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经济导报》报道,欧盟于2006年10月5日裁定,对中国产皮鞋征收高达16.5%的反倾销关税,为期两年。这对中国皮鞋进入欧盟市场造成巨大阻力,再加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制鞋业几乎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人民币升值一毛 公司亏损千万 人民币升值对于像在大陆有近60条生产线的台湾丰泰企业(9910.TW,下称“丰泰”)这样以出口为主的制鞋企业来说,目前影响还不大,丰泰新闻发言人陈丽琴说:“升值2%企业还可以调整过来。”但她同时强调:“假如人民币继续升值,丰泰未来拟将生产线转移到比较有竞争力的地方,大陆一些长期的订单将被越南、印尼所取代,这将是一种选择。”丰泰是美国耐克公司(Nike)全球第二大OEM(原始设备生产商),制鞋产能紧随台湾宝成集团(9904.TW,下称“宝成”)之后,所产耐克鞋基本上都出口。 业内人士透露,丰泰等代工企业的利润并不高,耐克等鞋厂给予它们的代工费约占鞋子报价的8%(不含材料与人工费)。人民币升值2%,无疑会压缩这些企业的利润。陈丽琴也承认,公司的利润受到一定挤压。东莞台商协会会长郭山辉对此表示认同:“这意味着企业的成本增加了。” 而对一些大陆企业来讲,其经受的压力则更大,“人民币升一毛钱,公司就亏上千万。”在2006年10月举行的百届广交会上,记者多次听到出口商们这样抱怨。2005年7月22日,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是8.26元,而到了百届广交会则已变为7.9元多。广交会的成交压力陡然增高。而一些善用现代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企业则能大大降低经营风险。 在广交会现场,一些鞋企表示,在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价格暴涨之下,不提价企业根本没法生存下去。双星进出口有限公司的经理蒋连铎说:“一些帆布印花鞋的出口均价达到了3.5-3.6美元,而今年春交会上,这类鞋的出口价不会超过3美元。”问题是提价后,谁来埋单? 应对人民币升值 厂商各显神通 一方面,中国出口企业想提价弥补损失;但另一方面是习惯了购买“物美价廉”的海外采购商,他们不愿意把既得利益拱手让人。欧洲采购商德约卡夫先生告诉本刊,中国同类产品往往有很多生产企业,参加广交会的毕竟是少数规模比较大、品牌比较响的厂家,场外的众多企业很有可能更具有拿订单的欲望而愿意保持原有出口价格。“因此,在广交会上最好不要急着成交,也许我们还可以找到新的合作伙伴获得更满意的价格。” 记者在广交会上发现,除提高售价外,一些企业也通过其他方法消化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其中,提高产品附加值、签订短期合同、使用各种金融工具成为眼下最有效的应对“法宝”。 温州皮鞋生产大户泰马集团商务部的张星波说,泰马一直坚持高中档定位,在100多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品牌,年出口的70%是自有品牌,每双鞋子的出口价格在20多美元。由于产品附加值高,“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的压力并不大”。在中国鞋类产品出口海外市场的过程中,曾经遭遇过“西班牙焚鞋”、“俄罗斯查封”等事件。地处温州的一家出口企业向本刊分析,出问题的基本上都是低价位的皮鞋。这些鞋商大部分是使用当地原材料生产,然后将成品鞋出口到国外,一旦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大,这些制鞋企业就会遭遇更大的压力。在经受西班牙焚鞋事件和俄罗斯扣鞋事件之后,作为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奥康皮鞋一直备受媒体关注。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奥康集振滔曾明确提出:“要以品牌应对挑战,使其超越文化、地域、民族、国家的界限,成为一种全球共享的时尚。”据了解,西班牙和俄罗斯都是奥康出口的主要国家,但在两次事件中,奥康均毫发未损。业内人士分析,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应对挑战 皮鞋业以品牌应对挑战](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8473912297895.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