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转型升级 从制造转型服务



台湾由制造业起家,由进口替代到外销与代工,创造过去的经济奇迹。今日中国大陆也因制造业起飞,更成为全球的制造工厂,到世界各地都看得到Made in China的产品,国家的外汇存底超过一兆两千亿美元,成为全球之冠,也是奇迹。

从事制造业似乎是国家繁荣的根源,它可以让人民有工作,因工作而有收入,能够养家糊口,乐利生活。然而何以要从制造业转型服务业?制造业与服务业两者之间有何不同?何者对国家的贡献大?如何从制造转型服务?这存在着疑问。

制造业的背景

半世纪前的台湾,依靠农渔业或劳力收入养家糊口,许多民生用品须赖进口,这个时期产品即商品,拥有商品具有高人一等的意义,成为富有的象征。

当商品在台生产,产品能够取代进口的商品后,台湾进入工业社会时代,人民由农耕转入生产事业,产品由内需转而外销,生产由自主而转委托代工。由于生意不断,从事制造的工厂到处遍布,台湾人民有工可做,也因储蓄而累积财富。

 制造业的利益来自生产,因产品的交易而获利,从事制造目的在生产产品,只要懂得生产,产品只要「物美价廉」,购买者自然会自动上门,无所谓品牌,无所谓市场,无所谓通路,也无所谓营销。

这种「会产不会销」的状况,让别人把台湾当作加工或代工基地,一旦别国的劳力和产品更廉价,立即就转移阵地,到该国去采购。台湾的制造业也跟着失去生意,为了生存,只得转移到廉价劳力所在生产,台湾人因此而失去工作与收入。

制造业的迷失

在长期的制造挂帅下,台湾人藉由管理以降低成本,不擅长经营以创造利润,更不懂得领导以发展事业。由于不擅长经营,台湾人能蓄积财富不能创造财富,由于不懂得领导,台湾人局限在红海中争食,不去开辟蓝海宽阔的天地。

制造业关心的是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稳定生产,让顾客持续上门。虽然也做研发与创新,但目的在改善生产技术、提高产能和质量,以及降低成本和不良率,只顾提高产品竞争力,忽略价值、应用和服务的创新,未提高企业获利能力。

 制造业转型升级 从制造转型服务

生意是由供需结合而成,因有供有需而促成交易,因累积众多交易而成为生意。利润的由来皆因交易,光有产品成就不了交易。而决定利润的是顾客的需求和交易的媒介,倘若顾客没有需求或交易缺乏通路,就做不成生意。

制造业的迷失是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产品与生产上,未兼顾市场和交易对象,以及交易的通路和媒介,忽略生产之外的利润,也就是把目光放在供给层面,忽略需求层面和交易层面,不识服务的意义。 

服务的意义

谈服务,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洗衣、烧饭、清洁、理发等等工作,或肯塔基、麦当劳等等快餐业或便利商店。虽然大家都知道,贸易商、邮局、银行、保险等等行业甚至政府也是服务业,但都把服务看作是一种出卖劳力的工作。

之所以把服务看作是「出卖劳力的工作」,因为大家习惯视商品为产品,做生意所谈和所想的都是可触可及的产品,不知服务是一项商品,不识服务这项无形商品可以创造利润,忽视它的价值。

其实产品等同于商品,但是商品不一定是产品,商品的意义无限大,以产品与产品争生意,大家只会拼质量拼价格,在红海之间争战,以商品去开拓生意,那就是蓝海宽阔的天地。

营销学者把「商品」解释为:「可资贩卖的物品、服务、人物、地方、组织和创意」,这让人对商品和生意,也就是需求层面和交易层面有更深切的了解和概念。

在这里,服务即是商品,我们若把注意力摆在「可资贩卖的服务」上,那么「知识、能力、技术、品牌、形象、声音、美景、情报、仓储、通路、感受、经验」等等皆是商品,贩卖或销售这些商品皆可以从中获利,皆可以发展成生意。

服务业的特质

当我们把注意力由制造转到贩卖,目光由产品转到商品,我们的心思也由制造业转入服务业。以这个眼光来看代工业(OEM),它其实也是一种服务业,不是制造业,只是它仅提供出卖劳力的服务,注重「量大、同质和工资」,未注意投资报酬率和生产利润,也忽略生产能力和知识的价值。

做生意要达成交易,一定要拥有商品和顾客。但是有人只会生产商品,不知道从何寻找顾客或没能力与顾客谈判交易,有人没能力生产商品,却有能力找到顾客达成交易,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商人,从事中介和促成交易的服务。

在商人的眼光中,只要有商品就有顾客,有顾客就有生意,以及可图的利益,重点在能够「找到顾客」。问题是顾客在哪里?如何找到顾客?如何让顾客购买商品?解答这些问题,就是商人存在的价值,其实发展服务业就是发展商业。

从事服务业,倘若只强调产品,也就是所服务的作业和项目,那会失去主动,无法突破事业的瓶颈。倘若强调顾客,重视顾客的需求和感受,以及交易的内容和服务的价值,就能够变成主动,能够享受丰厚的利润,发扬光大事业。

从制造转服务

从制造转型服务,这在本质上和心态上都有所不同。制造业本质上是以生产和产品为中心,强调技术和质量,服务业本质上以市场和顾客为中心,强调满意和价值,因此两者在心态上又有「律己」和「利他」的不同。

制造业藉自我的产品获利,居于律己的心态,强调自我、强调管理,重视生产力和竞争力,在乎质量与成本以及经济规模,要以「Best Product(最佳产品)」或「Lowest Cost(最低成本)」争取生意,立足于竞争。

以利他为主的服务业,关心的是顾客的问题和市场的需求,在乎商品是否能解决顾客的困难,质量与功能是否符合顾客的需求。这种心态强调经营,强调顾客满意度,强调功能与效益,以「Best Service(最佳服务)」或「Best Solution(最满足需求)」立足于生意。

由此看来,即使是制造业,倘若心态上转型为利他,则不但能创新产品、创新功能和创新应用,还可以创新服务和创新生意,从而开创新机。

譬如开店卖牛肉面,定位在制造业,心中所想的是「如何做出好吃又便宜的牛肉面」,能够吸引大批顾客上门,在限时内卖光产品。这家牛肉面店的老板,自己会去研究牛肉面的制作,自己会当厨师,会雇用人手来招呼生意。

定位在服务业,关心的是「顾客想吃什么样的牛肉面?想要在怎样状况下吃牛肉面?愿意支付多少钱?」这时牛肉面不再是解决饥饿的餐食,而是一种怀念情调与风味的美食,可能是三五好友聚会话家常的场所,因此餐馆的布置与一般面店有所不同,负责招待的可能是老板,厨师反而可能外聘。

并不是说转型服务就不重视商品的质量,而是说服务业将质量视为当然,只是不强调自力生产,认为谁的产品质量好就向其取用。服务业强调服务,只要质量能够不变,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则所创造的利润远比自己制造来得高。

转型服务也非放弃制造业,而是量力而为,不以小博大,要以所长称雄。倘若自我的技术和产品已居领先地位,那么就购倂工厂或授权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和能力,提高交易的数量,服务更多的顾客。

谈到这里,我们想到名牌运动鞋、家用电器、手机、计算机、成衣、运动器材等等行业那些出名的企业,他们是由制造转型服务的典范,虽不直接从事生产,却在该行领导风骚。

我们何必沉迷于出卖劳力的工作,又何必争辩是否引进外劳,何不转型服务,发挥知识的价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72611.html

更多阅读

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制造业转型战略新思维

     “十二五”规划执行以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已取得积极成效。然而总体而言,制造业增长仍未完全摆脱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受制于制造业自身及各种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转型升级的步伐沉重而艰难。但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

富士康图变:从制造到智造

系列专题:富士康跳楼事件     发展模式由工厂—技术—贸易导向,转型为贸易—技术—工厂导向,这一顺序的转变,展现出富士康的梦想,从制造到智造。  2015年,在上海浦东陆家嘴海洋水族馆附近,将崛起一栋高层大厦,在摩天大楼扎堆的该区域

制造业转型升级 传统制造业转型与升级

中国经济以非常快的速度融入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制造业正在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广泛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组成部分。中国工业高速增长同中国经济的快速对外开放和日益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

声明:《制造业转型升级 从制造转型服务》为网友不暗的黑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