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的核心是互动,如果以此追溯,互联网最早的大规模应用是BBS。由用户自己创造的内容在社区里被浏览,从而吸引大量网民。

早期的互联网上内容匮乏,远不如今天这般,一个搜索引擎的缓存服务器里储存的内容多过任何一部百科全书。因此早期的互联网更讲究的是每个人的奉献,即由个人不断努力,为互联网增添内容。互联网本来就是由草根首先发起进行大规模应用的,所以说,所谓的Web2.0其实是最早的互联网应用,只是在之后被商业化力量不断冲击,及至边缘化了。至今人们回忆起新浪网的起家之路,无一例外地会提到四通利方BBS,作为当时,甚至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最红火的BBS,新浪依靠它在网络上成名;而当立刻盈利的冲动袭来时,曾经雄霸一方的新浪论坛又被不断整顿,大量网民流失,到如今已不成气候。但显然,如同在丢弃了相当多的有很好前途的业务之后再把它拣回来一样,新浪也希望再重振BBS。1月初,新浪大张旗鼓进行新浪论坛10周年庆典活动,意图重新吸引大家的眼球。但肯定的是,尽管新浪社区的服务能力、设计水平明显优于其他一些缺少资金的独立社区网站,但新浪已经不再被网民们视为社区的首选。社区的重新火爆,来自Myspace。如果说起资历,无论是天涯社区还是西祠胡同都是它的大哥哥。西祠胡同因为涉及网民张贴非法内容而遭遇草根内容控制难的大讨论时,Myspace的创始人还在给人打工。几年之后,西祠胡同已经被人收购,天涯社区仍然在为如何活下去操心时,Myspace就已经以不错的价格卖给了默多克,它也获得了Google 9亿美元的广告支持。Google的9亿美元只是为了买下Myspace的一个广告条,这让所有社区网站羡慕不已。Myspace获得这9亿美元的广告合同也有自身的价值所在。仅仅2年的功夫,它就成为美国访问量最大的网站之一,访问量甚至超过了mail.yahoo.com,并且它以朋友为核心不断扩张的交友模式,吸引了大量用户。它以每天超过20万新注册用户的速度增长。支持者认为,这些眼球时刻可能转化为商业收入,Myspace会立刻成为新的成功者。Myspace又显得单一和脆弱。追究本源,类似于Myspace这样的社区网站其实是最早的互联网应用的升级版,只是因为新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新应用,基本原理并没有差别。它当初不能成为模式而被边缘化,自有它无法快速被商业化的道理。Myspace的收入仅仅来源于与Google的一纸合同,并且这份合同还有着对访问量的限制,假如Google不满意它的表现,Myspace将难免遭遇重大挫折。aihuau.com对于如何活下去的思考,国内的社区网站远比Myspace更为先进。互联网广告被炒作起来的时候,社区网站们都认为广告收入就足够了,但是,当雅虎取得巨大成功时,国内尚无一家门户网站仅依靠广告收入就能维持(直到今天广告也不能维持任何一家国内门户网站盈利)。只有在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SP模式出现,网站们才靠短信挣来了钱,于是天涯社区也开始寻找短信收入。但在几大门户网站强大势力的挤压下,国内的社区网站在营收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Myspace获得超速发展的同时,天涯等网站也在进行着类似的努力,但他们仍然不得不面对缓慢增长的现实。门户网站们的产品线不断扩张,其中腾讯等努力经营社区,夺走了相当数量的眼球;博客的出现也让社区更加个性化,这都削弱了纯社区网站的实力。2004年,Web2.0被以滥情的方式介绍给中国人。和互联网最初进中国时一样,一个简单的东西被念歪了经的和尚们随意诠释,这在中国煽起了足够热闹的“草根风”。虽然在2004年天涯社区几乎领导了所有由草根们创造的全国性话题,这些话题包括易烨卿的“贵族生活”、一位南方女孩的“卖身救母”事件等,并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流量,但这些流量在向收益转化时,却断了链条。中国显然不缺少网民,也不缺少希望因网络而获得更多交流机会的人群,或者说,这些人群并不仅仅依赖互联网来工作,他们也同样需要通过互联网来生活、娱乐,所以他们需要互联网实现更多的定制化服务。但是,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这样的人群所形成的需求在美国尚未能产生出一个合理的收益模式。如前所述,尽管Myspace已经被收购,并获得了9亿美元的合同,但这样的收益链条过于脆弱,Myspace仍然未能得到传统广告商的支持。在中国,还不存在如Google一样强大的企业,也就无法存在由这样的企业而延伸下来的网络产业链。在各网站都在为广告收入的增加而努力时,天涯这样的社区网站的眼球就只能被边缘化。同样,我们也看得到,Myspace之外,美国第二名的社区类网站只有Myspace二十分之一的流量,这其实是一个残酷的对比。既然应该成为一个产业,为什么却只能培养出一家网站来?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博客很难成为独立的网站,因为它缺乏有效的盈利方式。对社区网站来说,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现实,所以西祠胡同会被收购。社区的价值在于吸引了用户,但它无法产生直接效益,因为它在来自于草根的同时,为了避免实现草根的利益最大化,就不得不让草根们免费向他人供给。它毁掉了利益链,它也只能吞下这枚苦果。而一些社区类网站也开始尝试着以使用户受益的方式重新赢得高质量内容的出现和重建利益链条。据一份国外媒体报道称,目前草根们最初的共享冲动早已转化为利益诉求,比如,能够被Myspace首页推荐的草根文章链接的机会,甚至低于在《华尔街日报》这样的传统媒体发表一篇文章。互联网并没有改变草根成为精英的成功比例,它最多只是为草根们提供了另一种展示机会。这样的特征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是相同的。2000年,国内一位创业者曾经推出可无限制申请的BBS,任何网民注册之后就能申请自己的BBS。如今,我们还知道有这样的网站吗?同样,2000年时,无数社区网站出现又消失,都是今天这些Web2.0创业者们的前车之鉴。就目前来说,对社区类网站而言,需要考虑从社区之外获得利益,想办法把这些有着较强使用习惯的用户们留住,然后,使他们在享受社区服务之外,再获得其他服务,从而成为有价值的眼球,因此,被收购或者与其他网站的合作可能是它们最好的出路。李开复就曾在一次会议上表示,国内的Web2.0网站可以考虑与Google的合作,以获得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