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无碍互动 大西北实现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互动的迫切性

 实现无碍互动 大西北实现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互动的迫切性


大西北实现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互动的迫切性 牛国元 西北地区长期以来生态建设与农业开发的实践揭示着一个事实:生态的问题在农业,农业的问题在生态。亦即只有立足农业看生态,立足生态看农业,下大气力尽快实现生态保护和建设与农业建设从相克到相生互动的转变,才是保证西北地区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目标实现双赢的有效途径。(一) 农业具有突出的生态功能,现代农业建设更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农业具有特殊的、突出的生态功能,是因为农业不仅是衣食之源,更是人类与自然界的一个巨大的接口,是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广阔的平台。农业不仅是一个产业部门,而且与国土整治、动植物保护、生态优化息息相关;农业不仅生产农产品,还有保护自然、稳定生态、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机能。正因为农业的生态功能远远大于工业的生态功能并有剩余,人类才得以生存、发展。国外发达国家,大多特别注重农业生态功能的发挥。在我国,种植业、畜牧业的生态功能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已得到发挥,如陕西的杨凌农业开发区,既是高科技的现代农业开发样板,也是一个大范围的生态建设区,为大西北的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展示出了美好前景。说现代农业建设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理由更加充分,因为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现代农业开发技术,都特别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多目标、良性循环、资源再生,兼具良好的生产、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在大西北这样一个农业开发范围广,农业开发任务重,其它产业对农业的依赖度又非常高的地区,农业的生态潜能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西北的大多数地区,脱离生态的农业建设和脱离农业的生态建设都是不可靠的。我国西北地区以大规模治沙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是从70年代末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开始的,全面推进起于《1991-2000年全国治沙工程规划要点》的实施,2000年又在17个省市开始了退耕还林还草的试点。20多年来,围绕西北地区生态问题的解决,党和政府与生态治理区的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是: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速度仍赶不上恶化的速度。对此,石元春院士及国内部分著名生态学专家都认为根本性的原因在于:风沙的运动和人为的滥牧、滥垦和滥樵,都是在面上发生和运作的。而将有限的人力和财力局限投放于“三北防护林带工程”、“小流域治理工种”及“退耕还林还草”等点线上的治理项目,其结果当然是“局部改善,整体恶化”和“治理赶不上破坏”。所以更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整体部署上的偏颇和以点失面、以小失大的战术失误。”拿在西北地区具有典型意义的宁夏南部山区的现实情况来进行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对应关系,即:当一定面积的土地产出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他们只有牺牲资源和破坏生态来换取农业总产的增长。这种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和农林牧分离的落后农业开发习惯,就成了生态恶化的主要元凶。人们为糊口求食,往往“越穷越垦、越垦越穷”,最终陷入“生态贫困→经济贫困”的泥潭。这类地区的经济发展大多呈如下模式:陡坡耕作→陡坡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剧→地力下降→食物产量下降→陡坡耕作→环境恶化。因此,西北的生态问题实质上主要是个农业问题;同样是在这类地区,我们也能看到部分强烈的反差和潜在的积极因素,这里1亩一类地的产出相当于4-8亩三类地,1亩塑料大棚的产出相当于100亩以上的三类地,且后者的生态面貌要比前者好得多。因此,西北地区的农业问题实质上是个生态问题。理性的思考这些问题,我们便得出这样的结论:现代农业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西北地区的生态建设更需要得到现代农业建设的有力支持。只有实现资源型农业向资源替代型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才是改变西北农业和生态落后状况的绝佳途径和理性选择。(二)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在我国西北地区所具有的特殊相关关系,决定了西北地区必须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其一,如果不努力使生态环境建设的策略选择更趋于合理,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建设就难免不出现反弹。目前“以粮换林草”、“ 以粮换生态”的生态建设,是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有能力加大对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对大量退耕区域的群众采取物质补助的条件下进行的。从当前生态建设的现状来看,虽然政策拉动的效果很明显,但用长远的眼光来看,这些政策只能给当地农民短期补偿,并不能使农民长期致富,当地经济不仅不会增长,反而会停止、下降,还会形成等、靠、要的被动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利益观是群众的根本观,生态建设若不能满足建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政策的制定若仅局限于建设群众短期内吃粮问题的解决上,生态建设的质量就很难保证,群众承担建设的积极性就难以持久,生态建设就难免不出现反弹。因此,面对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战略,西北地区必须加大对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走出一条生态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生态效益与农业开发效益同步增长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其二,生态和现代农业建设是西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产业基础,西北地区要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必须实现生态与现代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西北地区农村人口占全区域总人口的72.4%,土地面积广阔,光热资源丰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西北地区可以说是最集中、最突出、最强烈、最普遍地反映了中国生态问题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各种矛盾。西北地区的各种矛盾又是与生态恶化和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落后紧密联系的。恶劣的生态环境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造就了西北地区贫困的农民,成为制约该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它直接威胁着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事关大西北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大事。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实现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农民脱贫和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只有紧紧围绕主要矛盾的解决,开展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并致力于脆弱生态环境的改善,才能保证西北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其三,农业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弱质产业地位,决定了入世后必须寻求一种新的理由以有利于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西北地区农业建设的投资。农业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基础产业,农业开发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农业建设的实效直接关系到西北地区经济和生态的双重安全。但农业在我国西部更是一个弱质产业,西北地区的农业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投资其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将大打折扣。可以肯定地说,如果西北的农业一旦出现问题,其影响不仅是粮食的安全问题,更是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冲击。WTO农业协议中对农业投资不是有受限制的“黄箱”政策和不受限制的“绿箱”政策之分吗?现在法国人、日本人都已经提出,农业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他们认为加大对农业的生态投资正是天经地义的支持“绿箱”。因此,对农业所具有的客观生态功能的充分肯定,将非常有助于呼唤社会各方面增加对农业的投资,能为我国政府加大对西北地区的农业投资铺排一种全新的理由。(三)全面发挥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必须先行确定一个省域示范区,以利于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在西北地区进行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立足该区农业资源优势和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从以往被动的生态环境改善和资源保护,转变为积极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因此,在推进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的方法选择上,一方面,需要采取“非均衡、渐进式”的发展方式,在部分地方先行实施探索;另一方面,需要从试验示范入手,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推而广之。在西北先行确定一个有超前意义和实验型的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区),建成集科技样板、生态典型、产业化于一体的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区,既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又能为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提供实验场所,还可以为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与农业建设起到典型示范作用,从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生态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就大西北各省区的现状来看,建议国家应首先考虑将宁夏作为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省(区)域示范区,因为宁夏具有先行实施该项目的充分条件。主要表现在:首先,宁夏具有建设西北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示范区所必须的突出区位优势和特殊的资源环境条件。宁夏地形地貌呈三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格局单元:南部黄土丘陵区,山高沟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水平低,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中部干旱风沙区干旱少雨、沙化严重,实行禁牧封育前是宁夏最主要放牧区。这一地区草原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功能脆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加上长期过牧、滥垦、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致使草原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草原退化速度,沙尘暴频繁发生;北部宁夏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引黄灌溉面积达640万亩,素有“塞上江南”之称,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尽管由于该区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深浅,大水漫灌、排水不畅等原因,造成土壤盐渍化现象严重,但这一地区仍然蕴含着巨大的现代农业开发潜质。宁夏土地面积虽然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54%,可基本包括了我国北方地区的绝大部分生态类型,集中了西北地区生态与农业建设所有问题的特征。而且宁夏地域面积在西北五省区最小,项目建设时的资金需要量相对较少;同时,区内交通方便,有利于项目的管理。因此,选择宁夏作为西北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示范区有利于尽快取得最佳的投入产出效果。其次,宁夏具有建设西北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示范区所需要的良好前期工作基础条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宁夏退耕还林草工程进展顺利,前4年间全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720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354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366万亩; 2003年底全区以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480万亩,一年生饲草150多万亩,人工草地面积占天然草原面积的1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已达到草原畜牧业较发达国家的人工草地种植水平;近年来,宁夏把退耕还林工程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着力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累计投资6650万元实施了10万贫困户养羊工程和百万亩人工种草工程;从2003年5月开始全区范围内草原全面实行禁牧封育,380万只放牧羊只全部“下了山”实行舍饲圈养,初步实现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由放牧向舍饲半舍饲、分散向集约、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在农业建设方面,宁夏引黄灌区全力进行节水改造,规划中的青铜峡河西灌区唐徕渠并西干渠及惠农渠并汉延渠 “两两合并”工程,改造完成后可年节水2.27亿立方米,将占河西灌区总节水量的46%;努力推行水权转换,通过工业支持农业节水,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和城市建设的优化配置,拓宽了水利改制的融资渠道,在全国率先探索出了一条旱农地区节水的新路;南部山区积极实施以改土、蓄水、保墒,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为核心内容,以“兴修梯田、地膜覆盖”为关键技术,优良品种、平衡施肥、农艺栽培相结合的先进技术模式,各种措施优势互补,显著地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从总体上看,生态环境改善与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互动机制已初步形成,为全面实施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宁夏具有建设西北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示范区所必需的大量项目支持条件。宁夏正在实施的有助于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示范区规划项目建设的基础项目较多。在农业建设方面有:《宁夏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宁南山区小杂粮及区域特色农产品开发规划》,《宁南山区淤地坝项目实施规划》等;在生态建设方面先后已有17个县(市)被列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有5个县被列入国家退牧还草工程试点县;集生态效能与农业开发效能于一体,规划投资19亿元的国家水利建设“三大亮点”工程之一的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项目第一期工程,已开始在宁夏南部山区水土流失区域全面启动;宁夏的生态建设还得到了全球环境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中日合作等生态造林项目、生态扶贫项目等国际金融组织及有关国家政府外援项目的支持。第四,宁夏具有建设西北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示范区需要依靠的强有力技术保障条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宁夏农林科学院和农学院等区内外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长期进驻宁南山区,开展科研攻关,取得了一些具有全国甚至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与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一批专家学者已开始在宁夏蹲点,着手多项国家级及自治区级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这些都为生态与现代农业省域(区)示范区项目的实施确立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依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73190.html

更多阅读

论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及其创新意义 生态旅游观光农业

所谓观光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是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

贯彻《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现代农业园区实施方案

农业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实施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乡镇企业、渔业厅(委、办、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全国现

转载 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生产要素 农业现代化概念股

原文地址: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生产要素作者:孙家文化生态创意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生产要素一、现代农业的不同概念1、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用现代经营理论和方法管理的,用高效便捷的信息系统和社会化服务体

传统漆画与现代漆画的比较 现代漆画的含义

我国的传统漆画,具有悠久的历史,而现代漆画则是在中国传统漆画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变革和创新,集传统漆艺与现代理念于一体的新兴画种。传统的漆画是指古代漆器上彩绘.它有着深秀、神秘、含蓄的个性。中国传统漆画的历史,远可上朔到奴隶社

古瓷器与现代瓷器工艺上的区别 高古瓷器鉴定

古陶瓷材料和现代民用陶瓷材料的成分、组织几乎一样。胎的成分都是以AL2O3为主,釉的成分以SiO2为主加少量金属氧化物颜料。组织都是晶相、玻璃相和气相混合物。古陶瓷和现代民用陶瓷在工艺上有很大差别。首先是材料的纯度差异。古陶

声明:《实现无碍互动 大西北实现生态与现代农业建设互动的迫切性》为网友儿时情少年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