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博的定义
众所周知,微博是一种互动性强且传播性较快的工具,在现代传播中,有时微博的传播度甚至比媒体还要快。那么微博到底该如何定义呢?其实所谓的“微型博客(micro-bloging)”,就是一种迷你型博客,是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类似博客的系统。不久之前,国内知名新媒体领域研究学者陈永东先生在国内著名论著中率先给出了微博的定义: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
2.7·23动车事故始末及微博在此事件中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依据7·23动车事故为例,来具体地综合地论述微博这一传播媒介,在社会突发事件中的社会效应。2011年7月23日晚上20点30分左右,甬温线永嘉站至温州南站间,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40人遇难,200多人受伤。
在事故发生的同时,微博客现场直播事故发展情况,而后媒体以及社会各界迅速作出反应,展开微博互动现场直播。从这起事件,我们看到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经过公众的微博直播,动车追尾事件发展成为了社会公共事件。经由微博的传播,无形的舆论压力构成了间接性的对政府的施压,从而促进了事故的处理效率,且微博传播的公开化,透明化,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了媒体发布讯息的真实性。就此,微博在该事件中的作用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网络时代的微博问政,微博主导特色被凸显出来,全民微博让铁道部的每一个出场的人员、任何动作和回应都暴露在世人面前,这对全部事件的过程、当事人和相关制度在无形中进行了有效的监督。
3.突发性事件的定义以及微博在突发性事件中的影响
经由此次动车事故,我们清楚地看到微博直播俨然在社会突发事件的信息传递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也引起了笔者的思考,首先,社会突发性事件的范围定义是什么?
根据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或社会安全事件。那么微博这一媒介对事件的传播,会对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呢?
首先,从负面效应来看。如果说,在微博中的信息传播处理不当,就极有可能造成社会恐慌,据资料显示,在7·23动车事故中,有个别人利用事故,利用微博传播虚假的信息,而后经媒体报道,部分罹难者的家属在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开始问责政府,大规模的上访闹事,由此可见,由于微博信息处理不当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是深刻的,广泛的,具有极大社会效应和负面影响的。
与此同时,我们经过客观地对待发现,微博在报道社会突发性事件中的正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我们看到的,由于微博及时地发布讯息,我们的民众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可以了解到事故进展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微博的即时信息传播,也为我们搭建了社会的沟通平台,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消除部分社会恐慌,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系社会的稳定,监督各方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事件的解决。
4.如何发挥微博在突发性事件中的正面效应
?那么,面对此类社会突发性事件,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出一些干预性措施,或者说良好的协调,来弱化微博带来的社会负面效应,以及该如何促进微博传播带来的社会积极效应呢?让我们以政府,微博运营商,新闻媒体以及人民大众为切入点来研究。
先说政府,7·23动车事故之后,由于政府并未出台一些针对性的措施,对微博监管不严,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某些人发布不良言论,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影响。据资料显示,事故发生后,中国各大门户和社交网站的微博变成了“测试版”。据外国媒体报导称,中国政府将对微博进行整顿。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信号,笔者认为,政府加强立法,这能让各家运营商依法管理,有本为章,从而达到比较科学的管理效果,且有助于微博使用者树立网络法制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网络规则,从源头上杜绝微博违法行为。
接下来,我们站在微博运营商的角度看看这个问题。在这个角度我不由联想到实行微博实名制的问题,有学者曾提出实行有限实名制,即“后台实名、前台匿名”,这样既保护了客户隐私,又通过运营商的审查制度规范了微博内容,笔者认为这是促进微博用户自律及其问责的比较有效办法。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发展和监管需要的是一套综合管理体系,所以我们必须要注重各政府主管部门和微博运营商等之间的配合能力,并通过长时间的磨合,建立长效机制。据悉,中共中央宣传部、信息产业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商务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16个单位,在联合制定的《互联网站管理协调工作方案》中表明:各部门要建立日常协调机制,切实加强互联网站管理中的沟通协调工作;落实互联网站管理职责,形成管理合力;理顺网站管理工作衔接流程,密切部门协作。其中,微博管理是互联网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方案中强调,要根据微博的传播特点,细化《互联网站管理协调工作方案》条款,使各部门都切实承担起应有的职责,形成监管合力。
最后,我们的新闻媒体,广大网民,微博客,也需要从自身做起,据一项“中国记者社交媒体工作使用习惯调查”的报告显示:47.7%的记者“经常使用”微博,超过60%的记者曾经通过从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线索或采访对象完成选题报道。看看7·23事故中,部分报社利用假微博信息胡乱杜撰,为自己谋取利益,这让笔者看到了媒体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值得欣慰的是,事故发生后,部分媒体,如凤凰卫视在“微博直报”栏目中关于对整件事前后的报道是这样的,“?事故发生地的旁边,是一个村子,当时很多村民都在乘凉,在看到两辆动车相撞并坠落后,在附近鞋业加工厂工作的阮长霄第一反映就冲了上去,很快,数千村民从四面八方涌上现场,分散到各个车厢救人。当时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救人!”由此,我们看到的是感动的每个瞬间,看到的是媒体的自律意识,看到的是部分媒体并没有以爆炸性的,虚假的微博信息为摇钱树,而是实话实说,真实的在传递每个感动的瞬间,在事故中,在灾难中,将我们的心连在一起,这就是媒体该做的。接着说到我们微博客,如果我们都能从自身做起,积极践行“文明上网”,以理性、客观的姿态在微博上交流和讨论社会事件或者观点,那我们就可以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微博环境,就可以防止某些居心不良的社会动乱分子利用事故,再生事故。最后,我们更应该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为绿色微博环境而努力,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一起迎接绿色微博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王 璐.社交新媒体微博的传播学分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2】韦红亮.微博的传播初探.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2
【3】荣 婷.简论微博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作用.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