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海无涯苦作舟 笑看社会千变化 探索无涯苦作舟



   ——社会形态对人类创新劳动的影响

 

                  李                    冰

       既然社会需要是发明创造的原动力,人类发展不同阶段的社会形态必然会影响人们的创新和创造性劳动。发明创造这种人类的劳动形式,从一开始,就具有为整个人类社会服务的性质,而社会的回报方式却是复杂的。社会在发展过程的一定阶段,似乎既需要创新的发明,又需要被奴役的服从。我们说人类的创新劳动推动社会发展,而推动就必然存在反作用力,存在着与当时社会形态的矛盾和相互作用的力量。

中国的一部二十四史,写满了帝王将相、文人雅士、贞女烈妇的事迹,充分表现出旧中国社会特定伦理型的社会性质。在思想文化方面,比较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淡化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能力,甚至造就众多的神灵解释自然力所不断表现出的社会作用。很多史书记载繁茂芜杂,但偏偏却没有关于科技发明者具体实践记载的专门章节。

旧中国的整个教育思想,也以培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官吏为主,而把与之相悖的科学技术、创新思想和发明创造活动,视为“旁门左道”或“雕虫小技”。而一些有记载的学科研究,也以“皇权国家”的实用为目的:天文学的发达,是由于需要为一统天下找寻“授命于天”的根据;推动农业发达的技术,是为了“以农立国”和“民以食为天”的社会生产方式的确立;甚至若以史料为据,四大发明也都与天子“国家”的实用有关,因此有所发明的创造也又时常受到压制,更不会去考虑在科学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去不断推动创新和创造,促进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研究方法上,由于太过于强调整体综合,使得中国古代科学没有朝现代化道路发展,停留到了经验整理的基础上。

崇尚科学实践的精神,有利于造福社会的发明创造事业;而推动创新思维和创造发明事业,也有利于战胜封建迷信。

笔者选择“两针”——中国指南针和西方避雷针的相关事例,旨在在讨论相关问题的同时,也有启迪于人们目前创新的实践。磁和电及其相互转化,仍然有大量的工作可做。

    1、中国人的脊梁奠基西方人的思想

西方人也承认,CHINA中国既是“瓷”的故乡,也是“磁”的故乡。

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中国人在用粘有油的针,漂浮在水面上作占卜器具之用时就发现,有磁性的针,总是指着特定的方向。巫师们根据他们服务的统治者需要,很快给它披上了神秘外衣。这样的情景,实际上和西方当时对待“魔法宝石”的情况,是差不多的。利用人类的创新思维能力,解决如何从有所发现推动到有所发明、有所发展,在人类的那个时代,大概都不是那么便捷和顺畅。

勤奋的中国人,同样可以揭开所发现的神秘现象的外衣,而有所发明创造。事实也正是如此:11世纪中叶,中国宋朝的沈括,用细线系在磁针的中央,并将其悬挂起来细心观察,在《梦溪笔谈》中,他准确记载了带磁性的针总是正南略微偏东。其它勤奋的中国人,也使用这一发现,制造了指南针、指南鱼、指南车,甚至制造了和现代所用相差无几的罗盘。我们说发明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天性,中华民族的历史说明,中国人绝对是具备这种天性的优秀民族。

到了13世纪,来到东方旅行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把罗盘针带到了西方。但是,却没有记载后有中国人去西方,把避雷针带回中国。作为一本研究创造发明与创新思维的书,这里关注的重点是:所以借助创新思维推进创造发明工作,都应该去借助全人类的创新思想,去创造有利于整个人类未来的事业。

我们不妨来看看,西方科学家在磁针流入西方后,作了些什么。

我们不去研究人所共知的,欧洲海员如何使用东方罗盘推动航海业的故事,也不去重述英国炮艇在虎门受挫后,在“指北”罗盘引导下,直接威胁京都的悲痛历史。

在今天,应该去关心一下西方的发明家,如何利用辛苦的中国人从脊背肩扛下山的石块中发现的磁石,又不断有所新发现到新发明的过程。

根据记载,西方的学者,开始也是把磁能吸铁,和琥珀产生静电吸引碎屑联系到了一起,自然在很长时间里,磁现象也成了一个不解之谜。在一位叫阿尔·卡治威尼的人所写的一本书中,作了一段这样的描写:“东方洋面上,布设有一些磁铁岛屿,能把船如鸟飞一般地吸引过去”。反映了对磁的神秘的理解。

科学史上还记载着,1269年,贝累古列努斯仅用类比的思维方法,像对琥珀研究一样,提出了摩擦磁铁,也能改变其性质的研究报告。他的论文显然是不对的,说明并非西方的创新思维能力多少优于中国人,说明他们从发现现象到科学发明的过程,也同样是漫长的。然而,西方人面对现实的思想好象比较解放。

我们又查阅了前边说过的,揭开“魔法宝石”面纱的著名医生、英国御医吉尔伯特的研究工作。他在1600年写了一本《关于磁铁的研究》一书。他当时很得社会的认同,伊丽莎白女王聘请他作御医,后来他又被推荐为皇家医学院院长。

他好象是很幸运,因为在封建社会后期,中国的皇帝老儿正不断强化使用一种“增强”御医责任的“古老法”:如果医治不回“天子”归西,皇帝去世时,要由御医去陪葬。笔者猜想,如果不是陪葬御医都视死如归,宫廷秘方不加甄别未必都管用。残暴只会引发欺骗而不能推动发明。

我们把吉尔伯特《关于磁铁的研究》的主要内容,用现代语言加以表达,可以归结为下面一些段落的内容。

l         吉尔伯特重复考察了贝累利努斯的实验,没有发现他所讲的摩擦磁铁后产生的效果;

l         但他把磁铁切成两半,放在木板上后,漂入水中观察,两块木板上的磁铁也都分别指向南北;

l         吉尔伯特发现,一块磁铁的南极与另一块的北极接近,就相互吸在一起;而与另一块的南极接近就互相排斥;

l         他又把磁和静电放在一起研究,认为是不同性质的东西。比如:磁并不像静电那样靠摩擦才产生;磁铁不论在空气中、水中,还是在石器、木器中,都同样有吸引铁的性质;而静电在水中吸引物质的能力就消失了;磁只能吸引铁,而静电能吸引各种物质的轻微碎屑。

吉尔伯特还由他的观察联想开去:为什么磁铁能指向南北方向呢?而他从前边的工作,知道磁铁的南极和另一端北极是互相吸引的,那么,他大胆地想,是否地球本身也是一个磁铁呢?如果那样,地球的两极就有磁性,从而能吸引地面上的小磁铁都指向南北的方向。

他在著作中提到了这个观点,但并没有作什么太多的论证,只是对疑问提出了直白的解释。但是人们几百年来人们也还是认同,也没有人重新考证地球是不是仅仅只是一个大磁铁。人们在没有遇到新问题挑战时,常常就确信过去的权威无疑。这还问题不大,如果遇到问题时也默守陈规,仅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判断的标准,就轻易说某项发明方案“不可能”,那就是十分不可取的了!创新思维所面临的问题很多,又大多来自于自以为是的默守陈规,人们也常常会犯把自己的理解视为知识的主观主义的错误,只要实践才可能改变错误。

他的观点只所以得到了如此大的反响,却不是因为他的名气,而是由于他当时的实践。他用大块的磁铁石研磨出了一个“小地球”模型,如图1.18。他找出这个“小地球”的“南北极”,然后让罗盘针放在小地球不同位置观察,以证实他关于地球是大磁铁的猜想。

[图1.18“小地球”模型]

这种实际上只是一种类比分析的方法,当然不尽严格。八年前笔者看到这个故事时,在发明日记中强调了“类比”方法在发明中的意义,(同时认为,这样来证明地球是大磁铁并不严格)。然而,思想方法的借鉴在发明实践中十分重要。正巧当时有一个小企业来找项目,便不难“类比”联想:设计了一个浮在油面上的“磁铁地球”,(如图1.19)。加之又在球形外壳上画上刻度,作为可以安放在汽车和自行车上的指南针之用。因为比较美观,据说,后来在汽车上卖得不错。笔者当时主要是为自己这样的“自行车族”所设计,企业家又会根据市场进一步创新。[图1.19“磁铁地球”]

磁铁传入欧洲后,有了上述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发展喜人:

l         丹麦的奥斯特结合电流卷绕导线有磁力的发现,发明了电磁铁,并制成了电铃。

l         法国的吕萨克发现了磁力线,并带动了德国的磁材料研究。

l         磁力线后又被英国的法拉弟借鉴,并发现能够感受磁力的材料不仅仅是铁,并提出了顺磁性体和反磁性体的概念。大大推动了电磁工业的发展。

中国人辛苦劳作发现的磁石,和勤劳智慧发明的罗盘,在西方思维开放的国度间被广泛应用。并与现实社会的具体需要相结合,取得了惊人的成果。

2、西方人用商品换走中国人的家当

使电的发明最早直接变成为造福人类的商品的人,大概算是美国的富兰克林。

1706到1790年,在他生长的时代,是一个对电的讨论十分热烈的时代。但泽市市长克拉特用几个莱顿瓶联接起来,组成莱顿瓶组,用来搜集贮存大量的静电。他用这样大量的静电产生出100米以外都能看到的大火花,这种适合美国式的冒险实验,被富兰克林注意到了。

富兰克林本人也作了静电生热的试验。同时,多才多艺的富兰克林,还留意了德国温克勒在1746年提出“雷可能是大的放电火花”的设想论文。于是,富兰克林在1749年,开始了他的实验。他的目标很明确,“雷就是电,这个事迟早会搞清楚”,尽管试验困难而且危险,但他的自信带来了坚韧,目标明确带来了执著,富兰克林坚持着他的观点……

1752年6月,在一个雷电交夹的日子里,富兰克林将风筝放到雷雨云中,在闪电发生时,与风筝线联接的莱顿瓶存入引电。面对出现了激烈火花的莱顿瓶,富兰克林知道这是雷电传进莱顿瓶中的。于是,他在1752年10月,发表了他的实验结果:“雷就是电”。

(在这本著作的这一部分中,我们不想引用传记小说中讲到的:这样的实验是多么危险。也不必太多论证,从科学发现到发明创造是多么艰辛和坎坷。本书的主旨想必明确:唯有通过不断实验和科学实践,才能有所作为。)

科学史上也明确地记载着:1753年,利赫曼在重作富兰克林同样的实验时,触电致死。富兰克林是幸运的。但对他更幸运的事,来自于他作为发明家的创新思维和商品意识:1752年——请读者注意是在同年,他竟利用上述实验发明了可作为商品的避雷针:在建筑物的高处树立一个金属棒,用金属线将金属棒与地面联接起来,当雷电的电流通过避雷针时,电流直流地下,消除了建筑物遇到雷击的危险。

l         英国从1762年开始购买和使用了避雷针;

 苦海无涯苦作舟 笑看社会千变化 探索无涯苦作舟

l         德国从1969年开始进口并陆续安装避雷针;

l         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五,曾写过一封高度赞扬富兰克林卓越发明的信,盛誉这一产品给法国人民带来的福音。

笔者还在童年时,建材部五七干校设在故乡。有位长者在讲述雷击不是“龙抓”的道理时,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过去的皇帝愚蠢而迷信,为了怕皇宫被“龙抓”(雷击),就用黄金做大殿的柱子。但是还被雷击,后来就让外国人用避雷针把金柱子给换走了。这个故事给自己的印象太深,也没有怀疑和考证过真假。但是相信封建皇帝宁可用家当换人家的东西,也不愿引进外国的先进思想。

根除封建迷信,是祖国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十五世纪以后中国的落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封建统治者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甚了了,使中华民族痛失历史性的机遇”,“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直至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屡屡失败”。

3、把聪明变成发明

也许说中国人是“发明之最”有些褒奖,但说中国人是“聪明之最”当之无愧。

中国人在现代,为什么没有把聪明变成发明,进而变成财富呢?

同样是东方人的日本人,在启动全社会的发明高潮时,提出的口号是:“引进、消化、综合、创新、营销、赚钱”。—般情况下,日本有65%的专利得以推广应用,而我国约在10%左右(据说,是最乐观的估计)。

是现代中国不强调经济效益,不重视发明创造吗?显然不是。

是中国人没有创新思路,或者头脑不够聪明吗?当然更不对。我们可以静下来回忆一下,我们都有过多少奇思妙想,有过多少创新灵感和创造的闪见,但多是没有去实践出来。应该讲,实践的观点曾经是拯救过自己的国家,应该非常深入人心。然而,不少追求成功者却期盼没有失败的成功,这显然是违背创新原则的——因为创新是沟通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如果有现成的路可以直取成功,那就如同博彩,谁幸运谁获得,还要创新和创造的实践干什么?

所以我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实践是成功之父。如果缺乏面对失败勤于实践的韧性,惰性占了上风,聪明就难以变成发明。

有位外国朋友说,中国人的发明创造不够完整;有的专利审查员说,我国的发明申请有些推断性技术结构内容较多,发明目的与发明内容的实施例,有时不太一致,甚至方案不够具体、不太实际。这不是没有可能,因为中国人的工作岗位仍比较死板,有些研究能力和勤奋的人,不少人接触面有限。尤其对还没有走出来,到过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人们,一提经济活动,就被称为“下海”,似乎会让本份的人们有了一种漂泊流离之感。其实,诺大中国,政治经济又稳定,投身市场经济活动的“陆地”之旅,机会必会不少,攀登无限风光的山巅也大有可能。

应该将聪明、知识和智慧,在社会需要的实践中,变成创新、创造和发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69218.html

更多阅读

转:笑看风云一期合伙制基金净值赵笑云 _ZGXXZY

笑看风云一期合伙制基金净值(2012-03-0215:07)原文发布笑看风云一期合伙制基金净值(2012-3-2):注:1、一期合伙制基金成立日为2012年3月2日,正式运作日为2012年3月5日。2、二期合伙制基金成立日为2012年3月9日,正式运作日为2012年3月9日

感悟生活 笑看人生--送给自己的经典语句 健康感悟经典语句

笑看人生--送给自己的经典语句素材来源 网络 编辑制作 晚秋其实,只要你认真看了,用心去体会,你就会发现:原来人生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是那么多;这三十句关于人生哲理的句子送给大家,是希望朋友们可以,摒弃烦恼。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快乐、自

智慧人生:只有笑看人生,才能海阔天空

   (2015-04-07 10:41:15) 转载▼标签: 文化分类: 感悟人生智慧人生:只有笑看人生,才能海阔天空人生是不公平的,习惯去接受它吧,这个世界不会在乎你的自尊,这个世界期望你先做出成绩,再去强调自己的感受。心里的,梦里的,存在的,回忆的,一些人,

声明:《苦海无涯苦作舟 笑看社会千变化 探索无涯苦作舟》为网友荒村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