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query lt gt <唯识学与企业发展>之 <相应与取舍>1



第一节  相应的概论

一、相应的内涵

相应是相与应的合称,相有实相与名相之分。实相是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泛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法、本然之理法,一如、实性、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为实相之异名。与之对应的一切世俗名称皆为假相,或称名相。名相为名与相合称,名为事物之名称,诠显事务之本来,相指事物之现状,是称名相。一切事物皆有名有相,耳可闻者为名,眼可见者为相,然此名与相皆是虚假而立,皆系方便而施设,凡夫分别以虚假之名相升起种种妄想执着、计执名相、随相逐流、随心流散、随文作解、随眼着色、随耳着音、随舌着味、随意着法、功高我慢、求名显达、纷争无休、分别执着、无有期至。

应是对应的意思,也作“相应”解。

二、相应五法

相应有五个层次,俗称五法。五法又称五事,五法分别是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法、无为法。

 jquery lt gt <唯识学与企业发展>之 <相应与取舍>1

(一)、十一种色法 ,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显扬圣教论卷一,于色法另列地、水、火、风四种,成为十五种色法。)

(二)、八种心法,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八识。

(三)、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作意、触、受、想、思、欲、胜解、念、定、慧、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勤(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贪、嗔、痴、慢、疑、恶见、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悔、眠(睡)、寻、伺。(①瑜伽师地论卷一,于前记之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外,另列邪欲、邪胜解等二种,成为五十三种心所有法;②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将心所有法中之恶见别为萨迦耶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等五种,成为五十五种心所有法。)

(四)、二十四种 心不相应行法,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无想事)、名身、句身、文身、生、老、住、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性、不和合性。(①大乘五蕴论于不相应行法唯举十四种,即于上记之二十四种法中,列举‘得’至‘流转’等十四项;②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则删除不和合性而成为二十三种不相应行法。)

(五)、六种无为法,虚空、择灭、非择灭、不动灭(不动)、想受灭、真如等无为法。(瑜伽师地论卷三,另列善不善法无为、无记法无为等,成为八种无为法。又于小乘说一切有部,依法相生起之次第,分诸法为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无为等,大乘唯识家则依唯识转变之次第而分。)

以上五大类称为五位;与百法应并举,即称五位百法。

三、色法和心法的相应关系

色法和心法共有六根、六识、六尘十八界之分。

(一)、六识和六尘是对应关系:

1、眼识对应色尘;

2、耳识对应声尘;

3、鼻识对应香尘;

4、舌识对应味尘;

5、身识对应触尘;

6、意识对应法尘。

(二)、八识依缘而生起:

1、眼识有九缘:

(1)空缘: 空即空间,眼识取境,须保持距离,否则不能取境,此谓空缘。

  (2)明缘: 明即光明,眼识取境,须要光明,否则不能取境,此谓明缘。

   (3)根缘: 眼识依於眼根而生起,谓之根缘。

  (4)境缘: 眼根触对色境,生起眼识,境为识之所缘缘,此谓境缘。

  (5)作意缘: 作意即是注意,若不注意,则视而不见,此谓作意缘。

  (6)种子缘: 阿赖耶识含藏的眼识种子,为生起眼识的亲因缘,此谓种子缘。

  (7)分别依缘: 分别指第六识,眼识生起,依第六识分别外境,此谓分别依缘。

  (8)染净依缘: 染净指第七识,此识是意识之根,亦影响前五识,此谓染净依。

  (9) 根本依缘: 根本指第八识,第八识为诸识根本,此谓根本依。

  以上九种缘,为生起眼识缺一不可的条件。但是这和四缘之说是否抵触呢? 事实上并不抵触,原来以上九缘,种子缘就是四缘中的亲因缘(因缘),境缘就是四缘中的所缘缘,而其馀的七种缘,全是增上缘。九缘之中,还少了一个等无间缘,但等无间缘、是在心识连续生起的时候才有的,此处的九缘生识,是在生识的横切面(不包括时间因素)来看,所以不把等无间缘列入。如心识连续生起,加上等无间缘,就成十缘了。

  眼识生起要具备九缘,那麽耳、鼻、舌、身诸识呢? 是否也需要九种缘呢? 不需要,八种识的生起,所需的缘各不相同,兹列表如下,以资分别:

  2、耳识: 耳识生起,须具八种缘,即在九缘中减去明缘。因耳识缘声境,耳朵听声音不需要光明,黑暗中也可以听,所以只须八缘。

   3 、鼻识: 鼻识缘香境,是 “合中取境” ,不需要光明和距离,所以在九缘减去空、明二缘,只须要七缘。

  4、 舌识: 舌识缘味境,这也是 “合中取境” ,根 (舌) 境 (饮食) 接触才能生识、所以也不需要光明和空间,只须要七缘。

  5、身识: 身识缘触境,必须接触才有感觉,这也是 “合中取境” ,也不需要光明和空间,只须要七缘。

  6、意识: 意识取境,要具五缘,即根缘 (第六识以第七识为根,亦以第七识为染净依) 、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和种子依缘。即九缘中减去空、明、根、分别依四缘。

7、 末那识: 末那取境,只须四缘,即根缘 (末那识依阿赖耶识为根缘,复以阿赖耶识为根本依缘)、境缘 (末耶缘第八阿赖耶识) 、作意缘、种子依缘。

  8、 阿赖耶识: 赖耶取境,也要四缘,即根缘 (赖耶识依末那识为根) 、境缘 (其境为根身、器界、种子) 、作意缘、种子依缘。

 

附图:

│眼识----九缘----空、明、根、境、作意、种子依、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缘。

      │耳识----八缘----空、根、境、作意、种子依、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缘。

      │鼻识----七缘---│

八识具缘│舌识----七缘---│---- 各具根、境、作意、种子依、染净依、根本依缘。

      │身识----七缘---│

      │意识----五缘----根缘、境缘、作意缘、根本依缘、种子依缘。

      │末那识----四缘----根缘、境缘、作意缘、种子依缘。

      │阿赖耶识----四缘----根缘、境缘、作意缘、种子依缘。

 

三、因果依缘而相应

万法依唯识而生起,唯识立六因、依四缘、得五果。六因是能作因、俱有因、相应因、同类因、遍行因和异熟因。四缘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五果是异熟果、等流果、土用果、增上果、离系果。

 

附图:

       │1、能作因     

       │2、俱有因

  六因——│3、相应因

       │4、同类因

       │5、遍行因

       │6、异熟因

       │1、因缘

  四缘——│2、等无间缘

       │3、所缘缘

       │4、增上缘

       │1、异熟果

       │2、等流果

  五果——│3、士用果

       │4、增上果

       │5、离系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73160.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学医心得张涵之我见 转载 教研员培训心得

原文地址:学医心得张涵之我见作者:上善若水学医心得张涵之我见http://pyzhanghan1.blog.163.com2009-08-1721:40:06|分类:中医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学医心得张涵我在随恩师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心得和体会,因为资质愚钝,当然属于一些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滑天下之大稽的意思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作者:利奈尔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万法唯心造的真实含义 唯心所变唯识所现含义

莫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等来依文解义佛教为唯心主义佛教常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六祖慧能也曾说过: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些话常被不解其真意者,当作论证佛法是唯心论的依据。当然,这里的唯心论,就相对于唯物论来说的。那么佛教到

《学与问》教学设计 学与问说课稿

一、激趣导入1、屏幕上出现“学问”一词,指名读,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生:知识、学识、文化……)2、屏幕上出现“学与问”,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学习与提问)3、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学、问之间到

声明:《jquery lt gt <唯识学与企业发展>之 <相应与取舍>1》为网友爱已成叹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