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 2006年,中国保健品企业如何过冬?



系列专题:中小企业如何过冬

   盘点2005,中国保健品行业在2004年创出新高后,再次遇到发展瓶颈,行业中有代表性的三支力量:广告渠道模式、会议营销模式和直销网络模式同时受挫,骨干龙头企业普通未能完成年初计划,销售利润大幅下滑,不少中小企业已处于泡沫化边缘。体验营销虽然作为一匹黑马杀出,但已遇媒体舆论棒打。中国保健品行业再次遭遇严冬已成共识,珠海天年总裁金锐在中国保健协会主办公信力论坛中预言:“中国保健行业已从最初的产品竞争,前几年的营销竞争,进入到以品牌为依归的淘汰竞争。新一轮棋局对弈前洗牌在即,3000多家保健企业混战的局面将永远成为历史,最终能够剩下来的品牌企业也许不会超过30家,家电行业的今天就是保健行业的明天。”

    严冬中谁有棉衣谁就能生存,2006年,中国保健品企业如何过冬?

一、战略收缩

    众所周知,造成今日中国保健品行业困局的根源在于公信力缺失,而导火线则是同质化竞争。同质化竞争的最初表现形式为产品趋同、服务趋同、营销模式趋同、目标市场趋同,于是不同的企业在同一个战场短兵相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造成成本攀升、价格下滑、利润枯竭。同质化竞争的下一步必然是价格战,目前保健品行业的广告之争、制度之争、服务之争、赠品之争、供货价之争都是价格战的初级表现形式,最终都会升级为顾客购买产品的零售价大幅下降,保健品零售价虚高的泡沫最终会破裂,这一天已经越来越临近,而随着价格的大幅下降,市场需求会有一个新的爆发式增长,行业竞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价格竞争的背后是成本之争,谁的成本低谁就能捱过严冬。但怎么样才能做到成本比竞争对手低呢?这就要求我们对自己的企业进行全面的审视,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传统的保健品企业要进入直销领域,与老牌直销企业相比,肯定不具备竞争优势,胜算不多。同样走惯广告通道的企业要搞会议营销,转型的风险也很大,很简单,适合OTC渠道的产品与适合会议营销的产品就有区别,对人才的要求也有很大差异。打个很简单的比喻,如果你是使枪的,大敌当前换成使刀,很大可能就是落败,如果不自量力,一手用刀,一手用枪,精力分散,失败的几率更大。以上是就营销模式层面而言,不宜轻易改变,就是同样的一种营销模式,也有产品选择的差异,比如你是以保健食品起家的,投资上亿元建起了GMP厂房,看到别人功能纺织品或者功能制水机卖得好,马上贴牌跟进,失败的几率也比较大,因为一个企业的资源在特定的时空内总是有限的,当你跟随别人的时候,自己原有的产品肯定受影响,那么上亿元的投资怎么办?另一方面,跟随别人,就好比别人先行,抢占了山头,你从山下向上攻,难度要大得多。开始的时候,可能因为利润空间比较大,大家还相安无事,等到打到价格战那一天,人家拥有自己的工厂,你是“二道贩子”,结果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为什么中国国产手机全面受挫,而韩国三星一枝独秀,因为你的核心部件的成本价是人家的零售价,你在这个领域超越别人怎么可能?

    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严冬中最关键的就是要认清行业大势,收缩战线,稳住阵脚,回归企业的核心业务,留住核心人才,打造核心团队,守住核心区域市场,念的是一个“守”字诀,以不变应万变,同时积攒实力,相机而动。

二、战略退出

    展望未来,中国保健品行业的前景无疑十分广阔。有专家预言,以生物科技为代表的健康产业在21世纪将超越电讯产业,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龙头产业;而在中国,将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规模的国家支柱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这一天正加速到来。

然而,正因为健康产业将成为国家支柱产业,这个行业的门槛实际上已经越来越高。从宏观来讲,国家管理越来越严,直销立法就是一个典型标志。从微观上讲,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没有品牌的新产品消费者不愿买帐。从世界大势看,医药保健品企业并购不断,越来越趋向于寡头竞争,中国保健品行业此次“以品牌为依归”的竞争将主要在若干本土优秀企业和跨国企业之间展开,从大乱到大治,从春秋到战国,从根本上解决公信力的问题,竞争的代价就是目前行业内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消失。

    回到五年前,还有人从保健品行业日进斗金,到了2006年,暴利只可能在很小的市场隙缝中存在。整体上已经是微利或无利,随着下一步价格战正式开打,亏损面会越来越大。具体到标志性企业上,直销领域,雅芳巨亏,安利下滑,2006年,直销行业兵荒马乱,前路未明;广告渠道的代表企业上海健特,脑白金和黄金搭档成强弩之末,掉头向下,史玉柱移情网游,精干力量战略撤离,只要转型药企苦苦支撑;会议营销,四大家族,天年、珍奥、中脉、夕阳美狭路相逢,短兵相接;浮出水面的体验营销,跟风者众,舆论棒打。

    经过20年的大浪淘沙,中国保健品行业与家电、房地产、汽车等行业一样,已经过了最佳的行业进入期,开始进入饱和竞争阶段,没有进入的,谨慎选择,已经进入的,落袋为安,选择战略退却,此非久留之地,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当然撤退也要有撤退的章法,比如攀龙附凤,与品牌企业结盟,做配套;或转让技术,委托经营,避风险;或与强势经销商合股,一方诸侯,享地利。等等,不一而足。

三、开创“蓝海”

    饱和竞争,是市场竞争的必经之途,并非中国保健品行业所独有,如何在淘汰竞争的“红海”中取胜,理论上讲,可以采取低成本战略或差异化战略,但无论是低成本战略,还是差异化战略,都必须建立在企业有比较优势的根基之上,也就是必须回归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大企业出问题,往往都在战略方向上,而小企业出问题,往往是战术的。当小企业与大企业比较时,难免会在资金、品牌、网络、产品、人才、规模都诸多方面全面处于劣势,这个时候就需要集中、集中、再集中,寻找、寻找、再寻找,最终能找到一个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战场,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大家熟知的平型关大捷就是以弱胜强的典型战役。

    当然,竞争的最高层次是不争,避开血流成河的“红海”,独辟蹊径,战略转移,开创无人竞争的“蓝海”是成就伟业的雄才大略,最近,有一本《蓝海战略》流行于世,大家可以参阅,如果是战术创新,可以参考《水平营销》。记得笔者曾有幸向业内一位前辈请教如何走出困局,前辈感叹,行业内模仿者众,创新者少,惟有创新才有出路。斯言诚是,然知易行难。窃以为创新已成行业之弊,守正方能固本生根。

四、营销之本

    回顾20年来中国保健品行业发展,营销手法五花八门,蔚为大观。太阳神的CIS形象,三株的小报,蒙派的电台,天年的科普,安利的直销,脑白金的软文,喜来健的体验,可以说独开风气,各领风骚。现有蜥蜴团队,利用保健品营销手法,先后操作“好记性”、“如烟”等多个非保健产品,均引发轰动,由此可见一斑。

    营销之本质在于以适用的产品(服务)、合理的价格、适当的方式激发满足顾客需求,这便是传统的4P理论,然而,走着走着,四大支柱就忘记啦,营销便被异化,成为“忽悠”。

    以产品为例,业内通行的手法是“不神不做”,因为“画鬼容易画人难”,中国五千年药食同源,讲求平衡,西方数百年科技领先,注重营养。都有一些简单有效的方法,这才是本,但往往被业内人士鄙视,因为难以编出故事,造出概念,总要贴些标签,装神弄鬼,自欺欺人。

    以服务为例,一个人要身体健康,必先要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哪会不生病?因此保健首先要心平气和。现代人的生病大多由不良生活方式累积,可见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就必须奉行科学的生活方式,比如素食等。现在业内普遍偏离了这个方向,大多从“排”、“补”、“调”等产品的下游终端入手。更有甚者,所谓服务,就是20多岁,年纪轻轻,不学无术,一知半解,便专家教授漫天飞,隔靴挠痒,误人误己。

    以价格为例,无论药品,还是保健品,都陷入恶性循环,很多产品的生产成本不到零售价格的15%,有些甚至只有5%,价格虚高的责任不单在厂家,而是与渠道相关,因为渠道占据70%甚至还要多的份额。渠道的问题迟早会解决,渠道变革已现端倪,否则与消费者需求背道而驰,行业无法真正发展。这个问题稍后再行分析。

    再以促销为例,很多都不是靠品牌个性、爱心活动、靠服务及产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是夸大功能引诱在前,不良预后恐吓在后,群起围攻,强扭的瓜始终不甜。

变异营销毒化行业风气,不时引发信任危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东风不至积雪难消,“回归”将是营销变局的主旋律。

五、管理之基

    坦率地说,不仅是保健企业,对比国际企业而言,管理都是我们的短板所在,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企业不强不大的根源。所有有志于长远发展,而不是靠机遇所赐的企业,都必须炼好管理内功。

    千头万绪,何从下手呢?我们不妨先看一个例子,说的是五年前有一个考察团参观了华为和TCL,对这两家企业做了总结,说华为就象一口井,进口不大,却很深,TCL是个池塘,面很大,水很浅。五年后的今天,TCL断臂求存,卖掉了国际电工,谨守彩电和手机。市场竞争的结果就是这样,不是说不能搞多元化,GE、李嘉诚都搞的不错,但问题是你有没有那个本事。

    管理两个字看起来很复杂,但究其本源也很简单。为什么一个企业需要管理呢?就因为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和尚多了就必须分工,必须制定“游戏规则”,管理的精髓就是专业化,因为专业化可以提升效率,而只有效率领先的企业才有真正的价值。

    回到保健行业,为什么整体效率不高呢?只要看一下占据70%甚至以上费用的渠道就一目了然啦,因为每个企业都建自己的管道,规模都很小,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城市建100条自来水管是一个什么样子,效率能高吗?但为什么必须自己建呢?因为没有公共渠道,各家不通用,如果自己不建就不能到达终端。这个情况与十年前的家电行业很类似,那时侯大商场出了问题,没有公共渠道,于是大家都上专卖店,而专卖店的成本太高,于是产品线跟着扩张,离专业化越来越远,后来出现了国美、苏宁、家乐福、沃尔玛,渠道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传统家电企业又出现回归本业的趋势,因为这是规律。为什么海尔的电脑、手机一直做不上来,更不要提海尔的保健品(估计很多人没听说过),因为它违背了专业化方向,也就偏离了管理之基,大家常说的规章制度、精细化管理之类只是管理之末,因为很简单,没有专业化的分工为前提,规章制度就是一张白纸,精细化管理只是空中楼阁。

反观中国保健行业,最有可能建立公共渠道的是强势经销商,但很可惜的是这些经销商只要月销售超过300万就会心动,超过500万就会行动,干什么呢?自己另立山头,搞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接着全国招商,重复建管道,一片混战。直销领域同样如此,网头扯旗,各吹各的调。

    由于大量精力和金钱都用于渠道的重复建设和旷日持久的阵地争夺,用在产品开发、质量保证、品牌建设上的资源已经很少,离专业化的要求更是差之千里。正如家电行业,等到公共渠道建成了,跨国企业才会真正发力,到时本土企业恐怕望“洋”兴叹,悔之晚矣!

六、经营之道                                                             

    表面上看,中国保健行业的症结在于各自为战,重复建设,只有宽度,没有深度。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如果找不出背后的深层原因,行业依然无法走出泥潭。

保健品行业内有两类人,一类是只破坏,不建设,投机取巧,报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这类人惟恐行业不乱,否则难以混水摸鱼。另一类是在行业内已经有一定的积累,有一定的利益,从心底里是希望行业好转,但每行一步,步履艰辛,常常进一步,退半步。当然也有部分人介于二者之间,有建设亦有破坏。

行业进入严冬,第一部分人会越来越少,而第二类人越行越难,但希望无疑在第二类人身上。

    第二类人中有普通员工,有经销商,也有企业家。作为普通员工,自然应该在专业修为上多下工夫。至于经销商,同样应该在深度经营上下工夫,就市场开发的现状看,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珠三角终端已经可以深入到村一级,长三角等地区已经可以深入到镇一级,其它绝大部分市场可以深入到县一级。与此同时,应该考虑如何适应公共渠道转型,这条路你不走,也会有人走,行业的成熟必然是以分工合作为依归。

    下面重点从经营的角度与企业家沟通。创业之初,条件艰苦,但人心齐,泰山移,绝处逢生,顶了过来。现在企业发展了,成本却越来越高,人心却越来越散,甚至不断有人出走独立。表面上看风风光光,独处时身心疲惫,高速发展时很多问题都掩盖了,面临行业严冬全部水落石出,怎一个“苦”字了得!

    其实企业之困,就是行业之困,企业不过是行业缩影;老总之困,也就是员工之困,老总不过是员工代表。企业经营就象爬山,一山放出一山拦。企业初创,靠的是一个“勤”字,天道酬勤,终无绝人之路。企业成长之后,靠的是一个“智”字,要有智谋,外能协调关系,内能知人善任。企业做大之后,要再想上台阶,必须靠一个“德”字,无舍无得,达人达己。

 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 2006年,中国保健品企业如何过冬?

    企业在第一层次,没有很多资源,靠的是感情,老总要身先士卒。企业在第二个层面,靠地位,靠金钱可以收买人心,但往往也会选用一些有才无德之人,坏了文化,埋下祸根。但名利追求哪有穷尽,企业主与员工间有着天生的结构性矛盾,企业越发展,矛盾就会越深,企业主成为靶心,单枪匹马,如何抵挡万马千军?不得已挥泪斩马谡,杯酒释兵权,但赢了名利,输了企业,终不是基业长青之道。

    爱多胡志标,身陷囹圄,感叹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蒙牛牛根生,功成身退,大无大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企业,如果不是以利益大众为念,终不能致远,一个企业家,若不以成人成己为任,机关算尽终为聪明所误。企业经营是人心的经营,植下善因才有结出善果。企业经营是员工善心的经营,顾客善心的经营,社会善心的经营,而系于企业家一念之间。与人为善,仁者无敌,百川归海;执着自我,众叛亲离,苦海无边。

    保健行业是公德无量的慈善事业,中国保健品行业种种智障,一言以避之,恶因种下恶果。解决之途,惟有善根正道,聚众合心。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67863.html

更多阅读

政府如何支持企业创新 企业如何创新?

  企业创新、企业如何创新?创新是一门艺术,打破俗套是创新的前提。下面是一些有关你如何获得创新的建议。   逆向思考太多的公司是在相似的思维模式下竞争的。如果他们公司生产打印机,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创新就是如何设法增加字

企业战略突围 2010年,二线面企如何突围?

 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统计,2009年中国方便面总产量431.16亿包,较上年减少17.67亿包,总量下跌3.94%。总销售额为443.18亿元,较上年增加47.92亿元,较上年上升12.12%。方便面行业经过连续16年的快速增长,2008-2009年连续

声明:《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 2006年,中国保健品企业如何过冬?》为网友龙行天下轻衣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