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绸
传统的山东绸,英文拼写为Shantung Pongee,是指手工织造的柞丝绸,由于生产采用无张力的特殊木机和天然助剂松式印染加工,丝线保持圆柱体,成品绸面呈现特有纹路和光泽,极具东方艺术品特色和绿色环保性能,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除被选做华贵衣料、绣花靠垫和高级装饰之用外,还由于具有耐酸碱、耐高温、耐紫外线辐射、绝缘、强力高等物化性能,而被广泛用于化学、冶金、电力和国防等工业部门。
山东绸早期的生产是自给自足的家庭手工业生产。农家机户自己合练成线后用于织绸,其工艺简单,操作过程是:将爬蛾茧置于草木灰浓液中浸泡数日,或将蛹茧在开水中沸练,然后将过水茧凉干,剥成絮绒状上锤打线,“以手捻锤子而线轸大,名曰锤子线”,亦称捻线,然后用于织制原始的捻线绸。后来,随着手摇式缫丝车和脚踏式纩丝车的使用,改变了单纯织制捻线绸的状况。
随着山东绸的兴起和发展,缫丝、织绸、练绸各工序开始细分,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纩房、机房、练房。与此同时,山东茧绸的生产体系也由单一的家庭手工业发展为丝店、机户和机匠三位一体的结合体。机匠受雇与机户,出卖劳动力,机户则根据丝店的来料和要求,加工出客户需要的产品。这种社会加工、产销相连的经营方式,对山东绸的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山东绸的生产工艺全部是手工操作,织物的内应力很小,成品的手感类似砂洗效果,厚实、丰满、密糯,穿着舒适,因而蜚声海内外,倍受各界人士的喜爱。织机是沿用了数百年的脚踏板手扔梭和手拉梭小木织机。织绸时,织工端坐在木机后的座板上,右手水平持梭,用食指钩住梭尖,右脚踩绞,左手前推综框,贴综;在最大开口时贴轴投梭,左手接梭,再用右手后拉综框,压下,前推,左脚踩绞,再压下,如此往复循环就完成了织造运动。由于手工操作,影响产品质量上的人为因素较多,要做好“不织稀,不织欠,不织底漏和反线。大成色,好边道,轧梭差梭也不要”的织造要求,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力是不行的。熟练的织工,日产量只有10米。 柞绸历来存在的问题是水渍印。这是由于柞丝纤维吸湿后易于伸长,重新干燥时,除产生2.5%的收缩外,还产生4%的卷曲,织物局部着水时,纤维因吸湿膨胀而蠕动,改变了其在织物中的排列角度,干燥后纤维虽经收缩,但已不能回复到原来的排列状态,局部与整体反射光泽的不同,因而形成了水渍印。水渍印与缫丝方法有关,干缫丝缫制时受力大,伸长厉害,因而水渍印较水缫丝严重;同样,缩水率大的织物,水渍印严重。山东绸是手工湿织、松式练整、自然晾干的织物,在加工过程中,纤维得到充分的自由回缩和卷曲,因而水渍印比高张力机械织造、高湿度强制烘干的织物为轻。随着服用期的增长,洗涤次数的增加,以及纤维性能的衰退,水渍印现象还将渐次减轻。水渍印形成后,将织物全部回水均匀晾干,可使水渍印消失,但再遇水即能复生。山东绸使用的丝线,填充了滑石粉、豆浆,阻塞了纤维间的孔隙,虽不能有效防止纤维的蠕动与卷曲,但有助于水渍印的减轻。这其实正是山东绸的独特生产工艺所在。 随着生产机械的更新换代和化学纤维在生产中的大量应用,山东绸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山东绸不仅仅是指用柞蚕丝手工织成的织物,而是泛指所有具有山东绸风格的织物,且不管是是用什么设备和纤维织成的。
传统的山东绸(shantung pongee)是指手工缫丝、木机织造、自然晾干的柞丝绸。由于产品的生产全过程都是在松式无张力条件下进行的,经纬丝线保持圆柱体结构,绸面呈现特有的纹路和珍珠般的光泽,极具东方艺术品特色和绿色环保性能,历来为欧美高级时装界所青睐。
高级箱包、糊裱和家居装饰方面使用的山东绸(poplin),是采用平纹、经重平或急斜纹组织,在电力有梭织机上,经纬用相同或不同的原料(如:人丝/人棉)织成的,经细纬粗,经密纬疏,绸面具有明显横棱纹效果的素织物。或者是纬线使用竹节纱原料,绸面形成的不规则排列的疙瘩和似断似续的粗细线条或散布性突出条纹效果的绸、缎类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