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李书福:从此埋头造车



文/本刊记者 阚世华

提要:“我不停地说服自己,要改变自己不好的脾气及性格,我的脾气不好,往往讲了话以后回去就后悔,现在企业发展到现在,我要对企业负责,要对所有投资的人负责,毕竟大家把真金白银投在企业里面,那是对这个企业的信任。”

李书福沉默了!

他的举止谈吐发生了很大变化,两年前的李书福面对媒体时就像愤青一样,经常批驳不合理的现象。2007年的两会上,记者遇到李书福时,这位“不安分”的企业家在言语间似乎有一种接受现实的沉默。

更让人寻味的是,李书福今年的两会提案竟然都没有向媒体公开,这的确不是这位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的一贯风格。

aihuau.com

“我不停地说服自己,要改变自己不好的脾气及性格,我的脾气不好,往往讲了话以后回去就后悔,现在企业发展到现在,我要对企业负责,要对所有投资的人负责,毕竟大家把真金白银投在企业里面,那是对这个企业的信任。”在接受《中国新时代》专访时,李书福对记者说。

在李书福看来,如果吉利汽车最终能够实现自己制订的目标,那么吉利对中国汽车工业是最好的答卷。“现在不能总凭自己的脾气,虽然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还要继续尽量改变。”他说。

李书福不仅在改变着自己的性格,还仍然在努力改变着吉利汽车——作为民族汽车品牌的未来发展命运。

旧官司引发新标识

尽管言谈上低调了,但2007年1月11日,李书福的吉利集团以360万专项基金寻找新车标设计全球冠军。并用中、英、法、西班牙、俄五大语种向全球6359家媒体终端和通讯社高调地发布了全球征集新车标的消息。

“从全世界反馈来的大量信息可以看出,设计爱好者对吉利这次全球征集新车标的活动普遍看好。他们认为这是自己展示设计理念的难得机会,也是汽车界的一件大事,更是吉利走向国际化品牌建设的一步。”吉利副总王志亮告诉《中国新时代》。

从吉利汽车诞生的那一天,其所采用的“六个六”标识已经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正当市场稳步上升时,李书福却又做出让人不可思议的更换标志。

“更换标识原因比较多,从表面看好像现在的标识不够国际化。吉利从开始就是生产小型经济型、简单的轿车,本来感觉这个品牌的形象就是便宜的产品。既然我们要进入中高级轿车的生产销售,就要改变形象,新的标识有客户端的需求。”李书福解释说。

三年前,丰田汽车曾经认为吉利的车标和自己的牛头极为近似,构成商标侵权,加上其他侵权指控,丰田一口气向吉利索要1400万人民币的赔偿金。尽管官司以吉利胜诉告终,但也让李书福陷入深思。

在他看来,吉利汽车在全世界要改变形象,要通过全球的新标识的征集,要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但吉利原有的标识已经给国内的消费者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经济型轿车,已经有固定的消费者。吉利汽车换新标识,是否会对国内市场造成一定的影响?

李书福说坦言:“也许会有影响,而且这个标识也来之不易,而且现在又得到了中国驰名商标,这些不容易的成果,一下子换掉确实很可惜的。但长痛不如短痛,如果我们要将老标识坚持走下去,等于说是跟历史抗衡,等于是跟用户抗衡,而且最后不会取得民心,不会赢得大家的支持。”

李书福认为,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如果走了弯路,就一定要及时认错改错。

吉利汽车的新标识,最终将在奥运会开幕之前公布。“新的标识并不是说公布了就马上换上去,要有一个过程,有个过渡期。是放在新车型上,还是老车型上,我们要统筹考虑。”吉利汽车副总王志亮说。

吉利汽车的新标识会是什么样,我们不得而知。按照李书福的说法,吉利换新标识就像生小孩,小孩是聪明的还是笨的,是什么样的结果,现在还都很难确定。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六年前,李书福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批吉利汽车,虽然工艺简单,但当时宣传的卖点是采用了丰田技术的发动机,当时吉利的汽车年产量不足5000辆。

如今,吉利集团的年产量已经达到了18万辆,生产包括轿车、跑车在内的多种汽车。让李书福引为自豪的是,吉利集团自主研发了6缸发动机,其产品不仅在中国销售,还远销拉丁美洲、中东和俄罗斯。最近,吉利甚至还签署协议,将生产伦敦标志性的黑色出租车,专供英国市场。

在李书福最新的吉利汽车规划的蓝图中,到2015年,吉利汽车的年产量将达到惊人的200万辆,几乎增长了10倍,其中出口量达到130万辆,超过了60%。

“这200万辆是汽车发展的一个规律,就是说200万辆是一个独立的汽车公司自主研发的最低的产能的要求。如果少于200万辆,这个研发的经费分摊到每一辆汽车就会比较高。”李书福毫不掩饰自己的计划。

他认为,按照汽车工业的基本规律,200万辆就是个基本线,这是汽车工业100年的发展的一个规律。为了实现这200万辆,吉利汽车要分国内和国外市场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到2015年,全中国的轿车将会形成年销售量700万辆以上的规模。“吉利将通过努力占领10%的份额,就是70万辆。200万辆中有70万辆在国内销售,130万辆就是中国以外的市场。”

在李书福看来,汽车这个行业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高度国际化的、同时又是一个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跑,所以不能急于求成。

同为民营造车企业的奇瑞汽车,同样面临着国内外同等级别的激烈竞争。奇瑞汽车的董事长尹同耀也深知只有国内市场是不能满足企业的全面发展,所以奇瑞同样选择了走出去,两手一起抓。

“要把企业的内功练起来,才能做马拉松赛跑。现在主要的工作重点就是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培养以及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训培养。”李书福说。

李书福给企业的员工制定了新的职能标准,所有的吉利员工都必须要达到或者超过高级技师以上职称;同时所有的吉利员工都必须要在学历上达到或者超过大学专科以上的学历。

吉利还专门成立了吉利研究生院,培养高级的汽车工程技术人员、机车专家,从事汽车的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这方面的工作。

吉利研究生院聘请国内外的知名的汽车方面的专家、销售、学者。目前聘请了吉林工大汽车学院的院长、以及清华、同济等国内知名的大学教授。李书福还通过和美国通用汽车学院、日本丰田汽车商学院的合作,聘请这些院校的老师来帮助研究生院培训、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在李书福看来,要发展就要在人才上要大做文章,把人的素质全面提升,适应吉利汽车工业发展的人才的需求,适应吉利机车国际化对人才的需求。

“汽车行业是一个传统的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人才密集的一个行业特点。中国的汽车和外国的汽车竞争不具备优势的主要弱点是:集成的能力、综合的能力、系统的能力和基础、基本功的能力不够或者是比较弱。所以必须要形成全员的全体员工所参与的创新思想形成和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创新基础的形成。最后才有可能形成创新的文化,创新的奇迹才有可能出现。”李书福说。

李书福认为,汽车公司的国际化的工业竞争,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如果失败就没有第二次机会,因此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有很严密的举措和步骤。前期的研究必须做得非常透彻,不能有太大的失误,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欲速而不达。

“世界汽车婴儿”在成长

按照李书福的说法,吉利还是世界汽车婴儿,“她很小,但是她是有希望的,她现在学习很用功,虽然家里穷,衣服是借来的,书包是捡来的,书是从别人那里拿的,但是她已经在很认真地做了。”

的确,吉利汽车的技术、人才目前已经由“自己”提供。李书福也逐渐从学习走向超越,从原来的吸取和模仿,变成今天的自我独立创造,最后达到了蝉的质的脱变。而让吉利汽车顺利的发展扩张,则来自于资本市场的支持。

从最早的“老板”工程,借助浙江本地丰富的民间资本,到香港的买壳上市,引入国际市场资本,李书福更是资本市场上的一个低调的高手。

2003年,李书福的吉利控股集团斥资1.53亿港元增持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吉利汽车的17亿股,成功实现香港上市。此次,用于收购的资金仅仅是卖方提供的贷款,李书福一分钱没掏就坐上了上市公司董事局主席的宝座。

短短七八年时间,吉利集团的汽车资本从最初投入的1亿多元,迅速增加到目前年销售几十万辆汽车的庞大势力。

在李书福看来,汽车确实是高度的资本密集产业,这种密集程度如果用资金来形容,“几十个亿是少的,几百个亿是不多的,上千个亿是基本的。”作为一个汽车公司要是没有上千亿资本,在这个行业里要想取得竞争和发展,确实是非常难。

“吉利汽车原本是没有那么多钱,所以我们主要是利用国际资本。其实现在的吉利汽车已经有100多亿投资进去,总资产已超过100亿。”李书福说。

李书福认为,吉利汽车接下去还需要大量的资本,但是这些资本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分步到位,根据发展的需要来安排资本结构。

“吉利汽车的资本来源主要依靠于资本市场,而不是依靠银行,我们对银行借贷也是很少的。我们现在才借几个亿,而且我们马上就要还,准备以后就不再向银行借钱了。”李书福笑着说:“银行不是不愿意借给我们,其实我们要借是很容易的。”

2005年,李书福分别在兰州、湘潭、慈溪及济南签下投资协议,其中后两个基地的投资规模在业内被盛传为均高达上百亿人民币,尽管李书福否认了这个投资金额,但其产能扩张的速度着实惊人。

2006年,李书福11亿元增资上海华普完成后,吉利汽车持有浙江及上海合营企业的权益将维持不变,仍然占46.81%。

据悉,2006年4月,有“香港巴菲特”之称的谢清海旗下的惠理基金曾经增持2000万股吉利汽车,并以约5.1%的权益成为了吉利汽车的实质性股东。

当然从资本市场筹募而来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入到李书福的汽车事业中。“今年计划投入10亿元人民币用于新车的研发,并将会有14款在自动变速箱、电子助力转向系统、汽车发动机、整车车型等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车投放市场。”李书福说。

2005年,吉利推出了自由舰车型,这是由韩国大宇汽车前设计部门的人员设计的紧凑型轿车,2006年,吉利又推出了两款车型,包括一款中型轿车。

在这期间,李书福的“坐骑”也在不断更新。一直坚持坐自己公司生产的汽车的李书福,其专车最早是美日、优利欧,后来是美人豹、自由舰、吉利金刚,现在则换成了远景。

其实,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才是李书福最大的梦想。而在李书福的执著之下,这样的梦想似乎并不遥远了。

“不是误打误撞能撞出来的”

——专访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中国新时代》:今年您在两会上的提案,似乎对媒体有所保留?

李书福:今年的提案我没有向媒体去传达,因为关键考虑有一定的秘密性,所以也不方便说。

但是,我们在这个行业里面搞了那么多年了,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目前所面临的一些瓶颈,需要解决的一些方案,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很不容易,处于非常艰难的历史关头,所以我们会尽力的在两会期间提出更多的有利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些办法。

 沉默李书福:从此埋头造车

《中国新时代》:您认为目前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遇到了哪些困难?

李书福:作为国家应该要有大的战略上的安排,我觉得这个很重要,中国的经济其实就是面临着更快地走出去和更好地引导进来的大问题。

因为我们走出去的企业比较少,量不大,面不广,引进来的目的性不强,方向不明确。现在就是如何利用外国的资源、环境、市场,而把这个成果能够拿到中国来,这就需要更多的中国企业积极第参与中国以外市场的实践和探索。

《中国新时代》:按吉利的说法,好像在去年并没有完成原来预期的目标?

李书福:2006年我们差几千辆,没有完成,也是基本完成,但是没有超过完成,我们在2007年要更好地努力一下,完成得更好一点。

《中国新时代》:对于您个人而言,它在中国民族汽车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李书福:我们不能说是推动力,那是有一点骄傲了,但是作为一种呼声来参与国家的决策,我想这个作用是起到了。因为这么几年来,我的提案基本上都是得到采纳的。

比方说关于制度创新,都是在两三年、三四年之前提的事情,现在国家也非常重视;比方说关于知识产权保护,要求国务院成立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组,并且我要求总理出任这个组长,现在即使这个不是总理出任组长也是副总理出任,可见国家非常重视知识产权方面的工作。我在三四年、两三年之前提的,就是鼓励小排量汽车进家庭,鼓励发展一些小排量汽车,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小排量汽车等等这方面也得到了采纳。

《中国新时代》:在汽车行业坚持了这么多年,您如何评价自己呢?

李书福:肯定不是误打误撞,很多人都是歪打正着,我觉得汽车这个行业不是误打误撞能撞出来的,我确实在20岁左右的时候就有一个非常美好的理想,可能非常理想化,但是我就按照这个理想在做,这么多年来我们能够坚持,吃那么多苦,我们都能够走过来,我觉得这是一个理念、理想、信念的支撑。我们可以不顾一切的,我是不顾自己的,忘我的完全是抛弃了自己,完全是忘记了自己,一开始就是这么决定的,就是这么想的。

所以,在很多场合由于我表达的方式不是很准确,导致了很多的误会和误解,事实上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一开始就考虑好了,以后将会面临什么问题我都是很清楚的。

十年之前我就发现如果自己不搞学校,吉利要发展汽车工业的话,人才问题始终解决不了,到今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肯定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学院,高等职业学院,大力发展行业参与、企业参与、学校参与的产学研相关联一体的职业教育,这些就是吉利搞的,吉利十年之前就开始搞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68160.html

更多阅读

李书福:中国汽车无法绕开的名字

李书福:中国汽车无法绕开的名字李书福,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1963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1986年,李书福以制造冰箱及冰箱零配件开始创业历程,1993年进入摩托车制造业并于1997年进入汽车制造业。20多年来,吉利集团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在中国汽车行业率先取得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最关心产业转型升级

泉灵:在去年一年,这个大厅里最热点的词是什么?就是金融危机,我想在去年的时候很多的私营企业家,作为政协委员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尽量让自己的企业里少裁员和不裁员,并且呼吁全国的私营企业家,都尽量能够保住工人的饭碗,我想去年一年有很

李书福:我要收购他们

12月23日晚,李书福登上央视“2009年度经济人物”的颁奖台,从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手中接过奖杯,“也该是李书福领奖的时候了!”李荣融这样评价李书福的入围。  一位民营企业家和央企大管家在这种场合握手,颇具戏剧性——10年前李书福带领

李书福:用心记住让中国汽车走遍全世界的使命

 12月23日,2009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揭晓。新浪财经图文直播本次颁奖典礼。以下为2009央视经济年度人物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主题演讲:   主持人: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在竞争的过程中也需要比较和融合。这一点李总很有发言

声明:《沉默李书福:从此埋头造车》为网友枯藤老树昏鸦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