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管理状况分析
(一)组织结构条块分割,部门之间平行站位
目前的典型状况是:各部门只对自己的分管领导负责,基本上处于平行位置关系,而不是按照生产流程的先后顺序确定上下游。致使一些部门间较大的协调性工作非得向主管领导请示、在其相互通气批复后方可。不利于部门间的团结协作,降低了工作效率。
案例14:
一日上午,包装部S部长发现当天塑包用的塑膜质量不好,返工率极高,生产效率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开始协调。先给品管打电话,品管说我们也没办法,这批就这样。又给综合部打电话,综合部说塑膜不好你们直接联系材料库调换就是了,给我们打电话干什么?于是又到人力资源部寻求支援,人力资源部开始四处打电话落实责任。就这么一件事折腾了一上午也没给搞定。效率在受着影响,却找不到相关责任人。
(二)有看似“完善”的制度,却无切实可行的贯彻
在访谈中,无论管理干部还是职工,一说到制度,都认为比较规范、全面、到位,但一说到贯彻落实,都摇头否定,认为不怎么样。
在和酿造部、工程部两位部长交流时他们表示,只要下属能把他们的意思80%的贯彻执行下来,就很不错了;至于普通员工,一位部长表示只要他们别耽误了生产就可以。
其实在他们的认识中原本就存在有误区:一种不能被有效执行的制度,怎么会是“完善”的制度呢?
一种好的制度,首要特征就必须是便于操作。
(三)对执行效果的反馈亦有缺失
表现为:对执行情况进行的检查、监督和纠正不足;不能确保自下而上的传达是真实、有效的信息。
有员工说:自从沟通的问题被提出来以后,领导决定每天的下午5点至6点为干部员工自由交流时间,方式是打篮球。可有几个人去呀?又有几个人会打?都以各种理由走人了,到现在不了了之。但领导在工作汇报中却可以说:我们把每天的**时间定为公司内部沟通时间,拉近了……起到了……。
员工还说:很多领导都到酒店里去沟通。
(四)工作考核同样只看结果,不论缘由
在对很多工作进行评定时,往往只以成败论英雄,既不考虑其他环境或流程因素的干扰,也不管落实措施的得当与否。
案例15:
由于包装部的工作具有“集众多部门成果之大成”的特点,通常也就“集所有问题于一身”,出了事往往就是以罚它为主。眼下的“大干100天”活动,工作量增加最多的就是包装部,但其他部门的配合及服务并未相应增加,在一线便时常出现“打不开点”的现象。而一旦酿成问题,则别人都不会受牵连,只有包装部“责无旁贷”。
具体问题示例如下:
比较突出的爆瓶严重问题,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瓶源紧张,大量使用旧瓶所致。因为紧张所以什么瓶也收,一次调查人员在流水线上随手抓起一个瓶子一看,居然是93年的。二是提高生产效率所致。效率与消耗存在矛盾,如果提高生产效率那么生产就要提速,则瓶子撞击利害,使之容易破碎。三是设备瓶栏存在一定的缺陷,因而造成瓶损过高。
酒损过高问题,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爆瓶增多;二是因为异物酒、未达标酒(俗称“残酒”)统统都被倒进了下水道。部长助理说一天至少倒掉一吨,真是可惜。但这些原因在考核的时候都未被考虑到。
(五)管理区段上存在盲点
有些事实上的基层“部门”,却只有工作人员而无负责人;或是有名义的高层级员工,但无具体的管理职责,结果导致出现了具体工作中的“三不管”地带。
案例16:
计量中心为工程部一科室,有职工4人。其中2名男员工一人负责电脑软件硬件、一人负责流量计量,拿1岗1.4的工资,是管理员;2名女员工一人负责仪表、一人负责温度仪器,是2岗1.1的系数。于是两名女工就说:我们的级别都一样,干的活也差不多,为什么他们岗级和系数就那么高?两名男工则说:我们虽然是管理员,但不是这科室的段长或班长,没法协调管理她们,就是说了人家也不听。
(六)综合管理中缺乏必要规划
在附属公司,表现为6月份的瓶源供不上生产,因此大量使用了油瓶、旧瓶、霉斑瓶,费时费力,减质增耗,还存在较大的市场隐患。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去年没有及时购进新瓶。
在后备员工补充上,表现为招工难。厂里已经几年没招人了。今年进行了几次招聘,参加面试的人不少,最后只有一个小伙子来实习,三天后也不见了踪迹。季节工招工也是一个问题。来的人不少,能留得住的不多,并存在人才外流、季节工流失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工作量大、工作时间短、工作环境艰苦、工资待遇低,还存在一定的歧视。
在培训的组织管理中,只是近期,针对中层领导及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机会才较多了一些,厂内的各类培训极度缺乏。而出外学习的员工则反映他们“当时感动,回来不动”,走马观花似的学习参观起的作用较小。部分员工有培训的需要,但厂里给予的机会不多也不均等。
此外,在工作安排上,让包装部工人下班后再去刷瓶,这件事值得商榷。本来一线已经很辛苦了。
还应加强对未达标酒综合利用的开发力度,可借鉴同行的先进经验。
案例17:
关于培训,包装部认为他们是最亏的,也是最可怜的,更是最需要培训的。该部有三个工段,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4个小时左右,如果三号线照常生产的话,他们的休息时间更少。而每次培训的时间都相对固定,要么上午九点,要么下午两点,与包装部的工作时间发生冲突。如果是九点的话,工人想参加就得等两个多小时,因为他上的是夜班,七点多已经下班,又困又累,哪还有心思培训?培训完事以后还得自己掏钱坐车回家等等。按他们的话说:包装部的员工掉进了培训的空里了。
(七)对员工反映的问题不应回避
员工反映平时提的问题、建议,还有在职工代表大会上提出来的问题,领导只给解答了一部分简单的公布出来,其它都如石沉大海,没有消息了。所以现在很多人态度消极,说“反映了也没用”,对合理化建议、提案表什么的已经没了兴趣,提了也是白提。
员工有被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沟通的不畅则使信息不可能有效传达,领导给人的印象也是高高在上,一般不主动与工人谈话,使员工感觉领导不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于是便导致不理解,乃至误解,进而对立。
目前工人们呼吁或反映较多的问题有:
1、适当增加工资,提升岗级、系数;
2、改善包装车间的通风状况;
3、年底领导为中层干部发红包;
4、老弱病残孕及因产假而失职职工的合理安置;
5、杜绝腐败和不正当竞争;
6、和员工经常沟通,倾听员工的心声;
(八)有些管理活动失真
“失真”指与本意不符。在这里用以说明有些管理活动在其开展之初本意是好的,但在管理过程中却逐渐与其本意发生了偏离。
案例18:
品酒已经流于形式。每周一、三下午2:30分,包装部的S部长都要去品管部品评。品酒的原意是通过品酒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使之整改,而现在的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品完也就品完了,要么就是扣扣分,没有指导一说,是为了这项工作而工作了,失去了原本有的意义。也是为了做给领导看的,说我们每天都去取样、都化验、都品评等。”
案例19:
“工艺员本来是为员工解难题的人,现在却是检查员,检查员工是否按照工艺要求执行、操作,违反工艺要求就扣分罚款,失去了工艺员的真正意义”。一个工艺员如是说。
(九)有些模式已经过时,不合理,但还没有改变
附属公司对外是一个具有法人资格(主要是为了合理避税)的独立实体,对内则只是公司下属的一个部门(去年被公司吸收,内部取消其二级法人资格),性质是辅助岗(前任经理时将岗位划分为生产岗和辅助岗),地位相对不平衡。所有人员都是在公司竞岗后“剩余出来的”,或是老弱病,或是受了处分,总之算得上是一个“最后收容所”。
另外附属公司还得向别的相关部门输出劳务,即人员属附属公司,但工作在别的部门。这给管理考核造成了困难。后经慢慢转化,工资、福利、待遇等都划转所在部门,但所属关系还是这里,这对工人来说地位是不平衡的,很容易受到歧视。
方向性建议:
Ø 在观念上,对“执行力”要做全面理解。在很多情况下,执行力不足不是由于当事人的主观努力不够,而是相关配套工作的协助推动不力所致。
Ø 要找到对“前台执行力”起着多种制约作用的“后台影响系统”。只有战略、细节、过程都对了,结果便自然也就对了。
Ø 有必要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反馈流程,由人力资源部的专人负责收集各类问题、建议,并提交有关领导研究批示,转交相关部门、人员,限期解决。
Ø 与员工定期沟通。对员工言必信、行必果。尊重、沟通、诚信是树立领导威望的三大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