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勤:天才少年的勇敢成长



    12岁时,他是中国最年轻的大学生;31岁时,他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百年来最年轻的院士。   

来源:中国青年报

  1977年,11岁的张亚勤在山西省太原市郊区的西山矿务局第二中学读初三。年底的一天,这个连连跳级的聪明孩子偶然看到了另一个聪明孩子的故事。

  “我记得挺清楚的,我和我的小伙伴一起下军棋,我母亲在旁边看书,忽然我的班主任推门而入,拿了一份报纸,报纸上面是一个很长的报告文学,讲的是关于宁铂的故事。”

  宁铂,两岁半就会背30多首毛泽东诗词,熟悉天文、历史、中医、围棋、古诗词,这位13岁的天才少年刚刚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在经历了10年凋敝、对知识和人才分外渴望的1978年春天,神童宁铂的名字很快家喻户晓。

  读完报道的张亚勤一夜未眠。第二天,他作出了人生的一个重要决定,他也要上大学,而且也要上中国科技大学。

  距离1978年夏天的高考还有半年多时间,初三学生张亚勤能用7个月完成本应3年完成的学业吗?天赋,加上勤奋,这是古往今来通往成功的最好道路。1个月后,张亚勤以惊人的学习速度考进了高二尖子班。7个月之后,他和其他610万名考生一起走进了高考考场。

  张亚勤如愿以偿。

  幼年丧父,但他有一个懂得如何爱他的母亲。更加幸运的是,张亚勤12岁这年,在天赋和勤奋之外,社会还为张亚勤这样的少年提供了机会。

  就在张亚勤紧张备考的时候,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学春天的到来令国人为之一振。就在同一个月,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大学里的少年班。

  这年秋天,12岁的张亚勤带着母亲的爱和国家的希望,走进了大学校园。

  30年前的中国科技大学,远远没有今天这么气派。当时整个校园没有几栋房子,还有大片的田地,盛开着金灿灿的油菜花。张亚勤和少年班的同学7个人一间宿舍,吃5分钱或者一毛钱的菜。物质生活还很艰苦,但张亚勤觉得,眼前的世界一下子大了很多。

  当时流行的看法是,最聪明的孩子学理论物理,这是国家最急需的人才。在众人的期盼下,少年班最出名的孩子宁铂也选择了这个专业。实际上,他的兴趣和天赋并不在此。但是,被太多目光包围的宁铂,已很难自己来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和这些尖子生相比,张亚勤并不太受关注,母亲经常告诫他:你是个普通的孩子,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从太原到合肥,坐火车需要20多个小时,中途要倒两次车。但是,12岁的张亚勤第一次出远门上大学的时候,母亲不仅没有送他去学校,甚至连托运行李都是他自己去办的。

  张亚勤选择了自己向往的科大少年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无线电专业。8年时光,少年张亚勤长成了一个青年。此时的中国,一个日益宽松而多元的社会也在成长。张亚勤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他的未来。

  1986年,电子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的张亚勤又一次起飞。这个20岁的小伙子来到了美国。在这里,挑战很快就来了。

  “我刚去了两个星期,皮克·霍兹教授就拿了一堆的文献给我,说一个月之后,让我做一个评价,当时他是IEEETRANSACTIONS杂志的主编,都是上面的文章,他希望我给他作一个判断,这个文章写得好还是不好,里面的推导正确还是不正确。我看这些文章,当时一看就头大了,因为那些东西很多国内没有学过,而且那些都是最新的在通讯方面发展的技术、研究,所以回去之后,我借了60多本书。”

  查着字典把60本书看一遍后,张亚勤不仅完成了导师布置的功课,给所有文章都做了一个评价,还把文章中大量的公式推导了一遍。吃了一惊的导师说了一句让张亚勤信心大增的话:你现在已经可以做博士了。

  一面是鼓励,一面是放手,这似乎正是张亚勤最喜欢的成长方式。而对于自己认定的目标,张亚勤毫不吝惜地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努力,就像当年那个决心用7个月考上大学的少年一样,勤奋而专注。

 张亚勤:天才少年的勇敢成长
  3年之后,23岁的张亚勤获得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31岁时,他荣膺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成为百年来获得这项荣誉的最年轻的科学家。

  1999年,33岁的张亚勤获得美国电子工程师荣誉学会颁发的“杰出青年电子工程师奖”,他成了第一个获此奖项的中国人。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向他发来贺信:“您领会了勤奋和承诺的真正意义。您的成就无疑也是对大家的一种巨大鼓舞。”

  今天,人们常常用比尔·盖茨选择了张亚勤作为他成功的标志。这其实是颠倒了因果。事实上,是张亚勤足够的成功吸引了微软。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张亚勤在世界工程界最权威的杂志上已发表了100篇论文,其中50篇由他独立完成。这个数字是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难以企及的。

  “1998年的10月份,有一天忽然接了一个电话,电话那端就是李开复博士,他说微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基础研究院,希望你能一起回来创业。”

  此时的张亚勤,是美国四大科学研究中心之一的桑纳福多媒体研究室的总监,这个职位是华人在美国多媒体研究领域做到的最高职位。

  放弃优越的科研条件,回国筹建一个前途未卜的研究院,这看起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几乎没有作过多的考虑,张亚勤就作出了决定。

  当时他的妻子已在道琼斯公司工作,在张亚勤的说服下,他们把美国的房子、车子全部卖掉,举家迁回中国。

  创造历史的梦想鼓舞着他,他期待着人生的又一次冒险和惊喜。那一刻,张亚勤仿佛又回到了12岁。

  微软中国研究院里竖着的大白板,张亚勤是第一个使用的人。他希望给大家更多的空间做脑力激荡,随时记录自己的灵感。他说,上面的主意有些是聪明的,有些是愚蠢的,但是一定会充满各种主意。在张亚勤看来,白板是简单的,又是不那么简单。

  张亚勤说,在企业的血液里面,必须有创新,这是生存的根本。而创新,来自每个人开放式的思考。想象力就是生命力。

  一年里,微软中国研究院多媒体小组发表了80多篇论文,在网络协议领域申请注册了40项美国专利,做出了60项新发明,并已有8项成熟技术转让给相关产品部门。

  听了张亚勤的汇报后,深受震动的比尔·盖茨对公司其他管理者说道:“我敢打赌,你们都不知道,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我们拥有许多位世界一流的多媒体研究方面的专家。”

  3年后,张亚勤把微软中国研究院变成了微软亚洲研究院。

  2008年5月6日,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部在中关村奠基,仅仅园区建设投资就超过20亿元人民币。这也是微软第一次在中国置地盖楼。张亚勤实现了10年前回国创业时的理想,他创造了一段历史。

  张亚勤仍旧喜欢尝试未知的领域。简单直接,强烈的好奇心,享受冒险的乐趣,不服输的劲头,这些属于少年人的宝贵天性,在张亚勤身上好像一直没有消失过。

  时间永远在向前走着。张亚勤和第一代少年大学生一直激励着中国的孩子。

  2008年9月20日,是中国科技大学成立50周年的日子。参加校庆的少年班校友中,1978级学生是最多的。30年前这些在中国最受关注的孩子,现在大多投身于商业、IT、制造等行业。随着时代的律动,他们都在调整着人生的步伐。

  张亚勤没能赶上这次盛会。此时他正远在美国西雅图,和比尔·盖茨共同出席中美经济对话。

  今天,当我们渐渐抵达富强的梦想时,我们始终没有忘记,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对少年所寄予的厚望:“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所有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中国少年,这将成为你们的光荣。

  

   2008-12-29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71395.html

更多阅读

张亚宁:一个女人的修为

一个女人最大的成就不是标榜事业的显赫,而是由内到外的自我升华。张亚宁:一个女人的修为文/本刊记者邹蜜王凤图片由受访者提供家庭、事业、孩子,当一个女人聚齐了这三样法宝,召唤出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后,可能会迷茫,也可能会领悟到另一个

张亚勤:三大屏幕“框住”现代人

“我基本上不接电话。但是我们现代人基本上都被三大屏幕给统治了,我也不例外。”当记者在达沃斯论坛会场走道上截住步履匆匆的微软(中国)董事长张亚勤时,他语出惊人。  “我觉得现代人60%至70%的时间都是被三大屏幕所统治,包括PC、互联

张亚勤:中国已成微软第二总部

中国经济的发展,使跨国公司开始对中国市场重新定位,而微软对中国市场的定位是“第二总部”,其地位仅次于位于美国西雅图的总部。 “微软在中国已经不仅仅是外企的分支机构,而是一家完整的公司,虽然微软在中国的收入还不足够大,但我们的定

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从“神童”到神话

  对于每一个智商能与“神童”这两个字匹配的小孩来说,童年似乎都结束得太早了。他们过早地承受了成年人的期许和异样的眼光,而长大后却始终无法进入正常的社会秩序。  张亚勤的人生轨迹似乎超越了“神童”的宿命:12岁成为当年

微软张亚勤:“超级神童”的职业传奇

 张亚勤不像前几任微软中国掌门人那样满身“明星范儿”,而更像一位科学家。   幸运的“神童”  很多人把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勤列为一个时代“中国梦”的代表人物——70年代的“神童”、80时代

声明:《张亚勤:天才少年的勇敢成长》为网友三重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