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三鹿奶粉安全事件发生后,有几十个媒体采访我。由于三鹿奶粉也销往台湾作为食品加工原料,台湾的消费者也十分担心,所以台湾的媒体天天都打我的手机,想从我这里了解事件的第一手信息。
总的来说,我可以预见三聚氰胺事件后遗症之大,将引发中国食品企业及上下游产业链的“集体焦虑”;我也可以预见三聚氰胺事件将成为中国食品安全的新“拐点”。
三鹿是目前国内最大﹑产量销量都第一的奶粉生产企业,所获得的荣誉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全国轻工业十佳企业、连续6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通过ISO9001、ISO14001认证、GMP审核和HACCP认证等等等。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还是有史以来国内第一批获得“免检”的婴幼儿配方奶粉。
在质量标准面前,大小品牌应该一视同仁,甚至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对大品牌实行更严格的监督,因为在普罗大众眼里,“大品牌比小品牌可靠,大企业比小企业信誉好”是很自然的联想,所以越是名牌产品,品牌产品影响力越大,消费的人就越多,“受益面”或“受害面”也就越广。一旦出事就是大事。
原本优秀的企业,出问题的环节到底出在哪里?熟悉乳品行业的人都知道“奶霸”这个群体,指的就是“奶贩子”。他们经常强行收购奶农奶源,再添加水、添加剂来造假,三聚氰胺就是“奶霸”经常添加的一种化工原料,使原奶在掺入清水后,提高奶蛋白含量,仍然符合收购标准。三鹿有部分奶源就是向 “奶霸”收购而来。
在中国这个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乳制品企业这几年成功地“引导”﹑甚至是“引爆”了消费市场热情,让乳制品的销量如火箭般飙升。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喝奶,成为一种全民运动。供不应求的结果,乳企只好四处跑马圈地,争夺稀缺的奶源,当产品都不够卖了,产品质量与管理就沦为第二顺位。
今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刚公布的中国市场婴幼儿配方奶粉质量抽查公告显示,抽检的60家企业生产的60种产品,合格率高达95%。三鹿事件发生后,国家质质检总局紧急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此次共涉及109家企业,检查结果出炉后,包含伊利、蒙牛、圣元、雅士利等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都检出三聚氰胺。这无疑给信心已经十分脆弱的消费者又投下一个重磅炸弹,也进一步引发了中国食品企业及上下游产业链的“集体焦虑”在三聚氰胺事件中,最无辜的肯定是消费者,试问,连获得国家“免检”的产品都不能相信,消费者还能相信什么? 国家“免检”产品真的就永远“免检”吗?
宏观而论,我希望这件事情能尽快获得解决。
我希望犯罪人能尽快得到法律的制裁;受到伤害的孩子能尽快恢复健康;希望政府能尽快进行全国食品行业的总体检;至于这些原本是优秀企业,却因疏于管理而犯下滔天大错的乳品企业能勇于负责,立即下架、封存、召回、销毁产品,承担所有费用,经济损失肯定是巨大的,但总比死掉一个品牌强。
这次事件对消费者、企业以及政府职能部门都是一次经验惨痛的教训。对消费者来说,原来品牌不是越大越可靠,国家“免检”产品不见得就能放心买;对企业来说,第一次尝到了管理不当所带来的苦果。从危机公关处理能力来看,三鹿确实需要向蒙牛学习;对政府职能部门来说,进行全国食品行业的总体检是迫在眉睫的事。
就像刚分手的恋人一样,消费者对国内奶粉的痛心是需要时间才能慢慢淡忘的,短期内,消费者将会转向购买国外品牌奶粉。而植物蛋白饮料也将顺势崛起,因为不需要依赖奶源。
过去10年,国内食品工业都以20%的速度增长,去年达到了32%,以前食品占国内生产总值1/10,现在已经达到了1/8。1999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仅在7800多亿元,去年中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3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近1/8,“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北京刚举办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奥运会,奥运会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就是让十三亿中国人都知道什么叫做“国际化”;三聚氰胺事件对我们也是一次洗礼,从此,十三亿中国人都知道什么叫做“食品安全” 。
最后,我想抛出一个问题来请教大家: “当一段时间过后,当我们的孩子都恢复健康之后,我们该不该给迷途知返的本土食品企业,一个重新站起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