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 环境问题浅析


 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 环境问题浅析

第一节 当前环境问题的现状 §1.1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首先表现在空气污染严重。在90年代全世界的工厂核电厂每年向大气排放的CO2就达50多亿吨,大气中CO2的含量由原来的0.027%增加到0.032,到21世纪初可能达到0.04%。剧毒气体CO、SO2、CH4、Cl2、氮氧化合物含量也在增加。这除了直接危害人类和生物界的健康和生命之外,某些气体还将通过在大气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形成酸雨、酸雾。目前酸雨已使北欧、北美上千个湖泊变成死湖。由于大气污染,我国的沈阳在卫星上都看不到,只是雾蒙蒙的一片。 水污染也是很严重的。全世界每年有上千吨石油、几百万吨垃圾、几万吨有毒金属倾倒入大海,使海洋受到污染、海洋生物直接受到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天有25000人因饮水污染而致病或死亡,80%的疾病与水有关系,因水污染而患病的人占世界医院病床的一半。 土壤污染直接危害人类的生存。没有经过处理的工业垃圾经过雨水冲刷,把大量的重金属、化工制品渗透到土壤中。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杀虫剂和除草剂严重的污染了环境,化学肥料则破坏了土壤的平衡。相当多的居民食用有毒的粮食、蔬菜、水果,极易引起社会的恐慌。 §1.2 不可再生资源短缺 能源短缺早已经是大问题了。70年代的石油危机是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原因之一。石油、煤、天然气的开采量在本世纪最后的25年将是1876—1975年这100年的1.5—2倍。对能源的需求量在19世纪约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时30年增加一倍。20世纪末已是15年增加一倍。现在全球矿物开采平均每人每年27吨。罗马俱乐部估算:各种金属的已知储量,最多的可开采100多年,最少的仅够开采10年左右。金属制品可以说是这个世界的骨架,一旦没有金属可用,整个社会大厦将倒塌。如果没有找到替代材料,这将无法收拾。 §1.3 可再生资源危机 首先是淡水危机。大约10亿人居住在缺水地区,占陆地面积的60%;世界上有40多国家水源严重匮乏。据报道:今年以来,广东省平均蓄水和江河水位比常年少了4成,个别河流甚至断流。由于江河水少,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海水倒灌,形成咸潮,影响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淡水资源相当丰富的地区,竟然也出现缺水现象,应该让我们警醒。 森林毁坏。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也是保持物种多样性的基地。但是现在热带森林以每年约610万公顷的速度被滥伐。森林的破坏是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土地沙漠化、物种退化的主要原因。 世界性的物种持续减少。到21世纪初,世界范围内的野生生物将减少15—30%。在那些已经灭绝的物种中,有一些是因被猎杀而绝种的,但绝大部分却是由于环境遭到破坏而绝种的,如污染、杀虫剂,或者动物的食物源被毁。 耕地面积减少。人均耕地面积由1975年的0.32公顷减少到21世纪初的0.15公顷。 联合国在1984年发表的一项估计中认为,地球上养育着超过10亿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的无冻地都有着转变成沙漠的趋势。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由来 §2.1 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人与环境是一个整体,人类向环境索取得多,环境就入不敷出了。 恩格斯说:“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界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首先是生存压力,使得人类从大自然中去索取。索取的增长是与技术的先进程度同步前进的。技术按指数规律进步,索取也以指数规律增加。在生存的基础上,出现了对利益的追求。环境问题出现于对短期利益目标的追求。只顾今天的利益就会损害明天的利益,只顾今年的利益就会损害明年的利益。只顾十年内的利益就会损害第十一年的利益。到底人类的行为需考虑多远呢?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另外,自然界是平衡的,要破坏某种平衡,除非已经想到了恢复平衡或达到另外一种平衡的方法和准备,否则不要动手。 人类在繁荣时期很少想到危机。但正如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繁荣中蕴藏着衰败的因素。谭其骧在发表于1962年的《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深刻的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环境破坏的关系。“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2.2 环境问题难以解决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恩格斯举过一个例子:在欧洲传播马铃薯时把瘰疠病也传进来了,这是一场灾难。但当爱尔兰马铃薯歉收时,100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流亡海外。社会问题引起的劳动人民的贫困状况比瘰疠病更可怕。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也是如此。环境问题本不是不可解决的,只是发展中国家太穷,无钱解决。 其次是生活方式的问题。《青年参考》做过一次计算,发现北京的酒店里一年浪费的事物相当于95亿公斤的粮食。如果分到贫困的山区,扶贫工作一次性的就完成了。那么在山区推行退耕还林,在湖区退耕还湖,都不成问题了。 还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如果基因技术、低温技术能够早一点问世,那么会有许多物种能得以保存。对矿物能源的需求如果能用太阳能、地热能代替,那么大量的CO2将不会排到空气中。 §2.3 科学技术在环境问题中起的负面作用 在这里要将科学和技术分开来看待。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成果,本身就是一个目的。技术是工具化的科学,她只是人类的工具,是达成目的的手段。对于科学技术在环境问题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我认为主要是由于滥用技术造成的。 技术首先改变了产业结构。蒸汽机的发明将人类推入工业社会,由此开始了污染的不归之路。农业社会是没有什么污染的。现在西方人还感叹与中国古人的智慧:池塘边种桑树,桑叶养蚕,蚕的粪便倒入池塘养鱼,鱼的粪便就肥了塘泥,塘泥又可以挖出来养桑树。这是天衣无缝的循环,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化是当前的发展趋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的负面效应。社会化的精髓在于用规模来降低成本,而在强行扩大规模的过程中肯定要破坏原先的结构。自然经济的精髓是保持结构稳定,如果结构是合理的话,那么自然的过程是最好的过程。 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是造成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汽车、火车、飞机、轮船都是技术的产物,而且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生活之中。离开了使用能源的交通工具,人们便举步维艰。空调技术使得人们不关心户外的环境,同时它也破坏了臭氧层,提高了温度。许多时候使用技术是个悲剧。比如空调,如果没有它同时房子又有良好的通风,周围的树木保存较好,那么室内温度只会比使用空调高一点点。人们就为了这么一点点舒适而破坏了整个地球大气的平衡。同时洗涤剂也是这样。用普通的餐布和肥皂就可以实现吃饭时的卫生,而用一次性的塑料餐布和洗涤剂的效果也只会好一点点。又是为了这么一点点,人们破坏了洁净的水。现在我们回头看看历史,或向四周看看自己的环境,有多少东西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呢?我们为了这些完全没有必要的东西付出了多大的代价?真正是到了要改变生活方式的时候了。第三节 用科技解决环境问题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会发现:环境问题、科学技术、人类社会这三者之间有着互相依赖的关系。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带来环境问题。人们从科学技术中去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良方,最后发现大部分的症结却是在社会。从科技角度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解决具体环境问题,二是改变这个社会的习惯。这里着重讨论第二个方面。 §3.1 调整产业结构 信息技术(IT)产业的兴起将改变大工业时代的大规模污染模式。计算机仿真可以模拟各种生产过程,减少原材料的浪费。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简化工业的机械部分,减少磨损,节约能源。如柔性制造系统,一台机床可以实现多台机床的功能,节约了材料。经过信息技术改造的工农业将大大提高效率,减少就业人口,把劳动力集中到服务业。服务业对环境的压力比工农业要小得多。 材料技术的进步将使人们逐渐摆脱金属材料的束缚。如纳米材料,由于强度极高,用很少的材料就可以实现各种功能,将大大减少物资消耗。 太阳能技术的推广将改变人们的能源结构,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像意大利大力发展太阳能分解海水制氢的技术,大量节省了石油。 §3.2 提升管理模式 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不断变革管理模式。科学本身是一种革命的力量,因为它总是发现与现在不同的东西,要求冲破当前的模式。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兴起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把人的地位提高,摆正人与环境的关系,由此带来管理上的突破。 系统论的观点要求我们从全局着手,注重总体效能,注意长远利益。这些观点都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如上文提到的桑、塘、蚕的农业生产模式,就是系统论观点的极好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改变了大工程的盲目管理状态,取得了很好的环境效应。这是因为从最优化入手,极大的减低了成本,减少了浪费;强调全寿命管理,注意与环境协调,降低使用成本。 信息论的观点要求我们把信息提高到物质、能量一样的地位,强调信息的流动、共享。由于信息不对等性大大降低,原有的关、卡、压的管理模式再也行不通了。这就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减少了冲突,促进社会的有序化,进而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们更加注意从环境传来的消息,使得许多问题能在萌芽阶段得到解决。 控制论的观点要求我们将原因、过程、结果紧密的联系起来,认真研究因果关系。当今环境问题大多源于不知自己的行为将造成何种后果,所以盲目行动。如果仔细研究雨水和植被的关系,清楚树木在保持水土上的作用,那么植被会得到更好的保护,河水中的泥沙、沙漠化的面积将会大大减少。控制论也要求我们注意自然界的反馈信息,注意通过改变输入和运行过程来实现生态平衡。 §3.3 改变生活方式 上文中提到人们被悲剧性的生活方式所诱惑,由此带来巨大的环境问题。人们期待科学技术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人类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远了,只注意用科学技术来改变生活,却忘记了必须从好的方面来改变,变成了是为改变而改变。生活必须回到它本身的意义上来,不要让外物来异化自己。 信息技术有助于回到健康的生活方式。网络,它使得信息的交流摆脱物质和能量,能够单独进行。这样原来用在信息交流上的物质和能量就节约下来了。举几个小例子。以前过年都发贺卡,这当然比一个个去拜访要节约得多了。但是4000张贺卡就要用掉一棵树,全中国每一个人发一张贺卡就要用掉35万棵树。如果有条件的都用电子邮件发贺卡,那么就能省下一大部分。以前国外许多职工都是做“钟摆式”运动,早上从郊外赶往市区上班,下午又赶回来。其中用掉了多少汽油!又给环境造成了多少损害!现在利用网络,许多职工在家办公,大大节省了汽油消耗。比较一下自然经济时代的“老死不相往来”,可以知道现在减少交往的生活方式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 工业化时代造成了人们审美观念上的偏差,人们追求统一、宏大、标准化、模式化。这种审美观不能容忍自然界的多样性、个性化。现在由于科学技术大大超前于生产,科技水平的层次变得越来越多,有人掌握着最先进的技术,有人还处于刀耕火种时代。巨大的差异性导致了审美观的回归。整个社会个性化色彩越来越浓。于是人们开始追求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这对环境保护来说是个福音。第四节 科技后面的社会力量 认为单纯依靠科技进步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环境问题的观点再也行不通了。如果不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不等科技发展到可以解决环境问题的时候,人类早已灭绝了。科学技术作为一柄双刃剑,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柄剑只有掌握在思维健全、具有环保意识的人手上,才能给人类带来美好的明天。本节将从社会与科技相结合的角度,讨论社会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 §4.1 科普宣传的威力 1962年,美国“环保运动之母”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给全人类带来强烈震撼。这本书源于卡逊看到剧毒农药DDT给野鸟带来的危害。在写作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停止使用危害人类及其他生物的农药和除草剂,不但春天会是寂静的,连地球也会变成一片死寂。由于卡逊的宣传,美国于1963年成立了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最终促使政府停止使用DDT及其他剧毒农药。 1972年,由美国学者D·米利都等人提交的《增长的极限》一书,把卡逊开创的环保传统从关注污染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该书提出的问题包括五个方面:世界人口问题,粮食供应问题,工业增长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消耗问题。这又是一本惊世骇俗的书。 1982年到德国读生物学博士的李皓,归国后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毅然改行担任起科普重任。她把卡逊和米利都提出的问题引到每个人的身边,提出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希冀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切实改变周围的环境,或者说恢复周围的环境。 以上举的三个例子,都是科普方面的经典。经过众多的有识之士大力宣传呼吁,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引进有很大加强。1970年丹麦公众发起限制汽车运动,使得在哥本哈根修建一系列高速公路的计划被取消。在上海,有人动议将现在的上海植物园搬出现址,以便充分利用这片较高级差效益的土地效益,结果也因立即招致公众的反对而使之搁浅。 但是科普宣传也有很多局限。首先是力度不够,比如在我国的许多大学,应该是环境意识较好的地方,但是却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饭盒;只喜欢使用大片修建整齐的草坪,不喜欢有更大环境效益的树木。其次是缺乏强制性,一个充分听取民意的政府或许会认真履行环保职责,但是官僚制度严密的国家却只会压制环保呼声,使得公众的环保意愿不能实现。这就需要有志之士一面加强环保宣传,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政治制度改革。 §4.2 政府的科研投入 环保是要消耗一些国民生产总值(GDP),因此日本已经准备引入负收入的概念,把环境破坏带来的成本和治理费用计算在内。一个不负责任的政府可以将这些事推到后面的政府去做,由此获取虚假的政绩(GDP的快速增长)。但是历史终会将这样的政府钉在耻辱柱上。 负责的政府应该大力加强环保的科学研究,以求得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目前,中国环保产业有九千多家企业,从业人员一百七十多万人,年经营总额达五百二十亿元人民币左右,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零点七,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环保产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是小型、分散;二是产业发展的领域不平衡;三是环保产品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环保产业的发展问题,目前已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把环保产业 列入了今后重点投资领域之一,“九五”期间计划投资四千五百亿元人民币用于污染治理;中国产业部门也把环保产业作为一个颇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给予高度重视。这是一个很好的势头。此外,我国在环保立法方面也迈出了很大的步子,10年内预计投入450万美元用于环保立法。政府拥有强制性,应该在环保方面有更大的作为。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加强民主、倾听公众对环保的意见,由此增加政府的管理成本,也是政府的贡献,可以作为加大投入的另一种方式。 §4.3 面向未来,加强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一国的污染会蔓延到其他国家。如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和科威特的油井大火,就使得全球气候反常。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大部分是由于发达国家前几百年来的掠夺性发展而导致的。不加强合作,环境问题无从解决。 首先发达国家必须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环保研究。发达国家的富裕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贫困基础上的,所以他们必须担负起大部分的责任。发展中国家忙于提高社会生产力、加速民主进程,势必无力大量投资于环保研究。 其次发达国家应该无偿转让先进的环保技术。如果发展中国家保持现在这种污染势头,发达国家一样没有好日子可过。 再次,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避免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牺牲一点速度,换取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非常值得的。 现在国际上基本上在环境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发达国家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了,才获得了这些成果。在以后的日子里,发展中国家更应该步调一致,尽快求得社会的全面发展。 环境问题关系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在这个问题上的共识是人类走向大同的第一步。因为生存问题上有一致看法后,发展问题上达成一致看法也要提上议事日程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问题的出现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67441.html

更多阅读

英国留学前必须要知道的十大金融问题 英国留学金融管理专业

英国留学前必须要知道的十大金融问题——简介  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英国留学的行列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留学费用的减少。所以,在打算去英国留学开始,就要有理财的意识,做好理财规划。索学网整理出十件出国前最应该知道的金融问

转帖心声社区 华为,你被谁抛弃? 华为心声社区官网

看到一篇挺不错的帖子,转帖一下。【心声社区】华为,你被谁抛弃?——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五斗米 最近和很多中基层优秀人才交流,面对复杂低效的现状,普遍有种无力感。本人从以前意气风发也逐步冷却和平静下来,希望能通过发发牢骚,浇下心中

BME专业浅析 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

生物医学工程,乍听起来,似乎是属于生物类专业的又一分支,但事实上,BME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生物类学科,想要申请吗?那你必须了解国内以及美国院校对它的专业定位。现在,生物医学工程(BME)已经成为了一个生物类申请的一个热门,国内开设BME专业

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 浅析室内空气污染防治十大误区

  近年来,关于室(车)内装修污染的报道屡见报端,政府高度重视,但是人们对环境污染防治认识上存在较多误区,大致如下:   误区一:新房装修后,吹一段时间就可以入住  正常风速四倍以下无法消除游离态有毒有害气体,附着态和结合

声明:《华为十大内耗问题浅析 环境问题浅析》为网友原味猛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