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系统服务是指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自然生态系统之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维护和建设良性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就是在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本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保护,利用
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与意义
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不仅可以为我们的生存直接提供各种原料或产品(食品、水、氧气、木材、纤维等),而且在大尺度上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染、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轻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进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统称为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1]
已有的研究与实践表明,自然生态系统的具体功能虽然人工可以替代(如:污水净化、土壤修复等),但是,在规模尺度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至少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人工可以替代的可能(如:生物圈二号试验的失败等)。从这个角度上讲,自然生态系统之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是决定人类生存与发展质量和前景的自然条件。维护和建设良性循环的自然生态系统就是在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2、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2.1 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我们先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卡茨基尔森林地区是纽约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但是由于当地住宅和工业的发展,自然植被受到破坏,水质恶化。如果通过兴建一座足够大的饮用水净化工厂来解决纽约市的供水问题,则需工程投资约80亿美元,每年的运营费用约3亿美元。这样,今后20年这笔开支将达到140亿美元。如果通过生态恢复技术恢复该水源地的自然植被,借助森林的自净化作用来解决纽约市饮用水供应问题,则只需投资20亿美元。这样不仅节省了兴建净化水工厂所需的80亿美元,而且也无需每年投入3亿美元的净水厂运营费用。今后20年将为纳税入节省120亿美元,而且这种近乎“一劳永逸”的生态工程可以让纽约市民永享清泉甘冽。这一事例让纽约人民着实体验了一把生态系统服务的可贵。[2]
为“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工作的沃尔特·里德指出:美国有3400个社区近6000万的人口,依赖国家森林提供饮用水。估计这一服务的价值每年为37亿美元。他还说,在国家森林提供的诸多服务之中,单是这项服务,其价值就超过当地每年砍伐林木的收益。[3]
净化水源只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众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一种。那么,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究竟有多大呢?日本林业界对森林的综合效益进行量化分析的结果显示,森林的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社会效益之间比例为1∶11.2。基本数据是:90年代后半期,日本森林木材蓄积总量为34.83亿立方米,木材价值3.5万亿日元,而森林的生态与社会效益(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净化空气与水、保护生动物多样性、休闲娱乐、文化审美等)为39.2万亿日元。另有报道称,根据日本专家测算,森林的木材生产效益和环境价值的比例大致为1∶6~1∶20,取其中位数,约为1∶13。[4]
2.2 全球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陈昌笃教授主持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1998)》公布了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初步估计结果:其直接使用价值为2000亿美元/年,间接使用价值为4万亿美元/年。[5]而我国直到2000年GDP才达到1万亿美元。我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GDP的4倍。
美国马里兰大学生态经济研究所所长Costanza等人(1997)估计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为33(16~54)万亿美元每年。与之相比,全球每年GNP总量只有18万亿美元,即每年全球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约为GNP的1.8倍。[6]
由于生态系统服务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价值无限大。生态系统服务对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它是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自然资本。
2.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生态系统服务与文明的兴衰
其实,历史早已经证明,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人们的直观理解。弗8226;卡特在《表土与人类文明》一书中对人类文明与地球表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7]表土状况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状态的一种可观测的表象,它是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弗8226;卡特认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希腊文明的兴盛无不与其所依托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系统服务为基础;而这些兴盛一时的灿烂古文明的衰落,又无不与人类不合理地利用和破坏生态系统(不合理的农田灌溉、无节制地砍伐森林、破坏牧场等),导致表土的流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丧失有关。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事关人类、及其文明的兴衰与发展。生态系统服务的间接使用价值远远超过了其直接的使用价值。
3、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挑战生态系统服务极限
人类生存于其中的地球生态系统,其实质也是一个由有限资源构成的有限的环境。人口数量的过度增长以及资源消费不合理的人为拉动,不断挑战全球生态系统的环境容纳量。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污染的不断积累、森林砍伐、耕地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资源的衰退、海平面上升、酸雨等等,又在不断地压缩全球生态系统的环境容纳量量。这两种矛盾尖锐而剧烈。
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只有把经济与社会需求限制在地球生态系统环境容纳量和资源最大可持续产出范围内,才能保证人类持久地共同享用地球家园的生态福利。自古以来,人类一直依赖地球资源的可持续产出而生存,这个可持续产出可以理解为大自然捐献给人类的一笔本金(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产出的利息。但是现在我们正在消费这笔本金。生态学与经济学具有相似的规律,我们可以在短期内连本带息一起消费,但长此以往必将导致破产。[8]
以我国为例,我们有960万平方公里家园,减去严重水土流失的国土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38.2%),再减去彻底荒漠化国土(总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沙化面积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和不能维持人类生存的国土(冰川、石山、高寒荒漠等)约3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33%),剩下不足300万平方公里(占28.8%),并且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南部沿海1500公里的狭长地带。这就是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与50年代相比,我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半,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也各增加了约一倍半,也就是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我国的人均生存空间已被压缩到原来的1/5。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加至16亿,人均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压缩至建国初的1/6以下。加之,由于大规模的人为活动(砍伐森林、破坏植被、修坝引水、城市扩张、工业污染、耕地开发等等)导致地表水热、应力等平衡发生改变,导致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生态灾害的高发。总之,我们生存空间的压缩,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减少,更表现为其质量上的恶化。 [9;10]
我国建国5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中国经济已经由资本制约型实现了向资源制约型的转变,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稀缺的生活与生产要素。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指出,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11]这种“透支”就意味着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过渡利用,必然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逐步解构,直接威胁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4、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是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但是,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仅仅从合理利用生态系统服务(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角度,如果不从转变经济与社会发展模式的角度着手,我们依然解决不了人类经济与社会永续发展的问题。快速膨胀的经济与社会需求迟早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传统工业经济是以“资源—生产—消费—污染排放”为特征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它一方面掠夺式地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另一方面又将生产、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膨胀,它必然导致资源耗竭、环境破坏和生态退化等负效应。传统工业经济过分强调增长,而不顾及生态成本与环境危害。从本质上讲,它是具有反环境性质,是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是人类在探索和实践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学基本原理,重构人类经济活动与社会组织形式,形成“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流程、构建网络化物流、能流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的比例、效率和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和危害,减轻对自然资源的压力和对自然循环的干扰,使人类经济与社会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系统,实现生态健康、环境良好、资源持续利用、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整体可持续发展。所以,循环经济是建立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从建设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角度,必须把保护和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为工作重点,尤其对于目前已经超载的生态系统。国家必须通过建立能源价格、资源价格、环境价格、生态补偿、成本核算、绿色税费、绿色GDP核算等制度体系,借助制度约束人类对生态系统产品的掠夺性的开发,把人类的活动和消费限制在生态阈限范围之内,强制恢复和保育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能否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功能,降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环境成本,已经成为决定中国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等主编。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96~297.
[2]、[3](美)莱斯特8226;布朗著,林自新等译. 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196-197。
[4] 易正著. 中国抉择:关于中国生存条件的报告[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302-303。
[5] 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R]。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6] Robert Costanza, Ralph dArge, Rudolf de Groot et.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Nature, 1997 (387): 253 ~260。
[7] (美) 弗8226;卡特,汤姆8226;戴尔著;庄峻,鱼姗玲译. 表土与人类文明[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7。
[8] (美)莱斯特8226;布朗著,林自新等译. 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1。
[9] 谢振华. 树立新的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J]。科学中国人,2003(11):5~7。
[10] 易正:中国抉择:关于中国生存条件的报告[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47。
[11] 牛文元. GDP中18%以上“透支”生态环境[EB/OL]。http://www.lianghui.org.cn/chinese/zhuanti/2004lh/515494.htm。200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