本”之争

  到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形态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科技理性的过度张扬与“勘天役物”,在物质逐步丰富的同时,造成了人的高度异化。人的自由发展,不仅在于对自然的超脱和驾驭,而且在于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自由权利和价值。人类创造了社会,却长期成为社会的奴仆;社会严重压抑着人的自由,抹杀着人的价值,甚至使人性扭曲、变形,使人变成非人。因此,现代西方文化在反对“以物为本”,反对理性主义的前提下,更加强调所谓“感性的”、“个别的”的“以人为本”,强调人是包括肉体、活动、意志、情感在内的完整的存在,必须实现人及人的交往的全面性回归。

  3.管理中的“法本”与“人本”之争

  无论是在经验管理时代,还是在科学管理时代,西方管理一直将人视为“经济人”和“理性人”。技术的发展,使物质的攫取越来越成为可能,而科学管理的实施,也使人越来越成为组织、制度、流程等“法度”约束下的“简单机器”。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使人们已经不再需要简单的“物质刺激”,而企业中森严的科层组织、严密的制度条例、刻板的指令、流水线似的作业方法等等——这样一些“法本”,都对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随着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企业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终于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也是能够促进企业创新与持续发展的潮流。

  如果需要界定西方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概念,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些方面来理解:第一,它是反对简单“物本”的,反对物质发展的成果大于人的发展价值;第二,它是反对“法本”的,即反对将人作为手段的“以组织为本”和“以制度为本”甚至“以群体为本”,而主张在遵循基本组织规则的前提下,通过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通过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组织发展—个人进一步发展的目的;第三,它通过个性化地关注人的需求、关注人的发展、实现对人的尊重、强化情感的交流等等方法来达到管理的目的;第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在坚守企业管理中的基本制度和规则、坚持科学管理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的,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并不直接和全面对立,而是相互补充与修正。

  因此,西方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变革是沿着这样一个过程进行的: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人本主义→中世纪神学的主导地位→近代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的社会思潮→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物”、组织、制度对人性的束缚与压制→企业管理中的以组织为本、以制度为本对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压制→“以人为本”理念的回归。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74018.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图解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妙不可言...原文地址: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图解)作者:毕竟是书生左:西方人 右:中国人 1、表达个人观点【点评】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是”时不说“是”,却说“不是”。“不是”时不说“不是”,却总说“是”

中西文化比较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周易·彖传》第一章导论一、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西方对“文化”的界定,并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和联系;领会大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理解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中中西文化比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 论中西方语言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一、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

声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中西方文化比较视角的“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为网友抹高傲旳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