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涛法师企业金刚经 《金刚经》对企业管理的开示(上)



中国“儒、释、道”的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规则于般若智中,二者实无分别。因文化的差异导致了管理的差异,现代企业管理的丛林中,或言西方式管理,或言中国式管理。论者各执一端,争论不休,学者因师而迷,不识本心,妄执空花,徒增烦恼。

下面我们就从般若智入手,借《金刚经》之威德神力,顿悟管理之法要。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石)是自然界(指地球世界)中最为坚固的物质,以其坚固,能破一切法,破一切邪见。“般若”是诸佛 之母,三世诸佛皆从般若出。般若汉译为智慧,因其为智慧之海,智慧之王,是超越理性的主客体的统一,故不意译,只音译为“般若”。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是这样评价《金刚经》的:“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

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aihuau.com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器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盖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见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当不染。即是见性。”

六祖不识文字,也没有经过学校的正规教育,仅仅是砍柴为生的山民。能够继承禅宗的衣钵,使禅宗流布于天下,造福于世人。实在是六祖于自性中心开悟解的结果。

笔者根器微未,曾于1995年11月,发愿诵读《金刚经》一千遍,至2001年10月满愿,2002年9月发愿诵读《心经》一万遍(已于2006年9月满愿)。心有所悟,以此文为偈,以供诸觉者印正。

《金刚经》经义甚深,不可具说,暂取一义,以飨读者。以现代语言套用《金刚经》的逻辑结构如次:“管理者,即非管理,是名管理”。

这个逻辑如果成立的话,则是极要命的,这意味着所有的管理理论都是站不住脚的,所有的管理方法都是执着于名相,都需要破除。

如果从破除的角度来考虑,实在是没有写这篇文章的必要。因为“以指指月,指非是月”,般若智中是没有文字相的,手指永远不是月亮。但不可执著于没有文字相,因为无相亦是相。这就好比钻木取火,钻与钻者相互摩擦,当火(般若智慧)生起的时候,钻与钻者会同时消灭。

下面本文就提供一种结构,来破除其它的管理思想,并且在破除的过程中,本文所提供的结构也会被破除,只有这样真正的管理智慧才能够生起。

图一、图二所示:

是从“物质、能量、信息和心识”四个维度来看企业;也是将企业视为一个由“物质、能量、信息和心识”等要素组成的系统。“经、营、管、理”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维度或要素。见下表:

这个分析结构的特点在于:不执著于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也不执著于企业的目的在于创造利润的传统定义。而是将企业假设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假设企业为一个人的自然延伸和放大,企业的一切功能都是人的生命功能和人性的显现。

  基于该假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的全部活动使自己与外在的环境相适应,与外界和谐相处,与环境共生共存。企业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衍。

下面本文就找一种管理理论来“钻木取火”。

战略管理其实是种管理修辞学的表述,以“赤壁之战”为例,周瑜与诸葛亮确定的战略是火攻,并为战略的实施进行了一系列的配称 ,比如:连环计、反间计、苦肉计等。此外,火攻还有一项重要的战略要素——风东。就是这个“东风”,差点要了周瑜的命,幸好有诸葛亮在,否则,整个东吴会玉石俱焚,功亏一溃。诸葛亮这种人几千年才出一个,战略是能够管理的吗?将管理一词进行泛化,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管理的死亡。包治百病的药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假药。

反对者会说:本文所举是一个极端的事例,不具有普遍性。商业活动中没有这么极端,不需要象诸葛亮一样的智慧,一样可以通过战略管理工具 进行管理。的确是这样的,商业活动(商战)与战争(兵战)确实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用财富在赌,而后者是用命在赌。所以战略运用到企业管理,只是为了行文的方便,是一种管理学修辞,借用“战略”一词表达其重要性。此“战略”非彼战略,运用“战略” 管理工具对企业的战略进行管理,并不是为了消鹁赫允郑橇碛兴肌?br>

一、兵战中的战略与商战中的战略的本质区别

兵战与商战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兵战是以消灭敌人的生命,掠夺敌人的财富为目标的;而商战却是以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更多的成交额为目标的。

“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兵以诈立”,这些观点都说明,兵战的战略要点是不讲诚信,充分使用欺诈手段。而商战则恰恰相反,商战需要诚信、信用,是不能使用欺诈手段的。由此,可知商战战略的核心是“信用”。商战战略管理实质是企业信用的建立和构建。

在《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信仰的生起》一文中,提供的图表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见下表二、表三):

该图表是从大乘菩提道般若六度万行中演化出来。但未能深入讲解其中的原理,本文试从禅宗心法 和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推衍出此结论。

二、“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让我们回到前面图一所示的分析结构中去讨论“心识”。

“心识”这个词,现代汉语中很少用,本文使用这个词,是指人与生俱来的,相当于《中庸》中“率性之谓道”的“性”;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自我实现”中的“自我” ;也相当于孔子“心从所欲,不逾矩”中的“欲”。这一定要和人的思维区别开来,其实,心识是思维的前提,而不是思维的本身。但又不同于“潜意识”和“无意识”,因为意识在哲学中是与“物质”相对应的范畴。佛教理论是心物一元的,所以心识不是潜意识或无意识,但潜意识或无意识却是“心识”。

“心识”相当于佛教唯识宗的第七识(与生俱来的我执)和第八识(种子识 、藏识)。

“心识”并不是一项独立的存在,而是“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一种因缘聚合。

以人为例,人生下来,其基因的排列是特定的,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说,这完成了编码。从“物质”的角度来说,它们是蛋白质的基因。从“能量”的角度来说,这种组合具有某种生命能、是能量的聚合。我们为这种组合取一个名字,叫“心识”。

释加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生命无边无际,一切都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心识”是“信息”、“能量”和“物质”的某种因缘聚合。对于一个人是如此,对于一个企业同样如此。

“三界唯心,万法为识”,世界不过是“心识”而已,因此,只有将“心识”认清了,讨论管理的方法才是有益的。

对“心识”的认识,仅仅从概念上来讨论是达到不效果的,关键是要通过修行来实证。

那么,如何通过修行来实证“心识”呢?《心经》 是这样表述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这表明“识 ”是空的,“识”是因缘的聚合。所以,为了实证“心识”,需要做三项工作。

1、 观自在。自己真实的面对自己,即自信 。

2、 行深般若。行六度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即信他或他信(信用)。

3、 照 见五蕴皆空。“心识”其实是过去的种子,认识最根本的自我,即是信仰。

现在我们知道自信、信用和信仰的关系了,明白表二的由来了。对“心识”的实证过程,即是由“观”到“照”的过程,是“信”的过程 。这里的“信”是心神合一,天人合一的中枢,是局部融入整体的必经阶段。

三、战略定位与信用

企业同人一样,也是一种因缘的聚合,也有其自身的“心识”,见下表:

企业文化管理

战略管理

目标管理

对于一个自然人来说:其“心识”是由其父母决定的 ,而对于一个企业组织来说,其“心识”的形成则有其自身的规律。

“心识”虽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组成,但一经形成,其自身却是稳定的、不轻易变化的,是相对于现实世界(意识)的一种客观存在,这是因为“心识”是过去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一种组合。打个比方来说,市场经济中的货币,就有些象“心识”。货币的其实是“物质、信息和能量”在人类社会中交换的产物。但货币可以脱离以前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作为一个独立的东西与现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进行交换。

“货币”是市场的产物,是市场的交换媒介,是市场信用的标志,是价值的尺度,其本身是不变的。

图二、图三所示,“心识”对应的管理原则是“经”,即:不变。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变的一面,如音乐中的定调,称的定盘星,物的“内在规定性”等。企业在其生命周期中也有其不变的部分。这种不变 部分,是企业成其为该企业的根本。就相当于一个人的人格 一样,企业也有其企业格。

  企业的“心识”是分层的,如上表三所示。本文讨论企业战略管理层面的不变。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术语来表述即:定位。

“定位(Positioning)一词:1969年由杰克-特劳特第一次在商业实践中提出,指企业必须在外部市场竞争中界定能被顾客心智接受的定位,回过头来引领内部运营,才能使企业产生的成果(产品和服务)被顾客接受而转化为业绩。学术界,菲利普-科特勒于1970年代最先将Positioning引入到营销之中,作为4P之前最重要的另一个P,以引领企业营销活动的方向;随着竞争的日益兴起,1980年,迈克尔-波特将定位引入到企业战略,作为战略的核心,开创了竞争战略。”

迈克尔-波特是管理学界公认的战略管理大师,其将战略表述为定位。后来杰克-特劳特又将战略解释为在客户心智中的定位,具体一点说:是指借助持续、简单的信息在顾客心智立足,占据一个位置。而最佳的效果,即是让企业在顾客心智中拥有一个字眼,就像沃尔沃代表“安全”,英特尔代表“微处理器”。

杰克-特劳特一语道破天机,所谓的战略其实是让客户相信企业是某种东西,是某种象征。

结合两位管理学者的观点,战略即是定位(找到企业不变的位置或部分),并且这种定位要让顾客相信。

由此可见,战略管理从现代管理的理论观点来说,其实就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在客户心智(理性)中,构建自己的信用体系的核心的过程。

四、战略定位与企业的组织使命

罗杰-A.凯琳和罗伯特-A.彼得森在《战略营销教程与案例》 一书中指出:“营销的基本使命是在组织及其所接触的公众(个人和组织)间建立长期互利的交换关系 。”并引用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高级规划经理的观点:

营销经理是对战略规划过程影响最大的职能经理。他们在界定企业使命,分析环境、竞争和企业形势,制定目标和战略,确定实施企业战略所需的产品、市场、分销和质量等方面承担着领导角色。这种参与导致实施方案和经营计划的开发与战略规划完全联系在一起。

使命描述本来是组织理论的观点,从上面的引述中,我们发现组织使命与企业的战略定位似乎有某种暗合。

企业组织理论中强调企业使命的描述,据说这样可以激发企业组织成员的斗志。但现实中,企业很少去描述其使命,通常使命描述都是广告公司在做宣传画册时,代为完成的。广告公司自然是没有描述使命的能力的,只能东抄一点,西抄一点,所以,企业使命往往流于形式,无甚价值,事实上也起不到凝聚团队的作用。

这是因为这些企业对使命凝聚团队力量的作用原理,还不甚清晰。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第四层需要是归属感。所谓的归属感是个体对整体的回归,个人需要回归到某个组织,组织需要回归到更大的组织。而一个更大的系统(组织)往往只能容纳一个子系统 。这便是战略定位的意义 ,也是组织使命描述的意义(凝聚力来自归属感的需求)。

使命又称为重大的任务,是从站在社会或国家的角度来谈的。所谓企业的使命描述,即是:1、要描述企业可以承担社会的功能和角色。2、企业以承担此种功能为己任。

站在组织管理的角度来说,叫使命描述。站在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其实,叫战略定位描述。

五、战略定位、onmouseover=displayAd(3);onmouseout=hideAd(); onclick=linkClick(3);>企业文化与企业目标。

定位不仅是空间概念,还是一个时间概念。它需要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这种定位,直到企业成为该定位的第一名,确立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变成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有一位作家曾说:“人生的剧本常常被修改。”

其实,企业处在不确定的、变化的环境中,战略定位也会常常受到冲击,常常面临着是否改变的考验。

怎样在时间的维度保持这种定位呢?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将时间划分“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见下表:

企业文化是历史的传承,更确切的说是企业的组织成员历史的传承。它不仅包括企业成立后的历史,也包括企业成立前的历史。历史沉淀在组织成员的潜意识(包括:集体潜意识和个体潜意识)中,沉淀在心识中(前因和种子) 。

人的潜意识是难以认知的,但潜意识会投射到某类象征上,这便是宗教的作用原理。所谓的图腾、上帝、神、佛 其实是人类潜意识的投射,是人类运用潜意识的工具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所提到的“愿景 ”,其实,是为了使管理脱离宗教性,而更换了名词,以“愿景”代替了图腾、上帝、基督、神、佛。彼得-圣吉认为愿景为人们内心真正想实现的愿望,并将这种愿望图形化、象征化。并且,以愿景(共同愿景)来带动组织的发展。

显现愿景的活动,是为了扩展企业组织的心灵空间,是为了显现自己的宿命。每一个组织都是有宿命 的。例如:在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杀害后,正好曹丕窜位,这本来是联吴灭魏的战略机遇。刘备也是知道的,但是为什么刘备不听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告,反而,去攻打孙权呢?这是因为“人和”, 刘备什么资源都没有,之所以有蜀汉政权,全靠兄弟们,全靠人心。如果刘备去打魏,则自己的根将会失去。这是由刘备的发展历史决定的,是刘备的宿命。

企业也是这样的,有自己的宿命(历史的惯性,文化传承的边界)。对愿景的诉求,其实,就是对企业宿命的认知,找到自己的极限。是对自己的过去进行管理,去找寻过去的种子。

企业的战略定位,是由外部环境的趋势和企业的宿命共同决定的。企业的宿命 是一项不可忽略的管理要素,就象佛教所说的:“菩萨也会落因果”,何况是人以及由人所组成的企业呢?

所以,战略定位是建立在历史和传承的基础上的,没有愿景支持的战略定位是不太牢固的。

这里的企业目标,是指企业的总目标,即宗旨。这就好比以两点确定一个直线,当过去(愿景)和未来(宗旨)这两点确定后,现在(使命,战略定位) 也就确定下来了。

 海涛法师企业金刚经 《金刚经》对企业管理的开示(上)
企业的宗旨,是站在企业组织内部来考虑的,是使命的内部化,是指企业将采用什么方式和路径,来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这种目标的描述通常是定性的,用以确定组织发展的方向和未来的状态,当然宗旨在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会被分解为具体的目标。

六、战略定位与口号(总持)

  企业愿景、战略定位(使命描述)和企业宗旨的表述,由于文字内容太多,往往不容易传播,也不足以适用于所有的人。所以现代企业中会将三者浓缩为一句口号。如:飞利浦的“科技以人为本”,海尔的“真诚到永远”。对内统一成员的思想,对外宣传自己的定位,以利于客户对企业的认知和互动。也是企业愿景的一句话表达,从而唤醒心灵中不竭的力量。

本文将口号注明为总持 ,这是为了从佛教修行的角度来阐述口号的作用和价值。《金刚经》中“金刚般若波罗蜜”即为口号(总持),如不读《金刚经》,仅持诵“金刚般若波罗蜜”即可达到诵读《金刚经》的效果。佛教有一个宗派——净土宗,只须至心持诵“南无阿弥陀佛”,即可修行证果。这便是念佛法门,该法门普被三根 ,其中,隐有至高无上的法理和功德 。

企业的口号总持,只要至心信受奉行,即可得到相同的效果,所以,企业口号在企业的战略定位管理,在建立企业信用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功用。不仅要依靠智慧来提炼,而且,还要在企业管理中不断的持诵。也许有人会说,企业的口号不能和佛号与陀罗尼 同日而语,起不到佛号与陀罗尼的作用。其实不然,佛说一切音声都是陀罗尼,关键是信则灵 。

七、战略定位与企业形象定位

战略定位被翻译为使命描述,为会理性的顾客提供一种认知和识别企业的工具,但大多数顾客是非理性的,这些顾客往往通过企业的形象定位(就好比戏剧中的角色定位)来识别和认知企业。

“易涨易落三江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

善变的人不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同样的,善变的企业也不容易获得顾客的信任。不同于产品形象的是,企业形象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一个人的性格和人格定型,往往是其价值观形成和稳定。所以,一个企业的定型,需要有自己稳定的价值观和成功法则,这便是企业的理念系统。企业的理念系统完成,是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经营理念为标志的。

八、战略定位与标识设计

CI(VI)对于企业是重要的,但现在的设计很多都是将企业商号的拼音做一个美术化的变形就算完成的。当然,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具有王者之气,因为战略管理本身是智者的行为。如果您希望本企业战略成功、企业获得最终的成功,那么,在标识的设计上需要使用本文的理念。

人的思维不仅是借助文字语言来完成的,也会借助于图形标识来完成。所以,企业的战略定位也需要借助于图标来完成。

图标不仅要表达出企业的特点,而且要体现出行业的特性和原理,不仅如此,该图标还要体现出企业的理念系统和企业的总持(口号)。

只有这样,该图标的设计才算是成功的。该图标才能够形成一个图腾,唤醒企业成员和社会成员的潜意识。这个图标不仅是企业的象征,而且还是行业的象征。只有这样才能从企业标识的角度帮助企业取得最终的成功。

 

小结:

本文为《金刚经》对企业管理的开示(上),在未来的时间里还会写“中”和“下”。“中”是将“战略定位”放在一个更大的系统 内来阐述;“下”是将该系统放在现代法治与制度经济学 的理论背景下来阐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71566.html

更多阅读

埃及游三 令人惊异的《古兰经》预言 令人惊异的海底世界

埃及行中最令人惊异的是听到导游给我们介绍的《古兰经》对世界末日的预言。当地的导游是个很实在的英俊小伙子,虽然没有来过中国,但汉语讲得也不错。行程中给我们介绍了伊斯兰教的习俗、伊斯兰教的五大功课,以及每日的礼拜、斋戒等等

贾平凹浮躁赏析 贾平凹的《浮躁》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人作为一种高级生命体,对其生命价值的解读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主题,文学作为整体文化构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也必然围绕着这个主题而发展、升华。贾平凹的《浮躁》正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学界对人的生命价值探索的典型一例。  《

培训思考 企业培训热的冷思考(上)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最大财富就是人才,员工的成长决定企业的成长,类似这样的观点在中小企业基本上已经是深入人心了,拥有事业企图心,渴望打造伟大企业的老板们,对此已经是深信不疑。当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都对员工培

声明:《海涛法师企业金刚经 《金刚经》对企业管理的开示(上)》为网友份奢念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