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中国第一季总决赛 四问《赢在中国》第三赛季总决赛(6月4日)



关键词:赢在中国  创业  投资人  阴盛阳衰

 

随着两位创业丽人囊括冠军与亚军,《赢在中国》圆满地落幕。虽然三个赛季中,本人已经写了十篇左右的评论分析性的文章,但还是有些话不吐不快。权且以四个问题为核心简单说说。

 

一、《赢在中国》选的是董事长还是总经理?

或许是节目的时效性因素要求的,总决赛所涉及的相当比重的内容都是与汶川地震相关的,很有戏剧性的是谢莉由于亲身前往地震灾区而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加了很多分甚至成为冠军。史玉柱提出了“国难当前,出钱不如出力”的论断;而俞敏洪当即表示,那有诱导全国13亿民众去灾区的倾向,会让灾区乱套的。

这里面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媒体与投资人在选择创业者的时候,标准是否是统一的!通俗地说,媒体首要看重的企业是社会人,其次才是它的广告费;而投资人首要看重的是投资回报,可以得到多少倍的PE,其次才是其社会职能。从媒体与投资人对企业裁员的态度分歧就可以轻易地说明这个问题。

某位总评委问:企业面临四个方面的需求满足的时候,你所需要满足的先后顺序是什么?显然,选手的回答不能让评委满意,那么媒体要求企业回答的顺序,大体应该是以回报社会为首选的。但最终刘二飞先生回答才道出了企业的本质:首先是客户、其次是员工、投资者,然后回报社会是不言而喻的。

本人也认为,创业首先是现金流、利润,是生存,从企业的本性角度,都是需要把客户摆在首位的。

也许投资者总是以董事长(至少是董事)的身份出现的,因而本人创业的“两面派”的理论所说的,不管我们主观上是否愿意承认,人的行为与表现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两面性。“两面派”是企业的客观存在,甚至“两面派”是企业成功的基本条件。其中董事长是以优先满足社会形象为核心的,而总经理所关注的更多的是实在的东西,产品与服务、客户与渠道、成本与利润等等。

评委作为企业与资本上的成功者,又是当着媒体的面,自然可以“坐而论道”,而这因素与创业结合,给我们展示的道理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倾向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我们不是要剥离创业者与企业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并去倡导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

所疑问的是:如果创业者没有了财务压力,却在唱关注社会效益的高调,是可贵还是可悲?

二、中国市场适合海归还是土鳖?

本年度的比赛吸引了更多高学历的海归,甚至有毕业于沃顿商学院的文亨利这样的老外。高素质人才来中国市场闯荡,这原本是好事,但创业还是要从海归与土鳖的做法中有所选择。其实创业并不是一定要你有多高的学历、多么渊博的学识、多么玄妙的理论,就能够取得成功的,相反过于理性的人往往会敏于思而迟于行,会发乎情而止于理。所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市场是残酷的,创业不是坐而论道,更不是做学问,只有行动才是最佳的方案。

在去年9月6日的文章中,本人提到周宇和李书文这两只“土狼”之间有着很多相通之处,那就是在不怒自威的评委面前不怯场,敢说话,不因循不守旧,有血性有激情,不唯理论,不按常理出牌,有些时候还带有一些赖皮与装傻的迹象,但那也是其可爱之处了。第三赛季的冠军谢莉与亚军,虽然都是女性,但同样都没有太高学历,也可以算是巾帼中的土鳖了。

马云说,创业者凭的是本能和直觉,海归回来没有五年的淡水养殖是活不过来的。你只有忘记书本上所教的理论,才是真正的毕业,就像《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教张无忌太极的时候所说,不赖-不赖,忘记真快!

 

三、投资决策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

当一个以创业为主题的节目,加进去励志的成分,就肯定是要在感性中迷失的。创业是需要激情的,但激情没有理性与谋略是不能持续的。除了创业者自身之外的每个人、各方面因素都是希望创业者保持激情,即使单纯是表演都要表演出激情的。

但任何人的惰性都是天生的。谁能够永远向自己的惰性说NO!

创业不是喊几句口号,流几滴煽情的眼泪就可以搞定的。创业者很多时候需要像蜘蛛一样编织网络的执着、需要像蟑螂一样顽强的生命力与蚯蚓一样的根治伤害的精神。

《赢在中国》倡导的是市场决策中长期的理性与执着还是励志节目的短暂煽情?如果此两者是对立的,那么亲友团、以及助威的现场观众,这些因素就是一大败笔。因为每个人都有表现的倾向,只要面对的不是自己,内心的那点社会属性就会显露出来,并占据首要位置。

没有人是自己缺点的暴露狂,甚至不愿意把自己的真实一面呈现给亿万不知名的观众面前。

看来,在游戏规则下,不但是参赛选手,即使是相关企业家与投资人、这些作为由个性鲜明的社会精英的评委,在这样的时候都自动向传媒缴械投降了。

 

四、女性创业是需要倡导的吗?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男主外、女主内”的,而且日本与韩国的女性结婚后就专心在家相夫教子,这一文化倾向已经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影响新一代女性的人生观,越来越多的社会舆论正在倡导中国的女性回家做全职太太。

虽然本人自认是传统主义者,但本人素来不认为女性做全职太太是幸福的。

本人一直认为,全职太太是女性悲剧的根源,4:2:1的家庭结构使得常规家庭压力都压在男人一个人的身上,是导致从家庭到社会不和谐的根源,但那很大的程度上不是收入的问题,而有很多衍生的综合因素。

比如女人不去工作,就会提高依赖性,就会缺少与外界联络的新鲜话题,就会少了自己的交际圈,“与人斗的乐趣”也都荡然无存,闲散的生活也会导致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下降,并进而激化敏感而多疑的天性,这很容易导致夫妻间的猜忌与纠纷,时间长了,或者是导致爱情的“甜蜜指数”下降,单调乏味,或者是让争端升级而演变成为家庭破裂。虽然离婚是对双方共同的损失,但女性受到的伤害更大一些。

另一方面讲,创业是孤独的过程,需要有更多的责任担当,很多方面都是需要承担压力的,而在承担耐力、销售、柔性与企业团结方面,女性比男性有更多优势。

 

第三届《赢在中国》的节目很好看,好看是因为里面的色彩更加缤纷了,总决赛男女比例达到了3:3,妇女终于从数量上顶起了半边天;而从质量上讲,女性参赛选手囊括了冠军与亚军,可以说也是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本人在决赛开始的时候,也曾经直觉判断两位女性之间的终极PK也许会是本赛季决赛的收关之作——那肯定至少是最好看的。

张欣说,创业者中90%是男性,只有10%是女性,偏偏本年度的冠军与亚军都是女性。

这是女权主义者相对男权社会的胜利还是传媒“秀平台”相对于创业这一主题的胜利?

 

但能够让两位有才干的美女在冠军争夺的PK台上尽情表演,应该也只有传媒才能够做得出来。媒体要取得高的收视率,首先是要符合普遍规律,有美女、有激情、有煽情、有PK、有戏剧性的翻盘,有棋逢对手的酣畅淋漓,这些都是创造高收视率的要素。而人的需求是有选择的,理性太累,所以两相选择,就更倾向于选择感性。

曾经有一种说法,美国人很自豪地说,假如你在广袤的撒哈拉沙漠中发现一个独自探险的女性,那肯定是美国女性。美国女性的独立性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被中国的女性借鉴过来,并增加阴盛阳衰的趋势。

但当谢莉的先生在激动地为妻子拉票、把她描述为他心中“第一女强人”的时候,男性观众对这对夫妇是什么样的感觉?女性观众对那位先生又是什么样的感觉?某些话说出来是很难为情的,也许很多人会有不健康的设法,但任何想法都是有一定的支持的。

 

 赢在中国第一季总决赛 四问《赢在中国》第三赛季总决赛(6月4日)

本人并非大男子主义者,更不认为男性就必定强于女性,毕竟有太多的职位更适合女性去做。

现实情况是:中国的一切正在朝阴盛阳衰的方向发展,影视剧、文艺作品、职场与创业,商场与消费等等,莫不如此,这虽然从最大程度尊重了女性,但恰恰是对女性最大的伤害。

是不是女人都出去创业,都去打拼了?那么谁为她们遮风挡雨呢!

男人的尊严何在呢?男人的责任感何在呢?

 

第三届《赢在中国》的节目很好看,但本人身边很多创业者不喜欢看了。好看与不喜欢看的原因都是相同的——是因为那是一场秀。

其实原本不该过于认真的,毕竟任何东西到了公开场合,就是一场游戏一场秀——那么就不要太过较真,把它当成一场戏,如此而已。

 

贾春宝

2008年6月4日星期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7217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赢在中国第一季总决赛 四问《赢在中国》第三赛季总决赛(6月4日)》为网友你的爱弄脏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