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经济的基本矛盾:产权的公共所有与经营权的个人化的矛盾



公有制经济的基本矛盾:产权的公共所有与经营权的私人化的矛盾

   [内容提要]  正如我们说私有制经济有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一样,公有制经济也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矛盾:产权的公共所有与经营权的私人化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必然表现就是,公有经济微观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腐败现象等等。克服这一矛盾的途径是建立与公有制相适应的经营权的组织形式: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

   一、公有制经济的确立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营权的组织形式

   经营权的组织形式,是从《政治学》中“政体”一词的定义借用过来的。在《政治学》中,“政体”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以何种方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它包括两方面:①时间上政权产生的机制、法定程序;②空间上政权的构成: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我们这里所之所以要借用这一定义,就是为了取其这两层含义。那么同样,我们这里所说经营权的组织形式,就是指资产所有者以何种方式组织自己的经营权,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法人治理结构”。它是一种“制度安排”或‘制度创新”。 

   公有制经济产权的公有制性质,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经营权的组织形式,但是,国家、政府(它通常被称为全体人民利益的代表)、集体,是一个抽象概念,人民则是个集合概念,它们都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经营的主体。它们必须通过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实现对公有制产的经营管理。这样就产生了公有资产所代表的社会利益与个人化的经营权相伴随的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这就是产权的社会所有与经营权的个人化的矛盾,它是公有制经济的基本矛盾。

 公有经济的基本矛盾:产权的公共所有与经营权的个人化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的实质,是生产方式(社会化大生产)同所有制(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但是它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却是高度统一、一致的(在所有制基础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解决了生产方式同所有制的矛盾。但是,与此同时却出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矛盾,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适应公有制(这种新的产权形式)需要的经营权的组织形式。

   所有权是否适应社会生产方式,直接决定经济的宏观效率;而经营权的组织形式是否适应所有权的性质,则直接决定经济的微观效率。公有经济之所以微观动力不足,就是因为经营权的组织形式不适应所有权的性质。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为公有经济的一些固有缺陷,例如微观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腐败现象等等。人们所关注的国有企业的“内部人管理”问题(实质是“内部人控制”,是“内部人”集体贪污国家资财),就是经营权私人化的集中表现。

   无论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还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无论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状况,还是我国公有经济的现状来看,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条克服这一基本矛盾的途径。这正是为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当初所预言的公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结合必将带来高效率(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一直未能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出现的根源。1984年以来,理论界普遍把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分开,看成是公有经济效益低下的根源。因此,这一时期企业改革的措施,主要是围绕“两权分离”的思路设计的。承包制、租赁制就是这种观点在实践中的尝试。如何评价承包制、租赁制的功过?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东边日出,西边雨”。就是说,实行承制、租赁制的企业好的很好,坏的很坏,好坏掺半。承包制、租赁制暴露出的一个最大弊端是:在一些企业中,强化了的经营权(厂长负责制)与膨胀的私欲相结合,加速了公有资产的流失,助长了消极腐败现象。据此来否定承包制和租赁制,解释不了它给某些企业带来得高效益;肯定它,又解释不了它的弊端。看来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否分离,而在于公有资产掌握在什么样人的手中。而决定公有资产始终掌握在“好人”手中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建立一种完善的、适应公有制产权需要的经营权的组织形式。大家知道,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合二而一的,这不但没有带来低效率,反而成为其高效率的原因。

   二、问题的实质

   从理论上讲,经营权的组织形式问题,属于生产关系三要素中的第二方面,即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问题。过去我们只注重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强调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而对生产关系内部三个方面之间的矛盾研究不够,只是从理论上一般地提出了同公有制相适应的另外两个方面的总的原则,即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而没有搞清楚使这两大原则得以实行的具体形式。没有注意到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作为一种具体的形式而非原则),也必须适应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相对于它产生以前人类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而言,无疑是一种新事物,它不可能同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关系中那另外两个方面和平共处,但也决不是理论上提出一个这方面的一般原则就能打发的。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要想实现生产关系三方面的统一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放弃公有制,以求得同私有制条件下生产关系另外两方面的和平共处;要么积极探索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关系另外两方面的具体形式,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建立起同公有制相适应的经营权的组织形式和产品分配形式。苏联和东欧选择了前者,那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而我们必须选择后者,让历史在我们手中前进。

   股份制前一个时期之所以被经济界的专家所看好,而代替承包制、租赁制,就是因为股份制的经营权的组织形式,较之于承包制、租赁制更加健全、更加完善。我们分析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的权力构成可以看出,它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经营权的产生、组织机制和程序;它是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及其下设机构所构成的一个既相互协作、配合,又相互监督、制衡的制度安排。因此,可以毫不扩张地说,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无论对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克服其经济中固有矛盾的最佳选择。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自此殊途同归。股份制使资本主义将其私人占有的产权社会化而使其固有矛盾得以解决,同样,也使社会主义将其经营权社会化而使其固有矛盾得以解决。而当前企业界呼之欲出的“职业企业家制度”、“年薪制”、“离任审计制度”、“厂长动态任职制度”等等,则是沿着这一思路得出的必然结论。

   三、建立适应公有制需要的经营权的组织形式

   1、建立适应公有制需要的经营权的组织形式,必须以保证企业领导者素质为中心。这里所说的领导者素质主要是指思想政治素质。由于公有经济基本矛盾的内容是公有产权所代表的社会利益同与个人化的经营权相伴随的个人利益的矛盾,这就对企业领导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明确地说,公有经济的性质要求它的经营管理者必须不谋私利,做到一心为公,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自己利益,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从事对公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前一个时期有人认为,搞市场经济就应该强调个人利益;“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是极“左”思潮的口号,今天已经过时了。我们认为这些观点至少在⑴⑵⑶⑷公有制企业中是不适合的,因为它同公有经济的产权性质是格格不入的。相反,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强调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提倡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精神。对于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无论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提出多高的要求都不为过,这方面不存在过“左”的问题,这是由公有企业的产权性质决定的。当前,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可以说已经越来越明确了。因此这样一些观点开始流行起来:⑴认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关键是提高企业领导者素质;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⑷必须大力加强以共产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是,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把这些观点同公有经济的产权性质自觉地联系起来,没有看到这是公有制经济产权性质的本质的、必然的要求。更没有看到保证企业领导者素质,最终要靠制度,靠完善的经营权的组织形式。

   2、 建立适应公有制需要的经营权的组织形式,必须与建立适应公有制需要的产品分配形式相配套。我们前面说过,经营权的组织形式、产品的分配形式都必须适应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但是,这两个适应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适应公有制需要的经营权的组织形式的建立,促进适应公有制需要的产品分配形式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按劳分配原则的保障和落实。反过来,适应公有制需要的产品分配形式的建立,又促进经营权组织形式的健全和完善。过去,我们一提公有经济的产品分配形式,就说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其实这是一种理论误解。“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只是公有经济的产品分配原则,并不是具体的产品分配形式本身,产品分配形式应当体现为企业的工资奖金制度。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过去在“按劳分配”的金色招牌之下,我们的公有企业中却存在大量“按权分配”、“平均分配”的分配形式。可见,“产品的分配原则”和“产品分配的形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在公有制确立以后一个很长时期里,我们没有能及时地建立起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形式(工资奖金制度),加之对从事经营管理这部分人劳动量的核定缺乏一个科学的、可操作的标准,因此,造成了企业经营管理者个人利益同国家、人民利益的对立和排斥:要想得到个人利益,就得损害公家利益,而要想保证利益,就不得不牺牲个人利益。那么,怎样才能使企业经营管理者个人利益同国家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呢?使他们在为公众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创造财富;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在追求公众利益呢?“年薪制”无疑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办法。

   3、建立适应公有制需要的经营权的组织形式,必须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经营权的组织形式问题,实际上,就是企业的干部人事制度的问题,它不仅是一种企业行为,更是一种政府行为,它包括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监督约束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涉及到厂长和书记、工会等一系列关系,而这些关系和行为,都需要用制度加以规范。另外,我们所说的产品分配形式,实际上就是指企业的工资奖金制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适应公有制需要的经营权的组织形式,实际上就是创造一种合乎公有制企业产权性质要求的干部人事制度和工资奖金制度。

   (完)

   作于1995年8月,修改于2002年8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72793.html

更多阅读

党史回眸:没收官僚资本的过程和新中国国有经济的建立

党史回眸:没收官僚资本的过程和新中国国有经济的建立  中国现代的规模最大的工矿业、交通业和金融业等都集中在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国官僚资产阶级的手里。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共和国所有,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

《魔鬼营销》连载(21):经济的寒冬,娱乐的春天

系列专题:《魔鬼营销》反周期生存  世界金融危机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中国人的生意和生活,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寻找同一个问题的答案——经济萧条时期,什么行业最火?   经济的寒冬正是娱乐的春天!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

潘石屹:经济的本质是精神的

昨天,我刚刚来到海南博鳌参加“博鳌亚洲论坛”,这个论坛的主题少不了是和当前的经济危机联系在一起的。我在我们的博鳌凯宾斯基酒店刚住下,就遇到数不清的记者采访,要我谈谈对这次经济危机的认识,前天在沈阳,我刚刚梳理了一下思路,做了一

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第217节:第五章 正确的实现形式(65)

系列专题:《成功商业模式设计指南:商道逻辑》  (5)节约销售投资。当企业面对国外市场时,由于地域广,各国商业习惯不同,很难建立完全的独立流通网。但是如果借用外国公司的销售力量,那就便利多了。如富士、理光等都对其在欧美的厂商和经纪

声明:《公有经济的基本矛盾:产权的公共所有与经营权的个人化的矛盾》为网友鸢尾情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