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根据中国财政出版社刘京焕等出版的《财政学原理》一书精心整理,对考研、期末考试复习有很大帮助,现奉献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篇 基础理论篇
一、 本篇知识点
1、财政: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和现象.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国家的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公共需求,这也是财政产生的根源;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价值,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基础.
2、公共需求与私人需求:私人需求是由单个人内在产生的,不依赖于他人而独立存在并得以满足的个人需要.私人需求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受益的内在性,二是需求的分散性,私人需求主要依据个人偏好,通过市场购买来实现.公共需求是当众多个人作为一个整体时所产生的需求.公共需求的特点有三:受益外在性,公共需求的整体性,这种需求一般是通过公共机制来满足.
3、公共商品和私人商品:用于满足公共需求的商品就是公共商品,用于满足私人需求的商品就是私人商品.公共商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基本特征,其中非竞争性是公共商品的基本标志.私人商品具有可加性与可分割性.
4、纯粹公共商品和混合商品:划分两者的依据是公共商品的公共程度.纯粹公共商品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比如国防就是典型;混合商品是不完全的公共商品,或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或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比如教育就是典型.具体典型见教材21页.
5、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公共部门是提供公共商品的组织机构的总称.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划分不是从所有制的角度来说的,而是从其生产和提供的商品性质角度定义的.一个组织机构无论其组织形式,经济性质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如何,只有当其提供公共商品时才能称为公共部门.具体见教材40页表2-1
6、公共选择:公共选择理论就是关于公共需求和公共商品决定过程和决定机制的理论,研究的是个别消费者的偏好如何通过政治机制转换成集体行动.那么从个人偏好得出一个集体偏好就成为公共选择的基本问题.在公共选择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所作出的决策或选择应该达到社会整体效用的最大化或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投票规则是把个人偏好集合成集体决定的方法.投票规则有一致性规则(在公共选择过程中,任何一项提案在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得到所有投票者的赞成),多数性规则(在一项提案在最终成为公共政策之前必须经过多数投票者的赞成,这里又分简单多数1/2和复杂多数1/2以上).多数投票过程中有时会产生“投票之迷”.产生“投票之迷”的原因有二:一是参加投票的人数较少;二是可供投票选择的方案较多。克服“投票之迷”的方法是偏好强度。
7、资源配置的内涵及必要性:资源配置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面对资源的使用进行的组合或选择.可分为静态的资源配置和动态的资源配置.前者是从短期来看,在于更加有效地利用业已开发的经济资源.后者则是从长期来看,在于开发潜在的可利用资源.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一般是静态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必要性在于社会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
8、资源配置机制:在现代社会,可供选择的资源配置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市场机制,其核心是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这是目前为止人类社会发现的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另一种是非市场机制,主要是以政府计划为核心的政府经济运行机制.以这两种资源配置为基础,可以构成两种最基本的社会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另外还有一种结合的混合经济模式.
9、帕累托效率(配置效率):在既定的条件下,当资源配置达到使得一个人福利的改善必然造成另一个人的福利损失时,这种资源配置就是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叫配置效率或帕累托效率.然而, 帕累托效率实际上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变动,即在一部分人福利得到改善的同时并没有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变坏,这种变动就称之为帕累托改善. 帕累托效率就是不存在帕累托改善的状态. 帕累托效率的实现要求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即:生产效率和交换效率.生产效率的严格定义是:若存在这样一种生产组合,使在既定生产技术和资源条件下,不可能不减少一种产品的产出而增加另一种产品的产出,那么这种生产组合便实现了生产效率.交换效率的严格定义是:若所进行的交换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使任何新增加的交换都不可能在一方受益的同时不使交换的另一方受损,即这种交换实现了交换效率.X-无效率就是应有的最大效用(产出)与实际效用(产出)之间的差.X-效率是指实际产量达到了既定投入应有的最大产量.
10、公共商品生产和提供的区别:公共商品的生产是通过委托代理制的方式主要由生产者完成,而公共商品的提供则主要由出资者(政府)通过公共选择和公共预算完成.
11、经济人假说:亚当斯密对市场活动的经济分析是以经济人假说为基础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利己的,其行为动机都是为了谋取自身利益.这就是经济人假说.
12、市场机制概念,实现手段及优点:市场机制可定义为:能够引起某种经济运动或发挥某种经济功能的市场装置或市场系统.市场机制主要是通过市场价格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市场均衡来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基本经济问题.市场机制最主要的优点就是对资源配置的高效配置.其他优点见教材52页.
13、市场失败的概念及表现:市场失败,也叫市场缺陷或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某些缺陷或外部环境的某些限制,而使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配置到最佳状态.一般认为市场失败的主要表现是:(一)不能有效的提供公共商品.(二)不能有效地解决外在性问题.(三)市场竞争不完全.(四)市场信息不充分.
14、外部效应及解决:外部效应是指私人费用与社会费用或私人得益与社会得益之间的不一致性.产生外部效应的主要原因是某人或某企业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相应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外在性有正外在性与负外在性之分.科斯定理就是解决外在性问题的.科斯定理的表达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在交易费用为零时,经济资源的配置结果与产权制度无关;在交易费用不为零时,适当的制度安排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
15、政府类型与职能:按照政府的功能来分,可以分为服务性政府,福利性政府,公共性政府和缺陷性政府.按照政府的结构性特点划分,可以分为机体性政府,机械性政府和折衷性政府.政府职能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最小化的政府职能观点和政府的经济干预理论.见教材59-60页.
16、政府失败,表现及原因:政府失败是由政府内在机制决定的并导致经济出现低效率的现象.主要表现是:政治制度失灵;权利滥用,预算扩张明显;成本高,浪费多,寻租普遍;官僚主义严重,机构不断膨胀,人员不断增加,效率却不断下降.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政府能力的有限性.体现在有限的信息,对私人市场反应控制的有限性,对官僚主义控制的有限性,政策决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二是政府行为的越界.政府的越界行为集中表现在本该选择市场交易方式的却选择了政治交易方式(如政府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见教材63页.
17、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一定的经济模式下客观上固有的职责和功能,是财政本身所具有的属性.财政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表明政府会对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财政职能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
18、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就必须充分发挥财政资源配置职能,提供市场无法提供或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商品.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有:促进要素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调节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提供公共商品.
19、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注意理解公平包含市场公平和社会公平两层含义以及测量个人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的概念见教材68-69页).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通过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等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福利状况;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
20、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财政经济稳定职能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财政经济稳定职能的主要内容:通过直接外在的财政政策进行调节;通过制度性安排,让财政在经济中发挥某种“自动稳定器”(主要有社会保障和累进税率两种)的作用,以减缓经济波动。
21、财政三个职能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侧重于财政在微观经济领域里的影响,而经济稳定职能侧重于财政在宏观经济领域里的影响。财政这三个职能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协调地好就可以相辅相成,协调失当则会相悖相克。财政三职能的一致性表现在:它们都在国民经济运行的大环境中起作用,互为条件,相互促进。资源配置职能是各职能的前提,只有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调节收入分配才有坚实可靠的基础;调节收入分配关系职能则是优化资源配置职能的继续,因为在调整资源配置中,必然涉及到各经济主体的利益,而各经济主体利益的变动则必然反作用于资源配置,收入的公平分配,可以充分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经济的稳定职能既是前两种职能的结果,同时又进一步构成实现前两种职能的前提条件。财政三职能的矛盾性表现在:三者之间经常处于矛盾状态之中,财政宏观调控以这三个职能作为多元目标,有时会处于顾此失彼的境地,削弱政策效果。
22、公平与效率的权衡:公平与效率是评价一切经济活动的两个基本准则,也是考察财政职能的实现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的两个基本准则。效率与公平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只有依靠效率不断提高才能提供出个性发展的物质条件,因此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社会公平不仅有利于劳动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每个人聪明才智的发挥,因此可以促进效率的提高。但是效率与公平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也会经常产生冲突。片面强调效率即利用市场激励机制就可能产生不公平。同样,片面强调公平即采用非市场机制的方法拉平收入,就可能损害效率。
第二篇、财政支出篇
二、本篇知识点
1、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提供公共商品在一个财政年度内耗费的资金总和。在动态上表现为政府进行的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管理活动和过程。理解时应注意:财政支出仅限于政府的预算支出,财政支出的核算通常采用收付实现制,各级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不列入财政支出的计算范围。
2、财政支出规模的量度:采用两个指标: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是指财政支出的绝对数量;相对指标是指财政支出与相关经济变量的比例。相对指标能够很好反映财政支出与国民经济其他变量之间的变动关系,因此,通常更加重视相对变量。
3、财政支出增长的趋势及原因分析:财政支出的绝对增长和相对增长趋势。宏观原因有:(1)瓦格纳法则。工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公共部门特别是国家活动的扩张。(2)经济发展阶段论。发展经济学家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分成5个阶段,即早期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消费阶段和生活质量阶段。经济发展阶段论认为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变化。(3)阶梯渐进增长论。该理论认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呈现阶梯型增长的特点。在和平时期,财政支出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在战争时期,财政支出呈跳跃性增长态势,战争支出增加,民用支出和私人部门支出相对减少;战后,民用支出和私人部门支出快速增加,部分替代了战争支出的下降,使得财政支出依然降不下来,甚至继续增长。微观原因有: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解释。具体见教材第82-85页。
4、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是指财政支出具体项目的构成比例。按政府职能来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维持性支出、经济性支出和社会性支出,维持性支出是指政府为维持公共安全和宪法秩序的支出,主要包括国防、行政管理和法律方面的支出。经济性支出是指政府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维持经济稳定用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支出,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应用性科研支出和对生产活动的补贴支出。社会性支出是指政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福利而提供社会服务的事业性支出,主要包括文化教育支出、环境保护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按支出是否获得等价补偿分类,财政支出可以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购买支出是指政府遵循有偿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政府部门的消费和投资。转移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地、无偿地支付给其他经济主体的财政资金,包括各种财政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利息支出等。购买支出的经济效应是“挤出效应”和“拉动效应”。转移支出的经济效应主要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在财政支出结构中,购买支出的比重大,说明政府执行资源配置的功能就越强,而转移支出比重越大,政府执行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就越强。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财政支出中购买支出比重较高,转移支出的比重较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情况则相反。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来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科教文卫支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按财政支出的受益范围来分,财政支出可以分为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一般利益支出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均可受益的支出,如国防、行政管理支出等;特殊利益支出是指部分特定的社会成员受益的支出,如文化教育支出和转移支出等。财政支出的综合分类见教材第90页图5-5。
5、成本-效益分析法:一般了解就行,见教材第90-97页。
6、公共消费支出:是指财政为满足公共需要用于公共消费性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它等于经常预算中的经常性支出减去非生产性投资的部分。公共消费支出的性质有:公共消费性支出是一种消耗性支出,不形成任何资产;就其本质而言,公共消费支出满足的是纯公共需要。公共消费支出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和教科文卫事业支出。
7、行政管理支出:是指政府为维持社会秩序和提供公共劳务而安排的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是: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消费性;低收入弹性;连续性。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的监督体系。行政管理支出的管理方式:全额经费包干,节余留用;部分经费包干,节余留用;总额控制,节余上缴。
8、国防支出:国防支出是为满足社会成员安全需要的军费支出。国防支出的特点:国防支出所提供的服务也具有纯公共商品属性和纯消费属性,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需求的外生性和攻击的内生性;资本密集型。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经费使用效率因素;兵员制度。国防支出的控制包括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两种。宏观控制是指预算控制,即控制国防预算的总体规模。微观控制是指国防支出的经费管理。
9、科教文卫事业支出:是指政府为满足劳动力再生产和劳动能力提高的需要以及精神文化消费需要等而安排的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方面的支出。
10、公共投资支出:是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需的资产而花费的财政支出。公共投资支出在量上等于复式预算中的资本预算支出加上经常预算中的非生产性投资。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的区别:投资主体不同;投资目的不同;投资客体不同(公共投资的项目具有规模大、周期长和外溢收益较多的特点,私人投资与其相反)。公共投资的范围以市场为界,市场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公共投资不应该进入,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或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公共投资就必须补充进去,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公共投资的资金来源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当项目的投资完全不能由市场收回时,应该由财政无偿拨款;对于可以采取收费形式部分收回投资的,应该采用社会招标与财政补贴相结合的方式;如果能够全部收回投资,一般由私人部门进行投资,并辅之以适度的政府管制。
11、基础产业投资部分、农业投资部分、国家物资储备支出部分只要了解,做到有话可说就行。
12、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帮助社会成员克服因非理性风险造成的物质生活困难,维持其基本生活条件,依法进行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活动。我们将由法律规定的,按照某种确定规则经常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称之为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一般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三个层次。三者具体内容请见教材123-124页。
1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社会保障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是由家庭保障和企业保障发展而来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坚持长期政治斗争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提高社会保障费率,增加社会保障收入;降低过高的社会保障标准,减少社会保障支出;减少国家干预,强化市场机制对社会保障的调节作用;鼓励发展商业性保险;将社会保障基金的现收现付制改为现收现付和个人积累相结合的混合制。
14、社会保障的社会经济功能:(1)社会保障是社会再生产的保护器。(2)社会保障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3)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调节器。
15、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1)现收现付式。预先不进行储备积累,完全靠当年的收入满足当年支出的需要。(2)完全基金式。是根据未来支出的需要确定和预提社会保障基金并进行储备积累。(3)部分基金式,再满足一定阶段支出需要的条件下,进行适当的储备积累。(4)公积金制。政府采取行政干预手段把,以强制储蓄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
16、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方式:(1)社会保障税。(2)城乡社会保障基金的社会统筹。(3)财政预算拨款(4)社会保障的社会捐助。
17、财政补贴支出: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无偿地对经济组织和城乡居民所实施地财政补助支出。财政补贴支出是一种转移支出,属于国门收入地再分配。财政补贴的分类有多种方法,但按照政策目的分类是财政补贴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据此可把财政补贴分为: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居民生活补贴、财政贴息和税收补贴。
18、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分析:(1)财政补贴对社会总需求于结构的影响和效应。主要是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见教材133页分析。(2)财政补贴对社会供给总量于结构的影响和效应。见教材134页分析。
19、财政补贴的两重性:(1)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于必要性。财政补贴可以促进具有外部经济的部门发展,优化资源配置;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价格管制;推行倾斜式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平抑产业和价格波动,促进经济和社会稳定;促进进出口贸易,加强民族工业竞争力。(2)财政补贴失控的消极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补贴只能是一种辅助性调节手段,如果过度使用,处于失控状态,将对国民经济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具体影响见教材135-136页。
20、财政补贴支出的合理应用:(1)合理确定财政补贴的范围与项目。(2)严格控制财政补贴的规模与标准。(3)科学选择财政补贴的环节。具体分析见教材136-137页。
第三篇、财政收入篇
一、本篇知识点:
1、财政收入: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以一定方式取得的可供其支配的财力.财政收入的实质内容是社会物质财富,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财政收入的形态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历史上财政收入的形态先后有劳役、实物和货币,在现代社会,财政收入均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收入。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依据是公共权力,包括政治管理权、公共资产所有权、公共信用权等,其中政治管理权是核心。
2、财政收入的分类:(1)按照财政收入的形式(通常以财政收入的形成依据为标准来活分)分类,可以分为:税收、公共收费、国有资产收益、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主要是捐赠、罚没等偶然和零星的收入)等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需要特别支出的是,按照我国财政制度的规定,国有企业亏损补贴是作为预算的收入科目安排的,即表现为一种负收入,是一种隐性的财政支出。(2)按照财政收入的来源分类,这里又可以选择不同的标准:一是按财政收入来源的所有制结构标准,分为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股份制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收入、外商投资和外商独资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等。二是按财政收入来源的部门结构为标准,分为工业部门收入、农业部门收入、商业部门收入、交通运输部门收入、建筑部门收入、服务部门收入和其他部门收入等。三是按财政收入来源的地区结构为标准,分为各区域或行政区划提供的财政收入。据测算,我国中央财政收入的70%以上是来自东部地区。(3)财政收入按管理的要求分类,可分为预算内财政收入和预算外财政收入。预算内财政收入是指列入政府一般预算中的财政收入;预算外收入即为置于政府一般预算之外单独管理的财政收入。中国的预算外收入是指按国家财政制度的规定,可以不纳入预算管理,由收入部门或单位自收自支的财政资金。
3、财政收入规模: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财政收入来源的总量。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可以采用绝对量和相对量两类指标加以反映。相对指标具有较强的分析意义。这一指标一般表示为: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1)生产力发展水平。这是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关系表现为:前者是源,后者是流,源远则流长。(2)经济管理体制和收入分配政策。(3)政府的职能范围。(4)经济周期循环与宏观经济调控。(5)价格因素。(6)、其他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等。
4、税收理论与税收制度:在中国税制复习讲义中由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重复。
5、公共收费:是公共部门提供有偿服务所取得的报酬,或者是公共部门支配、管理特定社会资源的价格。从本质上看公共收费也是财政性资金。
6、税收与公共收费的异同点:相同点:(1)征收主体都是行政主体,即政府及其授权机构。(2)两者在本质上都是政府凭借国家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并影响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3)两者都用于满足公共部门履行职能的物质需要。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费的税化”和“税的费化”就是讲两者之间由许多的共同点。两者之间由许多的共同点。不同点:(1)执行主体不同。税收一般通过立法加以确定的,是由税务机关、财政机关和海关征收。公共收费却是由很多部门和单位担当着执行主体的角色。(2)收入性质不同。税收是无偿取得的收入,公共收费却是有偿取得的收入,是采取“谁受益,谁付费”的办法来征收的。(3)款项使用的发放和用途不同。(4)税收起着公平和效率两方面的作用,而收费作为财政收入的补充形式,则主要是强化效率功能。
7、公共收费的原则:(1)公共收费不以盈利为目的。(2)公共收费不应降低公共商品的消费效率。(3)成功效益原则。(4)受益原则。谁受益谁付费。
8、公共收费的功能:(1)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维护市场竞争秩序。(2)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人们从私人动机出发自由利用公共资源时,公共资源就会被过度利用,即所谓的“公共资源的悲剧”,实行合理的收费,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有效的经济办法。(3)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通过适当的收费有助于消费者准确地表达自己得偏好。(4)增加财政收入。
9、公共收费地类型:(1)按收费的性质划分,可以分为规费和使用费。其中规费包括行政规费和司法规费。(2)按收费的主体划分,可以分为行政性收费、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3)按公共收费的经济效应划分,可以分为限制自然垄断的收费、市场准入性收费和校正外部不经济的收费。(4)按公共收费的层次,可以划分为中央政府收费和地方政府收费。
10、公共收费的标准:(稍微了解)(1)基本原则:费用还原原则和劳务报偿原则。(2)公共收费标准的确定。见财政学原理教材192-194页。(3)公共收费的定价方法。有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高峰负荷定价法。见教材194-195页。
关于价格听证的问题见教材195页。
11、公共收费扩大化的表现与危害:公共收费扩大化的表现有:一是将可以由市场经济规律自动调节的问题,不适当地纳入了公共收费地范围;二是不适当地把国家机关行政服务市场化。公共收费扩大化地危害有:(1)过多的收费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国民收入分配秩序,侵蚀了税基,蚕食了国家的财政收入。(2)收费的膨胀,为各级政府行为的非规范性和随意性提供了物质条件,地方、部门各权力环节财力分配的各行其是,裂解了统一的政府权威,影响和阻碍了中央政府全局性政策意图的贯彻和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3)收费失控加重了纳税人的负担。(4)增加了社会成本。(5)滋长腐败。
12、税费改革地基本思路:(1)一部分具有税收或准税收性质、收费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的收费项目可改为税收,有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入库。(2)为特定项目融资的公共收费,征收的范围和标准相对稳定,例如对道路收费,将养路费改为燃油税可能更有效率。(3)如果公共收费成本太高,管理太复杂或占用资源过多,可以考虑用与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密切相关的税收来代替。(4)保留、合并一部分不宜费改税也不宜砍掉、能准确测定特殊受益者和受益程度的收费项目(入结婚登记费)。(5)有的公共收费,特别是一些纯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应通过改革逐步取消,如乡镇企业管理费。(6)收费或征税要依据效率来判断。(7)对一些不再体现政府的职能,属于市场经营行为的收费,应随着政府职能转换和政企分开,通过价格改革,并入价格,并依法纳税。
13、国有资产:是国家依据法律取得的,或由于资金投入、资产收益、接受捐赠而取得的财产和债权的总称。广义的国有资产是指包括已过境内和境外的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狭义的国有资产是指经营性的各类企业中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资产。
14、国有资产的形成途径:(1)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投资和国家财政拨款形成的资产。(2)根据国家主权原则自然占有的经济资源形成的国有资产。(3)国家依据法律无偿占有的资产。包括没收、接管和接受捐赠、援助等取得的收入。
15、国有资产的分类:(1)按是否参与商品生产和流通可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2)按有无实物形态可分为有形国有资产和无形国有资产。(3)按价值周转方式可分为国有固定资产和国有流动资产。(4)按移动后会损害价值可分为国有动产和国有不动产。(5)按存在的地域可分为境内国有资产和境外国有资产。(6)按宏观分析的要求可分为国有资产存量和国有资产流量。
16、国有资产的收益:就是国家凭借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取得的各种收益的总称。国有资产收益的形式、分配和使用了解就行,见教材203页。
17、国有资产管理:(1)管理的重点是境内外的经营性国有资产,因为经营性国有资产是管理当中的难点、具有增值性。(2)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包括:投资管理、产权管理、国有资产经营使用的监督管理、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国有资产统计与核算管理。(3)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的原则;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产权分离的原则。(4)国有资产的管理体系,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政府层次、中介层次和企业层次。政府层次的管理组织一般是由中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地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两个环节组成。中介层次包括资产投资公司、资产经营公司、控股公司、企业集团公司、行业总公司等。企业层次的管理组织就是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参股企业)
第四篇 宏观调控篇
一、历年考点:
二、本篇知识点:
1、财政预算:就是政府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安排计划,是反映政府财政支出总量和结构的一览表。财政预算的基本特征:法定性、精细性、完整性、实效性和公开性。
2、财政预算体系和基本程序:是指由各级政府的预算以及各级政府的公共部门预算组成的一个体系。中国预算法规定,一级政府设立一级预算,中国政府分为五个级次:中央政府、省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和乡级政府。因此,中国的预算体系也由这五级预算组成。财政预算从提出到批准是通过立法程序批准的,预算一经最终批准后就具有法律效力。财政部门是编制预算、预算拨款和预算监督的政府职能机构。
3、财政预算的产生与发展:现代财政预算制度最早出现于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是财政预算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也是财政预算产生的根本原因;加强财政管理是财政预算产生的另一个动因;财政活动的货币化,也是财政预算产生的必要条件。
4、财政预算的编制形式:(1)单式预算。是指将政府的全部收支汇编在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之中,能从整体上反映年度内政府财政收支情况,完整性强,便于立法机关的审议批准和社会公众对财政预算的了解监督。(2)复式预算。是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通常包括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经常预算是指由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取得的收入(如税收),和用于维持政府机关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安全、发展教科文卫及社会公益事业的支出而形成的预算。资本预算是指由政府投资性支出和各种专门收入来源而形成的预算。在资本预算中,经常预算节余和债务收入是其重要的预算收入来源。最早实行复式预算的国家是丹麦。复式预算的优点和缺点见财政学原理第217页。
5、财政预算的编制方法:(1)绩效预算:就是政府首先编制有关的事业计划和工程计划,再依据政府职能和施政计划制定计划实施方案,并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实施方案所需费用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2)计划项目预算制:计划项目预算制是在绩效预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依据国家确定的目标,着重按项目和运用定量分析方法编制的预算。(3)零基预算:是指预算方案的一切安排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成本-效益分析确定各项目支出数额,然后综合确定支出总体方案。其特点是:投入与产出结合、难点在零基预算的执行过程、年度之间的非连续性、需要做大量的文书工作。联系与区别:零基预算在编制程序上是自下而上的,能够了解基层单位的预算的意见,便于配合;绩效预算和计划项目预算制是自上而下的。零基预算从零开始,重视当年的预算效益,割断与过去年份的联系,适应强;绩效预算和计划项目预算制注重过去年度的预算效益,不太适应经济情况的突然变化。
6、国库集中收付:就是政府将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银行,所有的财政支出均通过这一帐户进行划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又称国库单一帐户制度)是建立规范国库集中收付活动的各项法令、办法、制度的总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优点是:(1)有助于加大预算管理力度。(2)有助于提高预算管理效率。(3)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4)有助于防止腐败行为的滋生。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基本内容是:(1)收入、支出集中管理。(2)财政集中开设帐户,即国库单一帐户。(3)相关配套措施,如预算编制方法、政府采购等。
7、政府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制度是对政府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过程及采购管理所作出的具体规定。政府采购的特点:资金来源的公共性;采购主体的特定性;采购活动的非商业性;采购活动的广泛性;政策性;规范性;影响力大;财政部门实行全方位监督。政府采购的基本方式:(1)按是否具备招标性质分类,可分为招标性采购和非招标性采购。(2)按招标范围分类,分为公开招标采购、选择性招标采购和限制型招标采购。(3)按招标阶段分类,分为单阶段招标采购和两阶段招标采购。政府采购的基本程序:(1)确定采购需求(2)选择采购方式(3)执行采购方式和签订采购合同。(4)履行采购合同。(5)效益评估。建立政府采购制度的国际经验:(1)建立政府采购的主管机构(2)明确采购模式。目前比较流行的有三种采购模式:集中采购模式、分散采购模式和半集中半分散采购模式。其中,半集中半分散采购模式最为广泛。(3)建立仲裁机构(4)建立相应的法规体系。
8、预算平衡:是指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大体相等。这种对比关系不外是三种情况:收支相等;财政节余;财政赤字。财政赤字是收支对比的常态。
9、财政赤字:实质上预算赤字,是政府的经济行为违背了政府预算约束的产物。预算赤字可分为总预算赤字和原始赤字两种。总预算赤字是指政府总支出超过政府经常性收入的部分;原始赤字是指政府总支出减去净利息支出后超过政府经常性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1)国债规模扩大(2)货币扩张效应(3)拉动总需求,带动经济增长,也要尽量避免挤出效应。
10、预算平衡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1)年度预算平衡论。主张实行平衡的预算,而且要实行严格的年度预算平衡,特别是古典经济学家主张这一观点。预算平衡最为重要。(2)周期预算平衡论。主张财政发挥反经济周期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实现预算平衡,不过这种平衡不是年度平衡,而是周期平衡。预算平衡于经济调节同等重要。(3)功能财政论。财政预算应该从其对经济的功能着眼,而不是仅仅注重其收支是否平衡。预算平衡成了第二位的因素。
11、公债:是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或解决正常财政收入的不足以信用方式筹集资金而形成的债务。公债的特点: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公债的必要性:(1)首先是因为以税收为主的经常性财政收入不能保障政府必要的财政支出。(2)调节和稳定宏观经济的需要(3)为政府投资筹集必要的资金。公债的种类:(1)以发行地域为标准,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2)以发行主体为标准,可分为中央公债和地方公债(3)以举债形式为标准,分为契约借债和公债券(4)以偿还期限为标准,分为短期公债(1年以内)、中期公债(1年以上10年以下)和长期公债(10年以上)(4)以公债的流动性为标准,分为可转让公债和不可转让公债
12、公债效应分析:重点掌握,近几年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手段就是发行国债,很有可能考简答或论述题。详见教材237-239页。(1)公债的财政效应。(2)公债的货币信用效应。(3)公债的投资扩张和挤出效应。)(4)公债的宏观经济调节效应。
13、公债管理的目标:(1)控制国债发行规模。量度公债发行规模的指标有债务依存度(当年公债收入总额/当年财政支出总额)、公债负担率(当年累积未偿清公债余额/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公债偿还率(当年公债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总额)(2)降低公债筹资成本(3)提高公债资金的使用效果(4)及时清偿到期公债本息。
14、公债的发行:影响公债发行数额的因素:(1)财政收支差额(2)到期公债偿付(3)宏观经济运行态势(4)政府偿债能力和社会应债能力。公债发行方式:(1)行政分配方式(2)直接出售方式(3)委托出售方式(4)承购包销方式(5)公募招标方式。公债结构的合理化:(1)合理设置公债的期限结构,公债的期限结构是指一定时期所发行的公债中偿还期限不同的公债品种的搭配。(2)合理设置公债的利率结构。还本付息期较长的,利率应高些,相反则应该低些。
15、公债的偿还: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1)经常性财政收入(2)预算盈余(3)举借新债(3)偿债基金。公债偿还的方式:(1)一次清偿法(2)抽签清偿法(3)市场购销法(4)以旧替新法。
16、公债市场:即公债交易场所,公债券是公债市场交易的对象,公债市场是证券市场的组成部分。公债市场按其交易的层次或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公债的发行市场,二是公债的流通市场。两者的关系是:两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首先,公债发行市场未公债流通市场提供交易对象,是公债流通市场发展和繁荣的依据;其次,公债流通市场的发展为公债的顺利发行创造了条件;第三,公债流通市场为公债发行市场提供定价的依据。公债市场的功能:一是实现公债的发行与偿还;二是调节社会资金运行。公债交易方式:(见教材249-250页)(1)公债现货交易(2)公债回购交易(3)公债期货交易(4)公债期权交易
17、财政调控的基本含义:是国家自觉依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财政政策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方式。财政调控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即国民经济整体,但其中主亚对象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财政调控的目标是:(1)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和物价的基本稳定,促进充分就业等。(2)协调各方面的分配关系,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防止和纠正平均主义和收入差距过分悬殊两种分配不公的现象。(3)在稳定经济的基础上促进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18、财政调控的功能:(1)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及其平衡状况可以直接影响社会总供求及其平衡。(2)通过调整财政收支还能对企业乃至个人货币收支的增减和流向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3)财政调控渗透市场活动与非市场活动两个领域。
19、财政调控的特点与方式:财政调控的特点是:(1)财政调控的主导型(2)财政调控的权威性(3)财政调控的综合性(4)财政调控的综合性(5)财政调控的经济周期性(6)财政调控的时滞性。财政调控的方式:行政法律手段调控和经济手段调控。
20、财政政策的含义及其分类:财政政策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任务,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处理财政分配关系和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依据财政政策在调节社会供求关系的不同功能进行分类,财政政策可分为三种类型: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各项政策的具体涵义与内容详见教材258页。
21、财政政策的选择:无论是实施哪一种财政政策,其实施的基本前提都离不开对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平衡状况的判断,其政策目标也是为了实现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因此我们应该根据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不同对比状态,来选择财政政策。(1)经济过热阶段的财政政策选择:应该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但要掌握紧缩的力度。(2)经济过冷阶段的财政政策选择:应该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要掌握扩张的力度。(3)经济正常发展阶段的财政政策的选择:应该实行中性的财政政策。
22、货币政策的类型:(1)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通过扩张货币供应量来刺激和增加社会总需求的货币政策。(2)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紧缩货币供给量来抑制和减少社会总需求的货币政策。(3)均衡性货币政策,即中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保持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量的大体平衡以保持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平衡的货币政策。
2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1)政策目标的协调配合。要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突出各自的政策目标重点,充分发挥各自的政策调控功能。(2)政策方向的协调配合,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是方经济周期的逆向调节。具体配合如下表所示:
(3)政策力度的协调配合。在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始阶段,财政、货币政策应加大“收缩”或者“放松”的力度,以足以克服上一轮经济周期的运行惯性;在经济运行中,应根据经济走势的变化适时调整财政、货币政策的“松紧度”,以避免矫枉过度而导致负效应。
24、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内涵:是处理一国财政体系中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其核心问题是各级政府预算收支范围及管理职权的划分和相互间的制衡关系。其内容见教材269-271
25、建立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公开性原则;均衡性原则;效率性原则。公开性原则是指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应以制度或法规形式加以规定并公之余众。均衡性是指各级政府的财权财力划分应相对平衡,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纵向平衡,也包括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横向平衡。效率原则是指各级政府财政职权的配置和收支关系的划分应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额管理和使用。
26、分税制:内涵: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别通过转移支付制度来调节。特征:规范性、层次性和法制性。基本内容: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事权范围;以事权划分为基础,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范围;完善税收体系,规范政府间的分配关系。意义:首先分税制可以规范和稳定中央与地方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减少利益冲突与摩擦;其次分税制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第三,分税制有利于打破地区分割,规范地方政府行为;第四,分税制能改表企业隶属于某一级政府的状况,有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27、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在各级政府间或不同地区的同级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目标是:实现公共资金的公平分配;保持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必要控制力;解决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外溢问题;促进落后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方式:一是至上而下的纵向转移;二是地区间的横向转移;三是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向结合。政府间转移支付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受援地区的政府对所接受的转移支付资金能否自主决定其用途,据此,政府间转移支付可以分为一般均衡补助和专项转移补助两种基本方式。一般均衡补助又称为无条件补助,是指对所拨付资金不规定具体用途的转移支付方式。专项补助又称为有条件补助,是指对所拨付资金规定了使用方向和具体用途的转移支付方式,受援地区必须按规定要求运用该种资金,专项补助又分为无限额配套补助、有限额配套补助和非配套补助三种形式。无限额配套补助是指中央或上级政府对指定支出项目给予的资金补助,是按受援地区政府以自有资金在该项目上的支出数的一定比例来安排的,地方政府在规定项目上的支出数额大,中央或上级政府相应的补助就多,没有上限。有限额配套补助是指中央或上级政府明确规定对指定的支出项目补助的最高数额,超过这一数额,则不再增加拨款。非配套补助是指中央或上级政府对规定支出项目提供固定数额的资金补助,由受援地区政府作具体的支出安排,不要求受援地区在该项目上提供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