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7年之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风险投资之父”成思危仍然不改其初衷,一再为中小板大声疾呼。2006年4月8日,他和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先后在深圳“第八届风险投资论坛”上表示,要尽快恢复中小板的融资功能,再次启动其新股的发行,早日进行创业板的试点。
1999年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公司法》修正案之际,成思危明确提出可在主板设立一个科技板块;2001年秋天,他首倡二板市场的“三步走”战略,建议不要匆忙推出创业板,不能把风险投资者应该承担的风险转嫁给股市投资者,并披露了国务院对创业板的意见分歧,中央政府没有推出深圳创业板的确切时间表。这瓢泼向那些急于圈钱的企业家、券商和风险投资商的冷水至今仍然令人记忆犹新。
深圳中小企业板早已经全面完成股改。成思危呼吁,中小板现在不能停滞,要稳步往前推进。如果实施IPO扩容的话,就应该从深圳的中小板开始,这样既不影响整个股市,还能够支持创新型高科技企业的创新。徐冠华则建议中小板可率先进行新老划断,探索全流通条件下的新股发行机制。
重新启动新股发行一直是证券市场人士关注的焦点。时至今日,主板市场的股改已经过半,甚至个别已经进入收官阶段,证监会不能无限期停止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而中小板既然是内地资本市场制度性改良的“试验田”,就应该最先重启IPO。如果中小板能够平稳地完成新老划断,新股发行不一定就会引发二级市场的过度消极反应,主板市场直接融资的闸门重新开启也水到渠成。
然而,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存在的制度性缺陷与积弊已经延续了十来年,既挫伤了主板市场的融资功能,也遏制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成了内地高科技企业和社会资本结合的最大瓶颈。高科技企业固然有其自身的融资特性,但美国纳斯达克却已经为之擎立了样板。不过,近在咫尺的香港创业板的运作却每况愈下。深交所曾经声称要向谋划已久的中国纳斯达克迈进,但在遭遇了三番五次的“戏剧性”进退之后已经拒绝应对外界的质询,令人狐疑的是,深圳究竟能否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刊发于资本市场杂志2006年5期,转载务请注明出处,以免法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