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数据营销
隐私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平衡,是你愿意分享的信息数量和你希望享受到的服务的平衡。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 大数据与RTB广告,与个人隐私没有丝毫关系。在我看来,隐私是与用户个人信息相关的内容,而大数据与RTB广告作为一种科学,它并不依赖于用户的个人信息,而是根据Cookie或者ID进行标识,通过对匿名行为数据搜集、挖掘和分析来进行投放。 ——品友互动CEO黄晓南 Cookie无疑是最弱的行为追踪方式,它只能判定为某个电脑上的某个浏览器,无法跟真实生活中的用户身份对应起来。而这种“对应”,就是广告业界中现行的隐私“边界”。 2013年央视财经3·15晚会,原本是传统企业集体绷紧神经的日子,互联网企业却被中枪——“第三方广告商协同网站方通过追踪Cookie窃取用户隐私”的指责让舆论一度哗然,“隐私问题”登时成为关注话题。 虽然,这个话题,在广告圈中被认为打错了枪。
![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保护 我知道你是“谁”——大数据拷问隐私](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012513286693.jpeg)
“Cookie无疑是最弱的行为追踪方式”,MediaV(聚胜万合)CEO杨炯炜告诉记者,“它只能判定为某个电脑上的某个浏览器,无法跟真实生活中的用户身份对应起来”。 而这种“对应”,就是广告业界中现行的隐私“边界”。 也就是说,Cookie能确定的,是这个用户用的电脑浏览器IP地址,而对用户的其他信息,全部都是靠行为数据来“推测”出来的。如果我不能将网络上某个行为和真实的用户(如姓名、电话、住址)对应起来,你对于我来说,仍然是“匿名”的,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定,是在“隐私”概念之外的。 “匿名性”成为判断一个数据收集行为是否合理的标准,而Cookie,这个只能和某个浏览器对应的植入代码,是业界内部公认的匿名性最高的追踪方式,即从理论上说,Cookie追踪本身并不构成隐私话题。 相反,比起其他追踪方式,比如绑定了邮箱、姓名甚至电话等信息的注册ID, Cookie和用户真实身份的对应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