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三终于跨过了。
足足有两个月,市场各方都在围绕“千山”辩驳不休,但看似热闹,其实有见地的观点却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不过是和尚念经而已。更有甚者,碰到1313.13,都要“要散”、“要升”地无聊一番,仿佛大盘指数的谐音里也藏着什么玄机,倒不如某教授的“股改开启便崩盘”或者“三年免谈大牛市”来得痛快。至少,不管是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其实都不可能,因为这市场认的主要是“钱先生”),人家也算是一家之言。
笔者以为,“股评”文章需要真知灼见,因为这个市场时刻在变,洞悉其中“变机”才是评论家、股评师们的要务,而和尚念经式的作为,则最好留给我们的证券监管层。这才是中国股市的希望所在。
事实上,和尚念经是当今股评界的常态,有些经简直念得有些令人生厌。譬如,“千三折返”时有人在大谈“旋转门”,刚过1300,便有人在高论“目标1340”……如此等等,让人听了如同嗅屁,读过宛若嚼醋,真不知作者到底想说些什么。而问题在于,这种亦步亦趋甚至有些类似于“庄股同谋”似的的评述,除了可能让投资者变得短视之外,到底对他们有何帮助?
我想,真正需要投资者“拎清”的是,千三过去了,股改过半了,中国股市转折了,崩盘风险消除了,牛市开始酝酿了,大量个股具备了可介入操作了,投资者可以放心“选美”,放胆“炒股”了。除此之外,我们需要关注的,便是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的问题。
当然,上述和尚念经的现象是常态,却不是“毒草”。如今的股评“毒草”有两类:
一类是不分时地地一味唱空中国股市,今天唱错了,明天接着唱,去年没唱垮,今天接着来,有的甚至干脆用“千里眼”穿越时空,透视到2008、2010年,说那时候中国股市要崩盘等等。而滑稽的是,这类人可以预言数年大势,却从没看对过市场的走势。就仿佛一个街边算卦的,说不出人的命运曲线,却从来敢肯定“你将来有灾”一样。此其一。
第二类“毒草”是大约是最新动态,即有人在利用“股市散文”,以“张三说,李四透露”的口吻在散布些不负责任的流言。在媒体上出现这类文章,我想责任或许还不在于作者,财经新闻的严肃性在一些都市媒体或者娱乐媒体中被“嬉皮化”了,那些非专业的编辑们也根本看不懂“专业”作者文章内容的真假,以及这“好玩”的真真假假背后的意图……而这种“股市散文”因为“文采飞扬”,却往往能被网络相中,其影响力也便成倍地放大了。
总之,不论是和尚念经还是“庄股同谋”似的股评,抑或是真的股评毒草,都是投资者需要摒弃和警惕的东西。而在研读证券类文章时,投资者也应该有所选择,真正去跟踪那些被市场证明有见地的评论家、股评家的分析。
毕竟,股市火了,媒体的报道便将更多;网络大了,其内容便难免泥沙俱下。
相比之下,我以为股改后的证券监管倒应该逐步走出“同谋者”的“传统形象”,逐步向“和尚念经”式的监管过渡。君不见,和尚念经虽然貌似枯燥,但其冷面性和规律性却是最强的。如此,“和尚们”不仅能心如止水,照章办事,而且其行为的可预测性便大了。换在证券监管中,这便意味着监管操作的透明性和股市政策的连贯性。
证监会、交易所不是“请客吃饭拉关系”的地方,更不应该是“圈钱者”趋之若鹜的“印钞准许”批发所。像美国证监会一样,把工作逐步变得像和尚念经,才是证券监管机构努力的方向。若果如此,则上市公司便可以专心于公司治理,市场人士也便用不着天天猜测什么新老化断、新股IPO的时间表了。
和尚念经好不好?看来除了念什么经之外,还要看这“和尚”是谁!
国际金融报4月4日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