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部署进一步做好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工作,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并且指示要及时组织开展灾害损失评估,科学编制灾后重建规划和方案,适时启动灾后重建工作。以一个城市研究者的视角,除持续跟踪新闻动态,关注灾区情况以外,我想在此呼吁一下灾后重建的城市规模和尺度问题。 2008年汶川地震后,全国各地陆续开始了对灾区的对口援建工作,为受灾群众重建家园。对重建城市的技术性讨论,多集中在建筑物的抗震级别的讨论上,很少有人关注城市的规模和尺度。我们的研究人员曾多次到重建后的汶川、北川等县城实地调研,发现当地最大的问题是城市规模和尺度过大,人气不足,缺乏活力。实际上,灾后重建的城市,一定要有适当的规模和尺度,只有有了与当地人口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模和尺度,才能营造一个繁荣的城市。 以北川县城为例。汶川地震使北川老县城变为废墟,北川成为唯一一个异地重建的县城。老北川县的县域面积为2800多平方公里,震前人口约16.1万,县城人口约3万,地震造成的死亡约2万。震后北川调整了区划,安县的安昌镇、永安镇和黄土地办事处的6个村被划入,新增土地215平方公里,新增人口7.8万余人。2010年年底,永昌镇的居民陆续搬到新县城。 从城市硬件设施上来说,新北川干净、整洁、漂亮,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冷清,人气不旺。虽然近期规划人口为4万,平常县城里可能也就一两万人。人气的匮乏也是困扰当地政府官员的大问题。 首先,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决定了中国城市宜小不宜大,小就是好。按照规划,新北川的人口扩张分为三个阶段:2008—2010年,重点在于安置人口、恢复功能、启动园区,新县城总人口按3万人控制。2011—2015年,重点在于集聚人口、完善功能、彰显特色,通过职业培训,教育移民促进北川山区人口进一步向新县城流动,新县城人口规模按5万人控制。到2020年新县城总人口达到7万人,总用地面积7平方公里。 然而,新北川的人口聚集却并不乐观。震后北川县城的部分人口迁移到绵阳、安昌、安县等地,住在北川新县城的多是老县城居民和新买房的外来户,或者山区里的移民。虽然政府鼓励丧子家庭生育、代偿性生育,但无论外来移民还是自然出生,总体的人口增长仍然十分缓慢。 其次,控制规模和尺度,有利于节约灾后重建的资金,避免浪费。北川新县城重建资金总共为153.7亿元。其中,43亿元资金来自于山东援建,中央、省及地方各级投入32.55亿元,社会捐建资金4.1亿元,社会、市场及企业投入50亿元,地方融资或向上争取资金24.05亿元。从中央到地方的巨额投入,才造就了今天的新北川,如果规模和尺度适当缩减,也是一笔巨额的资金。实际上,后期要管理运营新北川漂亮的体育馆、纪念广场等设施,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以北川本身的地方财政收入难以维持,现在的城市运营资金,用的还是当年山东省留下来的援建资金。 最后,控制规模和尺度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开展。灾后重建区与大城市CBD不同,住的都不是白领,而是当地的居民,以及部分外来的游客,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商业活动,所以一定要控制商业成本。在人气不足的小城镇炒作房价将会陷入“房租高—物价高—消费少—亏本关门”恶性循环,进一步损害当地的商业环境。而较小的城市规模和尺度,从空间上加以约束,更有利于商业氛围的培养。
![建筑控制规模 灾后重建需控制城市规模与尺度](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012951084297.jpeg)
此外,要考虑建设城市森林等避难场所。地震断裂带上的城市,不仅建筑的抗震性要强,同时要考虑避难场所的建设,类似于城市森林的空旷地带,不仅能提高宜居性,还能提升房地产的价值。 汶川和雅安的人民,经历惨痛的灾难,理应为他们建设更美好的家园,然而一个城市,不仅仅需要宽阔的道路、漂亮的场馆,适当的城市规模和尺度,才有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灾后的人民,更愿意看到一个繁荣热闹的城市,而不是一个漂亮冷清的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