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的制作过程也就是图书产品从创意到商品的开发、制作过程,使前期的选题策划得以物化体现。图书制作的实施过程包括稿件的组织、编辑、开本装帧的设计、印制等程序。出版社在这方面都是流程化的制作,畅销书的制作尽显出版社的水平和编辑的功底。本文针对畅销书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就其中一些关键点进行探讨。
编辑对内容的把握
稿件的获得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购买现成的稿件,二是寻找合适的作者约稿。我国的畅销书基本以前者为主。以1995年到2005年历年的十大畅销书为例,有35%是引进国外的版本,国内版的书也多是购买现成的稿件,真正像《哈佛女孩刘亦婷》那样由编辑去发现策划选题再约作者写稿的非常少。这显现出我国出版界在这方面非常薄弱。但即使是购买现成的稿件,编辑的参与和对内容的把握也非常重要。比如外版书首先存在一个翻译的问题,这就需要编辑把关。作家出版社的《英国病人》在获奥斯卡奖之前就买断了版权而且把书压住,直至获奖结果揭晓才推出。按说这个机会再好不过,但最后这本书发了十几万册就再也卖不动了,问题出在了翻译上,它采用直译的方式,读起来很拗口,有阅读障碍,而且行文采用倒叙的形式,故事连着故事,有点意识流,不适合中国大众的阅读习惯,使得后来产生滞销的现象。在对组稿的参与上,华艺出版社做得是比较好的。华艺出版了《日子》、《痛并快乐着》等一系列名人畅销书,有人认为名人的书怎么写都畅销,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崔永远在写《不过如此》的过程中,华艺的编辑和他通了100多次电话,进行了30多次面谈。一开始崔永元找不到感觉,就和他《实话实说》里的几个策划一起关到冰天雪地的哈尔滨去瞎聊,找素材,找灵感,录了音,回来以后给编辑听,编辑觉得非常好,让他回去写第一稿,第一稿写出来编辑感觉不太理想,又让他修改。和作家约稿也是如此,比如和迟莉约稿,金丽红对她说:“迟莉,如果你这本书想出到15万册,你的书的题材就不能离开大城市,小城镇都不能去。因为你的读者群就在这些大城市。喜欢你的言情,喜欢你的第三者,喜欢你的城市题材,不喜欢你到农民那里去,那是贾平凹的事。如果你硬是要写,我给你的印数起印5万册,你不要有意见。”最后迟莉照她的建议去写,这本书发到了17万册。编辑参与前期创作有很多的方式,既可以是提供思路、把握方向等宏观上的引导,也可以是篇章结构、具体内容的探讨。做畅销书编辑一定要参与到前期的创作中,因为作者和市场是有距离的,大部分的作者都有比较良好的自我感觉。怎么和市场相接合是编辑需要掌控的。
富有魅力的书名
根据《2002年影响读者购书的主要因素》的调查结果,书名是影响读者购买图书的重要因素之一,仅排在作者知名度之后列第二位。业内人士认为,在每年十几万种图书海洋中,一个好的书名是助一本新书脱颖而出的“重要推动力”。畅销书的书名除了凸现图书内容这个常规的功能外,吸引眼球是关键,好的书名是一本书的点睛之笔,要恰当表达文本内容,能够切中读者心理期待,新鲜、有吸引力、不能呆板、不能媚俗,或者有趣,或者有文化底蕴,至少有一个能够吸引读者驻足的卖点。《富爸爸穷爸爸》、《不过如此》、《哈佛女孩刘亦婷》、《第一次亲密接触》、《我为歌狂》、《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些书无一不在书名上下足了功夫,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最初起的名字叫《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可以想象,如果这本书真的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个名字出版,它以后的命运可能就是截然相反。《大败局》的书名经过一番周折,从最初的“激情时代的终结”到“企业败局解读”、“中国企业败局解读”,再到“走错了哪一步”,“载跟斗”,“帝国时代的崩溃”,“昨日英雄”,最后才决定用“大败局”,此名叫起来响亮,不拖泥带水,还好记。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很多畅销书尤其是经管和励志类的书,书名往往是概念的承载。比如《执行》,这本书发行70多万册,被很多公司买来发给员工看,但真正把这本书看完的人恐怕并不多,因为这本书翻译得并不好,比较难读,内容也不太适合中国国情,但企业老总们需要的就是“执行”这个概念,因为他们正为这个问题伤透了脑筋。《没有任何借口》更是如此,据说有企业一买就是1万册,恐怕老板就是不好意思自己直接对员工说“你们没有任何借口”,所以发本书代言。好的书名是丘比特之箭,一下射到读者的心窝,勾起他们阅读、购买的强烈愿望;好的书名是畅销的翅膀,能让一本书飞起来,行销天下。
具有吸引力的宣传语
宣传语是图书以自身为载体所作的广告。宣传语要显示、突出卖点,以吸引读者。畅销书非常注重在封面、封底、前后勒口、书腰上做对图书的各个卖点做充分的宣传,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阅读、购买的愿望。《我为歌狂》一书在腰封的广告语“新世纪的第一个夏天:热;正在流行的这一部小说:酷”非常引人注目。《戴尔·卡耐基成功之道全书》封面的宣传语是:“风靡全球,继《圣经》之后出版史上的第二大畅销书。”封底则是名人的推荐:美国石油大王:“忠实而自然地运用书中的一些成功法则,并保持头脑清醒,你就能出人头地。”畅销书作家奥格曼·狄诺写道:“你真想将自己的生活改变得更好吗?如果是,那么这本书可能是你们碰到的最好的书之一。阅读后,再阅读,然后再行动。”还有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美国《时代周刊》和《纽约时报》的推荐语。外版书刚进入国内时,照搬了国外图书宣传语的模式:封面标注炫目的畅销数字或“风靡全球”一类的字样,封底是名人对该书竭力的推崇。这种模式在初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随着千篇一律的仿制、消费者鉴别力的提高,很多人对夸大其词的宣传语产生反感。独特的,恰如其分的宣传语显得更为重要,如《大败局》封面的宣传语是:“迄今惟一一本关于中国企业失败的MBA式教案”,让人一目了然地了解了书的中心内容。
前言(或序言)和目录
前言(或序言)和目录使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图书内容,决定是否购买的重要因素。当一个读者在书店浏览图书时,书名和封面设计可能吸引他拿起来看,前言和目录如果写得好就会吸引他进一步翻阅内页的内容并最终导致购买。根据《2002年影响读者购书的主要因素》的调查结果,图书正文前的简介是影响读者购买图书的重要因素之一,排在影响读者购书主要因素的第4位。现在很多出版社都喜欢请与该书相关的权威人士作序,以增强读者的兴趣和信任度。
装帧设计
图书是一种载体,图书的封面设计、插图、开本、用纸、印制工艺等装帧形式是图书内容的凸现和延伸,对刺激读者购买欲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斯在《出版审美论》中说:“图书的装帧设计不仅为图书穿上一件美观的外衣,而且应该使图书的形式通过艺术构思、艺术手法而和内容相统一,反映出图书的内容美,反映图书所蕴含的生命力的美。”一个合适精美的封面会给谈判人、发行人、消费者、分销商或其他与该书的商业运作有关的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梅兰芳传》一书,数家出版社都出过这个选题,大都压在库房卖不动而有一家出版社请了专业的工作室进行设计,在图书切口的正反面分别手绘梅兰芳的生活照和舞台照,这种独特的形式一下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使这本数在短时间内销售了数万册。什么样的装帧是最好的,适合内容的是最好的。《我们三》的编辑董秀玉谈了自己的做书过程。她说“杨绎先生给了我很多图片,我尝试做图文本,全部彩色照片。可第一次排版样出来后,味道完全不对,气氛也不对。”于是,董先生断然决定:第一,把大部分图片抽下来,全书以文字为主,“不让图片掐断杨绎先生的文思”;第二,留下来的图片,由彩色改为双色,力求留给读者温馨、朴素的印象。这本书的整体设计做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它的表现形式和图书的内涵。读者的阅读期待有着高度的契合。如果《我们三》做成一本鲜艳夺目的“写真集”,那钱钟书、杨绎一家的人生追求、文化品格、精神魁力反而会显得模糊,甚至会被扭曲。《大败局》的文稿中有许多独特的见解和闪光的观点渗透和散见于纪实性的叙述中,这些文字是很吸引人的。为了将它突显出来,书中用醒目的黑体字标示。另外、还将小版块与正文加以区别,用清秀的楷体来排.这种富于变化的版式视觉效果比较好,容易吸引读者,而且读者在阅读时也会有种间歇感,不会感到太累、太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