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连锁业
每年的3月,是空调工厂例行争夺年度回款的月份。而在今年商务部出台《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日130多天的目前,国内大连锁商加紧提速向各空调工厂“榨取”销售高点位。据业内专家透露,此时全国空调品牌均在与几家大连锁“谈点”,几家大连锁商向工厂的索价高得惊人。
大连锁商早施“索利行动”
一位业内人士透出,目前,国内空调行业原材料大幅上涨,毛利率普遍下降,工厂压力相当大,行业平均毛利约在6%—8%之间,这是众人皆知的,可连锁方面狮子大开口,提出了非常离普的要价,利润要价不但高于行业的平均毛利水平,甚至比05年更高,达到12%—13%,这光是纯利润,不算各种费用。这与行业的主体水平和发展趋势严重脱节。
各空调品牌在2006年合作谈判中,连锁采取“明修棧道,暗渡陈仓”的攻略,首先高层交流应对,然后中底层沟通暗施压力,超原则地向工厂伸手要“高点位”,有时态度非常强硬,少于他们提出的利润点就免谈。
连锁的态度不只是表现在口头上,更表现在行动上。如果连锁正在与某品牌谈价,厂家答应的好说。不答应的,边周旋边施压,暗中命令连锁店将空调展柜调到角落“冷冻起来”,逼迫工厂屈膝就犯。
业内再揭连锁黑幕
记者拔通部分连锁内部相关人士的电话,均拒不接受采访。随后,记者连线广东和浙江等空调厂家市场人士的电话,甫一提到这事就叫苦连天,同时揭示的大连锁商内幕更让人惊恐。
广东某空调厂的驻地业务A先生认为,对厂家来说,空调行业已无利可言。一台普通的小1.5P空调(不包括对空气进行健康处理的装置设备),在正规工厂生产,按两年前的材料成本1500元可以搞定,加上工厂的服务成本、运费、渠道利润等,市场上要卖出1900元才能保本;目前材料大幅上涨,成本不会低于1700元,现在的市场价格只有卖到2700多元才可能保底。为什么呢?其中,有超过总价20%的费用用在了应付大连锁商的各种不平等要求之上。
来自浙江某空调企业的业务经理B先生认为,大连锁企业吸引人气的绝招,就是低价。这个低价损害的不是连锁企业本身的成本,而是强逼空调工厂拿出来的资源。大连锁业大开分店,这并不是他本身的经济实力有多大,而多数是从企业身上“掠夺”的。比如开分店的场租,就是用“进场费”“柜台选位费”赚取的;进货的产品,是账期性的,卖了货再算钱;员工的高薪,就是以压制厂家供价、增大零售利差、索取“节庆费”等获取的。如果工厂不给钱,大连锁商就强行单方面从货款中扣除;如果产品卖不动,连锁店就单方面强行降价销售,根本不给工厂协商的机会。如果大连锁商的利润空间达不到预期目的,就强压工厂给予数千万的“保利”,即使连锁只给工厂卖了一台空调,工厂仍然要支付数千万元的保底利润给连锁商。实际上,大连锁完全把市场风险移嫁给了工厂,即便是市场大幅波动,倒闭的是工厂而不是连锁。因为,连锁店关了门照赚不亏。
他认为,连锁的利润点是分摊在消费者身上的。工厂要生存,只要求与成本保平,而填充连锁商“索取黑洞”的出路只有一条:提价。提价名义上是工厂,让消费者责骂工厂,但这钱工厂给了连锁商,工厂实际上是中了连锁商的“招”。
家电连锁业 究竟怎么了?
人们记得,早在2004年,国内空调行业的实力品牌格力,因不能忍受国美的“各种费用”而宣布全线撤柜。事隔一年多,中国连锁仍然手不软心不跳,索利一年更胜一年。中国的家电连锁企业究竟怎么了?
一位学者分析认为,站在世界连锁业的制高点,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连锁店,从未听说有过与工厂争进场费、选位费、不给钱就撤工厂的柜等过激和荒唐的举动。而国内的大连锁企业,还未走出国门就开始“强取掠夺”,这未免有“自杀与短命经营”之嫌,与国际巨头相比大相径庭,相形见绌。
有人质疑,国内大连锁企业的运营机制是否存在问题,连锁企业经营是否就不承担份内的市场风险?这种见风险就躲,将运营风险转嫁到工厂和消费者头上的做法,这不是在为发展和谐社会帮倒忙吗?国家法规是否能够对民企连锁店的行为做出限制性条款呢?
中国家电连锁的“索利事件”,已在催促交易管理法规的出台。商务部全国公开征求《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于2005年11月10日截止,想必是,今年连锁的大幅索利已成为最后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