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告行业的隐私界定讨论原本至此就可以告一段落,但是不久前Facebook上一个风波,为这个讨论又增加了一个有意思的维度。 今年初,Facebook上推出了一个第三方开发者做的“在我身边的女孩儿”App,基于Facebook和Foursquere上的公开信息研发而成,让男人们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定位自己身边有哪些女生,还看到她们在Facebook上的公开的个人信息和照片。 这个App引发了轩然大波,大家认为这等同于让人们可以随意“跟踪女性”,虽然开发者声称“我们给到用户的东西都是人们可以公开在Foursquare上获得的”。 Foursquare随即调整了人们能够获取到用户地理位置的权限,但是这件事情却引发一个思索:即使有些数据在平台上是公开的,非隐私的(比如自己在Facebook或者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表自己和朋友的聚会照片、地址),也不代表用另外一种形式来使用它时不会造成威胁。 纽约大学教授Helen Nissenbaum用“情境隐私(privacy in context)”来解释这类问题:在一个特定情境下分享的数据,例如在一个医生和病人间分享的数据,就不应该以另一种不同于原始情境的方式被分享。 即在某些情境下,用户会分享某些信息,但当换一个情境时,他会为这些信息被公开而感到不安。“这如同在沙滩上穿比基尼,没有人觉得难堪,但是让你在公司年度会议上身着比基尼,你一定不乐意,隐私一定是基于情境的”姜奇平强调。 “对于大数据和隐私的未来,有几点要明确:首先,这不是‘推’而是‘拉’的时代,是消费者主动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垃圾信息满天飞;其次,是基于情境的、‘一对一’模式,而不是‘广播模式’,你的隐私不会因为公开而被大肆传播,而是只给到你需要公开的那个对象;最后,隐私的开放是必然的趋势,所有人的信息都越来越透明,但这种开放不是让你在公司年会穿比基尼,而是大家在沙滩上穿比基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