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他人有冲突时,我们总抱有幻想:问题是别人的,需要改变的是对方,自己没有机会、或者不能也不知道如何改变对方,并因此感觉到无助且愤怒。 你的知觉模式被形塑了吗? 老丁的困境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大意是二战的时候,英军的一小部分士兵把守一个远离本土的小岛,测量气象信息。当时强大的德军随时可能来进攻。因为岛上士兵势单力薄,为了避免随时可能会被消灭掉的危险,小岛士兵把所有试图登岛的人要么消灭掉,要么赶跑,以免让德军攻陷。结果战争结束好多年了,这个小岛因为自身的危险性依旧处于战备状态。 小岛在战时恐惧笼罩下彻底变成了孤岛,永远地被困在了已经不存在了的恐惧和防卫中,感觉徒劳的同时,又感觉对危险的应对还是不够。 当然这只是个无从考据的故事,我只是想用这个故事说明,人的知觉模式和反应模式很容易在某些童年或过往的经历(特别是恐惧)中被形塑下来,虽然当时能适应,而时过境迁后,那些知觉模式和反应模式不但不再适应,还可能变得非常具有破坏性,但自己却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其不适当性。 对他人,既不要幻想彻底改变,也无须忍耐回避
![二级战备状态 放下你的战备状态](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10011655611830.jpeg)
老丁在对高傲、冷漠、虚荣等各种性格特点难以忍受的背后,其实也都隐含了一种或多种恐惧,这种恐惧被讨厌、烦和愤怒的感觉脆弱地防御着。而在讨厌和恐惧的背后,又通常有两个隐含的幻想:第一个是彻底地改变对方的性格,让对方变得不再高傲,不再冷漠,不再喜欢攀比,不再喜欢说三道四等,完全符合自己心目中的样子,这个跟“灭四害”的原理差不多,不喜欢就把你消灭掉;第二个幻想就是通过忍耐,顺从和回避,压抑自己的愤怒和恐惧,幻想着对方的突然转变,就是鸵鸟政策。 其实,老丁的困境与小岛士兵的困境如出一辙,就是不能意识到真正的问题所在,(故事中真正的问题是战争已经结束,岛上士兵却仍然采取战时模式),只是徒劳地企图解决根本不存在的问题(防御已经失败的德军)。 老丁与其被上述的幻想控制着,在暴怒和无助这两种极端情感之间摇摆,还不如把解决问题的焦点转向自己,看看自己为什么这么讨厌他们,自己怕什么,然后跟同事和朋友讨论下,寻找一个现实的和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让自己能够感到积极和主动。 我建议老丁在感觉特别糟糕的时候,要敢于跟别人(前提是让自己感觉安全,可以选自己的朋友、亲人,或者EAP中心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讲述自己的问题、困难、困境和感受,并且愿意跟别人讨论,看看别人是如何思考和如何应对的?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别人对同一个场景是什么感受,跟自己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通过这些讨论,我们更容易看到自己的反应模式以及跟别人的差异,并逐渐发现自己隐含的信念、希望和恐惧,然后做出新的反应或出现新的感受,来克服自己的“孤岛困境”。 很多时候解决问题的焦点一旦转向自己,承认自己的困难和需要帮助,把这种“孤岛困境”讲出来,才是更可行的方法。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