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加之持续多年的艰苦努力,西部各省区在发展以果业为重点的特色经济方面取得了突出业绩。如陕西的苹果、猕猴桃;新疆的葡萄、哈蜜瓜;广西的芒果、广东的荔枝、四川的柑桔、蜜柚等已经在全国乃至世界产量方面都名列前茅。
但是由于在管理体制上果业归口农业厅,农民在种植、管理、销售上受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各地的果业主打产品在生产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以及商品化方面水平都比较低,优质产品比例很低,销售市场化水平也很低,农产品“卖难”问题困扰着所有的果农和地方政府,更遑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与国外果业组织及市场化运营体系横向对比,事实证明,西部地区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管理、经营模式与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的条块分割的归口管理模式,都严重地阻碍着西部果业的发展。让世世代代种地的农民“千军万马奔市场”,要“把果农变成果商”,这在认识上首先就明显存在很大的误区,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即使在此基础上风靡全国的“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也不过是一种适应现实的无奈之举。
如何实现西部果业的社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如何让西部果业跳出狭隘的“农产品”的小圈子,在更大的空间去配置社会资源,如何吸收国外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成功经验,在指导思想、发展思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产业组织、生产与经营方式等全面创新,寻求突破,对西部农业产业化而言已经刻不容缓。
基于对“三农”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对西部特色经济的理性思考,为了寻求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新途径及西部果业发展的新起点和突破口,我选择了以苹果作为主导产业的白水县作为典型,深入果农、果乡和果企,以点带面,解剖麻雀,用了一周时间深入采访,取得了大量一手资料,用翔实的事实、数据说明了这么一个道理:西部特色经济产业化之路还很漫长,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