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不必过度追捧北大清华》谈起
2006年4月7日《人民日报》第十一版的《言论》栏刊登了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的题为《不必过度追捧北大清华》的短文,全文如下:
【据我所知,为保证北大清华两校获得优秀生源,在北大清华投放计划较多的某省,凡是高考前200名的学生可以填两份志愿表,一份是专门填北大清华,另一份填报其他学校。如果北大清华没有录取,再拿出另外一份志愿表来投档。其他重点高校,即使一流的专业,录取到的也可能是排在百名后的学生。
北大清华并不是所有专业都一流。北大的优势学科是文科和理科,在工科方面可能不如哈工大和北航;清华的优势学科是工科,而理学院无法与中科大相比,法学院还不能与中国人民大学抗衡。每年能进入两校读最好专业的只是部分学生。如果所有优秀生都抱着“非北大清华不读”的信念,甚至不惜复读几年去读这两所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是极大浪费。】
朱校长提出的意见,可谓有的放矢、一针见血。但是,考生们不问专业,慕北大清华之名而盲目追逐的现象之所以产生,也与相关方面盲目吹捧、缺乏引导有关,从而也不能辞其咎。其一是,各种媒体像追捧影视明星一般,在高校领域事无巨细,无不吹捧北清;其二是,对于其他高校的强项、长处,各种媒体不去了解,相关高校本身也宣传得不够。所以,考生盲目追逐北清,完全不应当由他们自己来负责。
二、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强势地位:超过北大、清华
多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的广义经济学专业(含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在全国高校的排名中,一直名列榜首,成为全国最具强势的专业。这一名次确实是符合实际的,历史和现实都可证明这一点。
人大的历史是从1937年在延安成立陕北公学算起的,那时,她虽然算得上是根据地的最高学府,但是当时搞经济学是基本谈不上的,顶多是某些调查、研究涉及经济问题。后来演化为北方大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情况也基本如从,只不过是逐步增添了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的正式“挂牌”,是在1950年10月3日。此前,1949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决定》说:“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设立中国人民大学接受苏联先进经验,并聘请苏联教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正由于是“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要培养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从而,经济学便成为人大学科中的重中之重,从政治经济学到各种部门经济学乃至统计学、会计学等等经济学各个门类的学科,应有尽有,配套成龙;不仅广聘苏联专家,而且从其他院校调配了相当多的财经专业的教授等教学人员。正是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基础,使得人大的广义经济学的根底雄厚。改革开放以来,人大通过派出去、请进来,长培训、短调研,开讲座、进图书等等形式,强化同海外经济学术界的联系,从而能够紧跟时代步伐。
简言之,雄厚的根底,加上与时俱进的步伐,使得人大的广义经济学专业牢牢地居于全国高等院校的最前列,成为“冠军专业“。这是舆论对于人大人艰苦奋斗几十年而取得的过得硬的本领的充分肯定!
此外,人大还有法学、新闻学、社会性等专业,也与经济学并驾齐驱,位居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之首——成为“冠军专业”。
三、人大的强校之路———扬长
通常认为,任何一个人、一个单位,要想自强,无非是“扬长、补短、创新”。人大虽然也应当“补短”“创新”(如建立理学院、国学院等等),但“扬长”更为重要,即应当充分发挥在高校专业排名榜中的“冠军专业”的作用。主要是充分发扬广义经济学这一—“冠军专业”之长,兼及于法学、新闻学等。
不难想象,如果人大人充分“扬长”,对于“冠军专业”在师资、图书、设备、科研、招生等方面都进一步大力扶持,使之更上重楼,则其带动全校进入全国能够与北大清华并列的一流大学的行列,何难之有?
不过,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目前人大要想在全国与老牌一流大学并驾齐驱,最重要环节在于广泛吸引全国有志于“冠军专业”的相关“尖子学生”以人大为第一志愿;形成“学经济,上人大”以及“学法律,上人大”.......的定式和潮流。以这些尖子考生充实人大的“冠军专业”,则师生相得益彰之势必将进一步产生滚动效应。
简言之,现在人大需要切实大抓的,除了继续强化以广义经济学为代表的“冠军专业”之外,便是在招生中千方百计吸引“尖子学生”了!换言之,除了“大师、大气、大楼”之外,人大还需要“大弟子”——“尖子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