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在漆黑的夜晚,对面一辆开着强光灯的车快速驶来,什么也看不到,几乎就是凭着感觉开车。”李志宏谈起自己夜间开车时的经历仍心有余悸,不过这样的经历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发明了司机夜视防眩屏等专利产品。 市场需求最关键﹙小标题﹚李志宏是金吉宏业有限责任公司的高级工程师,一直从事光学仪器的研究工作。“这虽然是一个短暂的盲区,可也是市场的盲区。”受到启发的他计划研制一种司机专用眼镜,以使夜间行车的司机避开会车时的盲区。“虽然感到这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但我们也做了半年多的市场调研。”颇有商业头脑的李志宏并没有盲目去研制产品,从他自己的研究经验知道,开发这样的产品并不难,关键是要有市场需求。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在我国每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0多万起,死亡10多万人,伤残也有近5万人。其中强光眩目造成看不清路和眼睛疲劳,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夜间灯光的强烈刺激下,司机们迫切需要一种‘既能阻挡强光,又不影响路面亮度’的眼镜来缓解眼睛疲劳并有效防止事故。” 李志宏说,但传统的驾驶镜大多是太阳镜的变种(颜色做一些改变而已),这种驾驶镜如果颜色做深了能挡住强光但看不清路面,容易引发交通事故,而且由于路面光线太暗,眼睛要睁得大大的,容易疲劳。如果颜色做浅了,又起不到防强光的作用。随着车辆急速递增,司机和交管部门都需要一种既能衰减会车强光,又不影响路面亮度的防眩产品。这样的调查结果让李志宏很兴奋,很快他就开发出了司机专用眼镜。为了保护自己的产品和研究成果不受侵害,不久他又获得了国家新型实用专利产品的认可。培育市场成本大﹙小标题﹚

“我做专利的申请不是为专利而专利,而是看到这个市场空间的巨大才决定做的。”李志宏认为现在我国的专利产品转化率并不高,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发明人在研究阶段并没有成熟的市场调研,因此容易使研究成果与市场开发脱节。首先是发明人可能只有一个好的想法和构思,但并不一定能转化为产品;其次是在样品生产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即使样品生产出来,批量生产仍会有不同的地方;成本能否控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否则市场能够接受的价格只有10元,而你的生产成本却是20元,这肯定也会失败。” 李志宏说。一般专利产品必须具有新颖性,因此对于专利产品的开发首先需要让消费者认识到该产品的新特点。因此也就必须加大产品的初期开发费用。据李志宏介绍,他们开发的司机专用眼镜初期投入仅广告费用就达到100万元。经过半年多的市场培育期才逐渐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而赢利则更是一年后的事情了。专利更是保护伞﹙小标题﹚“一旦你开发的产品获得市场的认可,别人也看到这个市场机会。这时候专利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李志宏告诉记者,专利权也使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门槛有所提高。事实上,李志宏一开始是和朋友合伙做的产品开发,因此最初的专利也是共有的。随着市场的成熟和业务的增大,他们又各自开展自己的业务。为此,他又把专利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完善申请,加宽了自己的专利保护力度。交谈中,李志宏拿出了一片专用镜片,并拿起锤子砸了几下。“你来砸,砸不坏。这是我最新开发的产品,这种材料不仅可以挡紫外线,而且还有防爆功能。”“尤其是近视的,本来眼睛就不太好,更需要有一副好的驾驶镜来保护眼睛,保障安全。”李志宏又拿出了自己的三件套多功能近视镜说。中国目前有2000多万辆汽车,而且每年以500万辆的速度增加。对于这样的市场前景,李志宏对自己的专利产品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