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9日,谭先生发表一篇文章http://www.aihuau.com/Article/Archive/2008/12/19/150264.html,称现在沿用了500多年的会计方程式存在着重大的理论缺陷。至于500多年来有没有理论进步,这倒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如果它是正确的,就不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了。
从谭先生的文章可以看出,谭先生对于会计学当中涉及到的资本变量的理解是基本到位的,即资产负债表是一个存量表,而损益表是一个流量表。负债表当中涉及到的分变量,如资本存量、价格、负债等等都是存量。但是说损益表是流量表还是稍许有点问题,因为计算流量性质的分变量也都是存量,因为流量是没有办法直接在一个时点上被确定的,只有通过存量这种可以被观测的量间接计算。
谁在关心公司的经营状况?当然是利益相关者了,狭义或不言格地说就是业主(股东)了。股东所关心的目标就是“股东权益”,而公司会计对资产存量、价格、负债的关注,最终还是因为关注“股东权益”这个极终目标。实际上,很多股东并不懂财务,只是直接关注股东权益有没有增加,至于这个“增加”是如何得来的都行,表现出实实在在的“惟利是图不择手段”的资本人格。
股东权益是一个被计算出来的东西,而不是事前确定的东西,因此,不可能按照会计方程式“资本=负债+股东权益这个式子来计算。这个式子是倒因为果的,即把股东权益这个“果”误当作“因”看待了。实际上,只要把会计方程式改变一下形式,看作是对业主关注目标“股东权益”的一个定义式,这个式子也就正确了(或者说恰当了)。这就是:
股东权益≡资产-负债=∑资本品量×资本品价格-负债
(请注意:式子当中用的是恒等号“≡”)
也就是说,股东权益是一个存量,是要随时被确认的一个“果”。如果有股东来查询现在他的收益是多少,会计就要给出一个答复,也就是要计算一下,如何计算?就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如果“资产”>“负债”,公司就有赢利,股东也就有权益,具体某个股东的权益等于“股东权益×股份比例”;如果“资产”小于“负债”,也就是资不抵债,股东权益就是负值。
负债是存量,但是通常不会瞬息万变,一般在财务表上表现为一个常数(虚假的常数,依然是存量。就像恒温并不代表温度不是存量一样)。但是,资本品数量(包括现金存量,价格为1)和价格是瞬息万变的。也就是说,股东权益是瞬息万变的,这个变化只需要按照定义式去计算出来,而不是现在的会计处理——调整“股东权益”。
“股东权益”不是利润,而只是在指定时点上股东所拥有的权益数量,或者叫做财富量,某时的财富量要和当初的财富量加以对比才知道有没有利润。《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中给出了利润定义是:利润是财富的价值增量。计算公式是:M≡V1-V0(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P155)。
这其中的V就是上述会计公式当中的“股东权益”。只有“股东权益”在指定时段的起止时点上(从基点0到财务时段末点1)的变化量才叫做“利润”,如果股东权益在开始时(0时点)的财富量为100元,到了财务年度末V1还是100元,则他这一个财政年度的利润就是零。
存量又称为时点数,随时都应该可以给出,因此,负债表是一个动态的表,作用就是让股东随时知道他的资产的状况;流量又称为时段数,一个时段才会有一个数值出来,现实的损益表通常是一个财务年度(月、季、年)才会出一个,也有商业企业如超市每天给一个数据的。假如某股东心急,随时去查询公司的负债表希望知道任一时点上自己的财富变化,这时他得到的损益就不是时段流量了,而是一个“水表数”。
虽然说公式当中给出了“资产”的计算办法(资产=数量×价格),但是,这里的价格是市场上的历史价格或者是他人之间的交易价格,并不代表自己可以接受的价格,而且当自己真的在这个时点上把资产变现的时候,就不是这样的价格了(现有的价格是你这份资产没有变现下的供求格局造成的,如果你把这份也拿去变现,就会改变供求格局)。
要说现在的会计原则有什么问题,其实谭先生也已经觉察到了,即会计学实际上是在同时进行着两种核算:价值流核算,和货币流的核算。货币是一种实物存在,基于“货币不灭定律”,它的存量、变化都可以客观实际地加以计算;但是价值流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可以计算的东西。所以说,会计学在进行着一个实际上不可进行的核算。而且这种计算的哲学根源是“客观价值论”——把主观的价值变量权当作客观的变量加以计算。
谭先生说,“一个公司有没有利润,有多少利润,是没有人能够说清楚的。公司的总经理不知道公司到底有多少利润,财务总监也不知道公司有多少利润”,其实问题就出在“价值流是无法核算”的。
“公司”,是一个“货币投机”和“价值投资”并存的场所或工具。
现实当中,公司的业主和股东并不完全是目标一致的,通常只具有股权而没有经营权的股东只会追求货币增殖,公司的赢利与否只用有无现金流增长来衡量,投入货币,有更多的回流,这就行了。而业主很可能追求货币流增殖的同时还有其它企图,例如虽然没有现金流增殖,他可能会满足于资本品的价值增殖,“落下一份产业”,也会很满足。当然,他们也会应付那些只求货币增殖的股东,说这是“长期投资”“价值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