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造成今天的局面,城市发展出现困局,并不完全是由资源枯竭造成的。大同现在还是个能源型城市,并不是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大同出现困局的本质原因是国家政策造成的。

从煤炭开发的角度来说,鄂尔多斯等内蒙古地区,因为享受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可以发展煤化工产业,拉长了煤炭的产业链条,从而可以实现更大的经济收益。而大同作为面向京津地区、华北地区的重要能源基地,国家只允许它卖原料,不允许它拉长煤炭产业链,那必然使其财政收入受到巨大影响。所以,大同的困局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产业要枯竭,而是因为受制于体制,乃至于产业结构问题。据了解,中海油想在大同做一个以煤为核心的产业链,比如说发展煤化工、煤电等,但是国家不批。为什么?因为大同距离京津地区、华北地区最近,它的任务就是向天津、北京、河北等地各种各样的发电厂、钢铁厂输送原料。所以,大同的困境更多是政策造成的。 为了改变上述状况,耿彦波去了大同之后,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进行造城运动,社会上毁誉参半。对此,我认为,耿彦波的做法有其正确的一面。当时,耿彦波接手大同之后,他也试图用打文化牌来提升城市的影响力。但是他在操作方面缺少了一个环节,就是市场的环节。作为政府官员来操作这件事情,往往会忽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市场环节。大同的做法,我认为主导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在设计环节中缺少市场的参与,所以造成了今天的被动局面。耿彦波开发的很多产品,仅仅是完全照着样子建了一个古城。但它缺少经济动力,就造成不可持续的问题。 任何一座古城的开发,一定要关注三个重心。第一个重心是文化保护、传承和复兴,这是任何一个城市做文化产业的目标。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考虑到资金的来源。没有资金的保障,就会变成不可持续。即便有资金的保障,还要有市场的参与。无论古城保护也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也好,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市场的介入。政府、市场和企业,能够共同来推进这件事,单一的政府行为其实并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