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论“柔性管理”的大趋势
李含章
【摘要】本文从欧、美、日已成熟的“多维组织模式”“事业部制”等模式入手,站在反思的角度,对国营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乡镇企业的优势与存在的隐患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并参照《权变理论》与《经理革命论》,论述了创立走向世界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前提与条件,进而演绎到企业管理,最新模式——柔性管理的相关内容,力图证明其可行性与发展潜力所在。
【关键词】管理模式 柔性管理
新中国的企业管理,走过了四十五年风风雨雨的曲折道路。如今,下面临着为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环境,为下一步全面走向世界而转轨变型的新问题。
走向世界的企业,必须拥有自己过硬的名牌产品;必须以雄厚的财力做后盾;必须有高素质的人才群体。
走向世界的企业,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成熟的管理模式——这就是本文欲探讨的主题。
一、各有千秋的欧、美、日企业管理模式
三百三十多年以来发生的三次产业革命,老牌工业国家仰仗抢先三步的优势,始终站在全球工业发展的最前列。特别是在本世纪初应运而生的“泰勒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源源不断派生和发展的西文经济理论与管理学说,至今仍然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占据着无法替代的领先地位。
就欧美企业管理模式的代表性而言,当推美国人在七十年代创立的,适用于大规模踌国公司的“多维组织模式”。
六十年代中期,当我们国家正在轰轰烈烈掀起文化大革命高潮的时候,其时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差无几的日本人,瞅准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二阶段电子化浪潮的大好时机,爆发其积蓄了十八年的生产能量和管理能量,搭上了走向世界的那趟班车。在日货不断渗透世界各地的同时,日本的TQC、“松下管理”、“小松模式”、“丰田生产方式”……也传遍了全球各个角落。
欧美学者讥笑日本人从来就没有创造过自己的经济管理理论,却无法漠视日本的企业精神和五花八门的管理模式。日本人自己也坦率地承认采用了“拿来主义”。所以在日本式的TQC成功之后,日本标准化协会曾特别向1964年提出TQC理论的美国学者费根堡姆颁奖。
就日本通用的企业管理模式而言,当以“集中政策、分散经营、协调控制”原则建立的分权化管理的事业部制为代表。
二、中国的国营企业有无管理模式?
严格地讲,1960年毛主席亲自命名的《鞍钢宪法》,就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的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同时是对苏联企业管理模式的初步否定。其中“三参一改两结合”的精髓,很快被日本人吸收进QC活动原则。
二十年后,在改革开放初期推出的“首钢经济承包责任制”则属转轨启动阶段,为国营企业树立的过渡性质的管理模式。
1986年,前总理赵紫阳在河北石家庄树立的张兴让“满负荷工作法”,应视作新型管理模式的一次大胆尝试,可惜生搬硬套日本的模式,受掣于国营企业内部机制的严重束缚,三年后夭折。
1992年9月,首都钢铁公司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巨型的跨国公司,拥有冶炼、矿山、轧钢、化工、化纤、房地产、汽车、甚至企业自己的银行,自己的远洋运输船队。中组部特批七十三岁的周冠五留任总经理,成为依赖国家资本为后盾,维系一人的特殊事例,已无法冠以相应的模式名称。
纵观新中国四十五年来国营企业走过的道路,可以概括为:五十年代学苏联;六、七十年代抓革命;八十年代搞转轨;九十年代在变型。
多变的政治导向,僵化的企业体制,政府化的职能机构,畸形的分配制度,导致国营企业陷入“产品质量低,材料消耗高,经济效益差”,“技术落后,管理更落后”的被动局面。
显然,目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艰难蜕变,向股份制缓慢变型的国营企业,在现阶段推出新的管理模式,条件尚不具备。但不排除那些已经脱胎换骨的国企在管理模式上抢先一步的可能性。
遍布全国的40余万家中外合资、独资企业带着各自母公司的背景与形形色色的管理模式进入大陆,不可能去采用一种管理模式或树立一个典型的模式。但也不排除合资企业率先创立先进模式的可能性。
剩下的,就是已占全国工业总产值36%的350万家乡镇企业了。历史短、发展快、数量多、机制活。但成气候者少,能成大气候,具备走向世界的实力者更为稀少。诚如一些经济研究专家近年已密切关注的,珠三角一些乡镇大企业,或盲目照搬过去大中型国营企业管理模式,或仍囿于家族式管理之内,已经产生了机制退化的问题。但不排除在少数股份制成功的特大型乡镇企业中诞生新型管理模式的可能性。
三、创立走向世界的企业管理模式的两个前提条件和两个必备条件
综上所述,创立新的管理模式,已成为目前中国深入改革的必然。从三个渠道都可能成功。鹿死谁手,尚难预料,但前提条件是一样的:
1、保持自己的管理特色。任何时候,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都容易遭到失败,此乃企业的立身之本。
2、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的同时,与先进工业国家的经济管理理论接轨。超前一步的珠三角已经有企业家在朝这个方向做。
在这两个前提条件下,借鉴欧美经济学者七十年代提出的《经理革命论》与《权变理论》,我们来探讨两个必备条件:
第一、具有经济实力的股份制公司要有“革命成功”的经理价层。
盛行欧美的《经理革命论》认为,“在股份制度下,产生了一个专门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经理价层,促成了一场把企业管理权力从资本家手中转移到经理价层手中的革命。这个经理价层是靠自己的管理才干获得权利的,他们具有良心和社会责任感,关心生产效益和社会福利,代表着社会的利益”。
只要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照直走下去,很快就会产生这个经理价层(珠江三角洲已经开始有了),只不过权力是从政府手中逐渐转移到企业家手中。
第二、在公司的统一管理模式下面,要有一批具有部门特色的“工作模式”做支柱。
《权变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没有什么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理论和方法,一切管理要根据内外条件权宜应变。企业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要根据外部环境、工艺技术、新老产品、乃至领导者的不同个性等因素,将企业分成不同的结构模式”。
这种强调企业中的部门负责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性格形成各自的工作模式,用众多的工作模式支撑一间公司的管理模式的理论,无疑是对所有传统理论的挑战和突破。突破点就在于公司的经理价层必须支持至少应当容忍下属保持自己的主动权。如何处理好一元化的管理模式下包容多元化的工作模式这种关系,本身就是一门新课题。并引伸出有关柔性管理的问题。
四、柔性管理是必然趋势吗?首先应当承认,一定的生产方式,会形成或影响一定的管理方式。大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催生了泰勒理论,并使这种生产方式历经半个世纪而不衰。进入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柔性生产线的诞生和电子控制技术飞速发展,诞生了柔性加工单元的新方式。那么,管理方式会不会随着改变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是个滞后期的长与短的问题。
尽管柔性管理诞生这七、八年以来,一直未形成主流,并不是生命力不强的表现,而恰好说明社会发展、经济理论发展的多元化,不可能像世纪初那样整齐划一,这本身就说明权宜应变的必然性。
做为柔性管理,首先是公司机制的柔性化。特别是机构自动及时调整的重要性。
其次是机构功能的柔性化。要彻底摒弃国营企业大搞职能分配的做法,所谓职能分配,是一种国家权力逐级传递的一种静态定格的方式。移植到企业里,只能助长企业官僚作风和体制的僵化。
最后是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二进制原则。凡是运作中的企业,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每天都是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产生问题、再解决问题。而问题解决的快慢,恰好就是效率管理的核心问题。惯常的做法是“发现——报告——汇总——开会——解决”,这样的程序,经常造成问题成堆或积重难返的老大难,就好比十进制一样。那么采取二进制,则变“发现——第一时间解决”,这样最简单的程序,每一级管理人员都可以做得到。
还必须强调一点的是,柔性管理特别重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接合部”的管理。这是管理链中最弱的一节。其原则是部门之间的“权限圈”由相切变为相交,允许在权力中心以外区域的交叉。这样就会有效避免部门之间的“扯皮”现象。
柔性管理有博大的兼容性,不排斥已有的任何有效的管理方法,向纵深发展,还会导致许多数学模型的建立与系统的软件技术管理。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作深入探讨。
结 束 语
在中国改革开放潮流中领先一步的珠江三角洲。今天已经诞生了顺应社会主义乡镇市场经济的“万丰共有制经济模式”。
在股份制大型企业林立的珠江三角洲,中国新型的企业管理模式,也正在孕育之中。
不论将来这种新模式冠以什么名称,它必然是建立在对原有模式反思基础上,顺应走向世界的新形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模式。
A Managerial Model: A Step Forward to the world
Li Shaokui
Abstract: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model of well-established “Multidimentional Organization” and “Business Sectoral Structure ”in Europe, American and Japan,and reviews the managerial model of state-ownedenterprises,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In the reference of 《Contingency Approach》,Manageerial Revolution Theory, it discusses theconditions to establish the world business managerial model, therefore, evolves to up-dating style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flexibility management in order to proof its feasibility and potentiality.
Keywords: managerial model
本文摘自一九九五年中山大学《中日管理比较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
[备注:十年前的论文,是否禁得起考验,请网友自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