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吸引了我:“Business Is War”。这句话的中文解释是“商场如战场”。如果Business Is War,那么商业竞争的对手就是敌人,而对待敌人的办法在人类几千年来的历史上只有一个,那就是干掉它。并且光成功还不够,我们要的是胜利,而胜利的定义是惟一的,那就是对手必须一败涂地。在商业竞争中果真非得置对手于死地吗?

《竞合》一书中谈到,现在商业竞争即将进入竞合时代。与竞争时代相比,竞合时代最大的特点是共赢。强强联合相互取长补短,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并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通过规模优势加强整体的竞争实力。而谈到竞争与竞合的话题,我不得不搬出“奔驰”与“宝马”的故事。它们是豪华车阵营里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正如可口与百事,肯德基与麦当劳这样的老牌竞争对手,多年来一直比肩前进,俯仰相望。纵观两个品牌的车型,我们不难发现,奔驰的每一个车系,都能在宝马的阵营里找到影子,但绝不会仿造雷同,它们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依然保持自己惯有的风格。虽然好事者试图打破这种可怕的平衡(奥迪标榜行政级的尊贵,凯迪拉克标榜稀有的雍容……)它们都默契地共同守卫着豪华车的领地,抵御第三者的入侵。宝马和奔驰也曾在不同场合对公众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在豪华车阵营里,我们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但一旦外敌入侵,我们都自动结成攻守同盟。这就意味着“两夫当关,万夫莫开”,谁要是意图撬开豪华车的门缝,都会遭遇“国共合作”的强烈反击。而在宝马和奔驰的竞争史中,我们看不到价格战的硝烟,因为它们都知道,坚守各自的竞争优势寻求差异化的品牌策略,才会进入良性竞争环境,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所以我们看到,尽管这二者的定位和目标客户群高度重叠,却没有生产过任何一款同质化产品,“开宝马,坐奔驰”这样,一个强调驾驭乐趣,一个强调乘坐舒适的经典描述已然成为消费者心目中定型的品牌印象。不管竞合时代是否真的来临,我始终认为企业竞争要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不能跟随竞争对手的脚步。想起牛根生把伊利称作“竞争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结果把伊利这头老牛远远抛在脑后的故事。所以说,盯着对手,犹如被人牵着鼻子走,要想基业长青,就要学会做牵牛人,多从自身的资源和发展战略着眼。如果一味短视地与竞争对手兵戎相见,到头来,腥风血雨换来的即使是胜利,也是“虽胜犹败”,因为这样不仅破坏了双方的利益,更破坏了行业规则和生态环境,迟早有一天会被各界声讨。从所谓的竞争时代到竞合时代,我们研究过很多案例,但宝马和奔驰的做法,无疑是我认为最值得借鉴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