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内容提要:大学生手机消费已经很普遍,本文试图用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分析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首先根据一份手机调查报告分析出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的特点,然后以此为事实依据,通过适当假设构造模型了分别进行了手机供应商质量取优策略分析,大学生消费者乘数效应分析,家长的牵制需求分析,也希望对分析类似经济行为的学者有所帮助。(翻译成英语附在最后)关键词:攀比效应,规模经济,纳什均衡,乘数效应。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和提高,消费水平日益自然也随之提高,其中的手机消费也日益变大。整个社会的手机普及率在不断升高,而且使用者范围也在不断扩张。与前几年相比,手机已渐渐不再是个别人物的身份的象征,也不再是大人们的专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已悄悄成为新的消费人群。 漫步大学校园,随处可见捧着手机“煲电话粥”的人,或与家人沟通,或与朋友联系,可真正是一派信息高科技时代的真实写照。一 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的特点 根据附表中的手机调查的具体数据来看,我归纳出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的特点主要有如下特点: 1.低端洋品牌受青睐。 从调查报告上可以看到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是诺基亚的客户,之后的也还是三星,摩托罗拉等洋品牌,之所以又冠之以低端是出于大学生消费群体毋庸置疑的特点—消费水平平均偏低而言的。 2.手机购买具有一定的约束。------------------------------------------------------------------------------------------ *编写这篇论文,最重要的是得到罗雄波老师的精心的指导,对初次写论文的我给了莫大帮助,在这里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还得到了我们寝室同学赵震宇,朴秀日,徐振华的大了支持,真的非常感谢他们,尤其赵震宇同学发现了模型中很大的一个缺点并提出了宝贵建议;也对在打论文时给他们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当然文中任何可能错漏均由本作者负责。 因为从手机调查中可以看到大学生购买手机除了注重外型(一个无可厚非的爱好)和手机功能之外就是注重手机的价格了,这也说明了他们手机消费档次不会太高。 3.随着时间推移,大学生手机拥有手机总体上呈不断上升趋势,并消费潜力仍很巨大。 时间在推移,科技在进步,社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导致手机消费增加是可以理解的。 4.手机购买近半数源于家人支持。

这个特点是从调查中可以直接得到的,但就其中隐含的问题我将在第四部分充分展开。 5.手机费较稳定,短信费用比率偏高。二 手机供应商质量策略分析 在这一部分,为了有所侧重,我主要试图是对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中手机供应商的经济行为进行某一方面的分析。以后手机供应商简称厂商。 该分析是通过一个博弈模型完成的,目的是从一个侧面解释低端洋品牌受青睐的原因,也希望能给占劣势的其他手机供应商以建议。模型假设: 1.假设同一时期购买手机的学生为一个整体消费单元,称之为消费者,这样因为每年在都有一个单元消费者退出大学生消费市场时也有同样一个消费单元加入(大学在有毕业生的同时也要吸收一部分新生的)可以认为这个市场上是分阶段购买并且永远持续下去的。 2.假设这个是市场上厂商是固定参与人,不断重复提供手机产品. 3.考虑到大学生消费人群消费水平偏低,在手机购买上更新频率低,可以把手机作为他们的一项耐用消费品,这里假设大学生消费者是不固定的,而且每个消费者只买一次或有限次。 4.假设一个厂商提供产品,而且每个阶段只有一个消费者(这里把在同一时期购买手机的人看作一个整体消费单元)。因为大学生人群这种准纯消费者,占有金钱总量毕竟偏低,手机消费是占他们消费总额的大头,因而消费是有一定考虑和积累阶段的(这一点将在后面的模型中进一步体现),不可能形成蜂拥而上的消费现象。 5.假设在博弈的每一阶段,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厂商决定选择高质量的产品还是低质量的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时不知道自己买的产品的质量,但是知道所有以前的消费者购买的产品质量(这一点与大学生消费人群的特点几乎完全一致,对厂商提供的产品的质量信息知之不多,但可以从已购买了该产品的同学那里得知很确定的质量信息)。模型分析: 阶段博弈的支付矩阵如图I,数字分别代表消费者的效用和厂商的利润。版社 平狄克 《微观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译本)。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探索》2001年1月 总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