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际级企业CEO咨询顾问 詹文明有目的的创新、创业型策略及创业型管理三者同等重要,三者综合,就组成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的经典内涵和实务。这是史上罕见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系统化的伟大实务作品。中国是一个极为典型的“创业型社会”,紧接着必须迈入“管理型社会”。为此,将面临“管理能力”的极大挑战,更遭遇“知识工作者”个人与总体生产力的严峻考验。但这与德鲁克所指出的主张有些不同,因为他认为全球经济正处于已由“管理型经济体系”彻底转变为“创业型经济体系”了。可是就本质来讲,所面对的挑战和考验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顺序上不同而已。德鲁克所主张的“创新”,其实指的是“集体的创新”,而不是“个别的创意”,是产业的变革与社会的重大改变,它是社会性和经济性的用语,而不是科技性和技术性的名词。“创新”是创业家与企业家的特殊工具;他们凭借创新,将变革当作是开创另一事业或服务的大好机会。“创新”是可以加以训练、可以学习和可以实地运营的。然而创业家与企业家必须有目的地寻找“创新”的来源、变革以及成功创新机会的征兆。他们也必须了解成功创新的原则,并加以运用。本书不仅是实务的综合,更是企业经营成功的范本。该书有目的、有条理、有系统地将上百个成功的实务案例,通过动态系统的思维和剖析,呈现了极具启发性与参考性的价值。不仅是高科技企业适用,对一般企业甚至于农业专业化、现代化、精致化、休闲化来说,都是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作品。因为它指出一个“可能的最好方式”可以创造一个既和谐又繁荣的中国大社会。“创新、创业型策略及企业家管理”才是迈向创业型或企业家的真正社会根源,正因为如此,“创新”——这是这本书的主题——是一种组织化、系统化、理性化的工作。明确地说,创新者所见所闻必须依据严谨的逻辑分析,凭直觉行事是不够的。事实上,若根据直觉就意味着根据“我的直觉”,不会有什么好处,因为那通常代表“我希望它怎样”,而非“我认知到什么”。但是分析本身——需要进行测试、试验和评估,必须严格地奠基于对改变、对机会、对新的现况,以及对大部分人仍然确信的现象与实际现象之间不一致的认知。这需要人们有这样的态度:“我所知的仍不足以进行分析,但我将会发掘足够的资料、信息,我会走出象牙塔,四处看看,问一些问题,并聆听他人的意见。”这是1925年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所惯用的调研方式,今天,也成了海尔集团张瑞敏的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