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该这么说,博客从创立之初就不仅仅是个信息传播平台,其更是一个信息制造平台。为什么博客在中国会如此火爆,接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闻事件?笔者从三个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个角度:博客写手
A国人相对含蓄的性格特征与网络虚拟特性的切合
国人相对内敛、含蓄,因此要其向身边的人吐露心理话着实有些难度,然而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国人的含蓄得到解放。你可以在网上留下文字、图片、声音甚至视频,但是由于地理的隔离导致交流的双方的生存空间不存在冲突性。因此,即便是网络好友知道了你的私秘也不至于对你的现实生活造成多大影响。但网络上的行为个体又是真真实实的人,所以你可以相对无保留地寻求精神世界的对话而又可以因为网络而充分隔离其造成的现实影响。(当然,只要你不犯什么大错,人肉搜索是用不上的。)
B“知音难求”的孤独心理造成了博客写手在网络上寻找认同群体的行为动机
国人的辩论往往不是越辩越明,而是越辩越离——不断地扩大鸿沟对立观点。从这种事实性的现象就可以看出,国人并不能以很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因此,越是有这种心理倾向的个体越是希望能得到认可,找到知音。在博客中亮出自己的思想观念、对某些问题的评论,为自身的精神世界寻找知己。
C写博客不同于写日记,后者是向自己宣泄,前者是向他人宣泄。
有人把博客比作网络上的日记,其实这种论断是不正确的。真正的日记是只有自身才能阅读,而博客却将其内容暴露给了成千上万的网名。当然,正是由于网络的虚拟特性以及先行者的抛砖引玉的示范,使得很多人,特别是精神世界相对独特的感性女性将其心事写于网上(不过很多时候都是“意识流”,一般人看不懂)。当一个人将其内心展现给他人时,其潜意识中就存在着“被回应”的强烈需求。
第二个角度:博客看客
A国人的好奇心使其具有一窥他人精神世界的冲动
偷窥他人隐私,很多人打小就有这种喜好,茶余饭后熟人间谈论的焦点也玩玩是这类信息。而明目张胆,合法合理地观察他人、体会他人(特别是其在意的人,包括明星与好友)的精神世界,这也给了很多人“踩博”的动力。
B网络创造了“众生皆平等”的环境,使言论及其自由
网络拉近了人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等级,阶层的束缚,因此你可以毫无顾忌地与传说中的“某某某”进行平等的对话,甚至骂战。而这又是在现实生活中所不可能发生的,在名人的博客中“顶”一下,使你与其扯上了朦朦胧胧的关系。
C正因为没有利益冲突,看客多半扮演了“劝告、同情、安慰”的友好角色
前面已经分析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其在网络上匿名(即便用真是资料也无大碍)的所作所为并不会影响你的线下生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络上的“路人”与你更是没有很大的利益冲突,因此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人性本善”的一面从一定程度上给予你支持与鼓励,这也迎合了前面提到的博客写手“寻求慰籍”的心态。
第三个角度:现代信息传播技术
A网站、论坛的人性化设置将单平台可获得的注意力聚焦到了极限
热贴置顶,博文推荐,这些人性化的设置使得“热点”能够获得最大的关注度,在一个平台有限或者说所能获得的用户注意力下,这种设置聚焦了眼球。
B“热心人”的转发形成了平台的联动
正是由于一些“热心人”(还有一些管理人员)处于个人意图或是为了换取某些积分而转发热贴,使得网络平台的联动效应非常显著。比如“艳照门”事件,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各大论坛、网站的谈论热点。
C即时通讯工具的传播
手机短信、腾讯QQ,以及其他的一些软件、功能模块以及整合技术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息通道呈现多方位,多层次的特征。现在信息的传播不再受限于主流媒体、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而仅仅取决于人工的操作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