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科技园区是民营科技企业的聚集地,是培育与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苗圃和基地。从1992年我国诞生的第一个民营科技园———云南民办科技园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到60多个,其中经科技部批准的作为重点联系的民营科技园区就有15个。其中南京民营科技园、上海嘉定民营科技密集区、广州民营科技园、云南民办科技园、只楚民营科技园等已经作为当地高新区的一部分(一区多园中的一园),徐州民营科技园、日照民营科技园则成为当地技术经济开发区的一部分。从产业构成来看,既有工业园区,也有农业园区。如石家庄高邑特色农业民营科技园,规划面积20万平方公里,包括蔬菜示范园、花卉示范园和梨枣示范园。大多数是综合性科技园,也有专业性科技园,如福建省德化民营科技陶瓷园、石家庄钙镁民营科技园等。根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现将部分民营科技园区简要介绍如下:
1.莱州民营科技密集区
莱州民营科技密集区于1994年9月5日经国家科委批准建立,并成为其重点联系的园区,位于山东省莱州市。该市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地处渤海“金项链”的莱州湾畔,总面积1816平方公里,全市现辖30个镇(区),1018个行政村,总人口89万,1994年底被国家科委命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民营科技密集区,1996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在民营科技密集区的基础上,建有以莱州农科院为中心的莱州市民营农业科技园、以中国宏祥集团为中心的莱州市民营工业科技园、以莱州市外向型工业加工区为中心的莱州市综合民营科技园。到1998年底,密集区已有民营科技企业230家,从业人员近2.8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约6300余人,拥有固定资产23.2亿元。密集区初步形成以登海种业、珍珠兔业、大华水产等大型集团化民营科技企业为龙头的产业新格局。到目前为止,民营科技密集区累计承担各级科技计划390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267项,年创效益1000多亿元。
近年来,莱州市发挥政府职能,营造了民营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目前该市已形成了以登海种业为核心,以良种研发、转基因研究、农产品深加工为群体的民营农业科技产业带;以日江、宏泰、金地等民营企业为主体,主要生产空调、冰柜、电子模具的民营工业科技产业带;以天承金业、绿色环保公司为核心的民营高新技术产业带;以名贵鱼类繁育、养殖闻名的环莱州湾民营水产产业带。在这些民营科技密集区内,已有民营科技企业248家,固定资产达26亿元
2.安庆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
安庆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于1996年开始筹建,1998年3月9日经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重点联系园区(原名为“大别山民营科技园”,1997年更名为“安庆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示范区以安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范围包含整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12.4平方公里。示范区布局坚持“一次规划、分布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以湖心北路为主轴,分东西两片:西片为民营科技研究开发中心,东片为民营科技产业区,湖心北路两侧集中建设金融、商业等服务性项目。截止1998年底,示范区已完成开发面积3.5平方公里,建设经费投入额达7亿元,进区民营科技企业22家,职工2000余人,大专以上学历200余人。到1999年3月底,进区项目已有209个,总投资54亿元。至2003年底,进入示范区的民营企业112家,全年实现技工贸收入80亿元。安庆国家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内已初步形成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汽车零配件、生化制药、新材料等各类新兴产业。据统计,安庆国家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民营科技人员数量达到企业员工总数的25%,示范区民营科技企业目前累计转化科技成果和开发新产品210项,申报和完成国家、省级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高科技项目36项,申请和实施专利技术50余项,其中部分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示范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于2000年4月正式揭牌并投入使用,孵化面积6500平方米。几年来,累计滚动进驻孵化中小企业共34家,注册资本4100万元,累计实现技工贸收入1.32亿元,创汇380万美元。同发设备、和兴化工等多家企业从中心顺利毕业,成为安庆开发区内骨干企业。2002年,安庆示范区被科技部评为“全国十佳民营科技园区”。
安庆示范区始终围绕服务示范区民营科技企业的工作主线,坚持开拓进取,坚持服务为本,为民营科技企业创造良好经营发展环境。安庆市政府于1998年、1999年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安庆国家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关于保护民营科技企业合法权益的决定》等安徽省第一批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涉及财政、土地、人才、权益保护等多项内容。安庆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创业服务中心、网上技术市场、专利服务、科技培训等部门先后在示范区内设立,为科技创业者和民营企业提供多层次的服务。
安庆示范区着力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坚持走科技兴园之路,把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重点。安庆示范区积极组织企业申报有关科技项目,示范区企业每年有一批技术项目列入国家或安徽省新产品试制计划、攻关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等。其中园区内同发公司、恒特公司等企业的6个科技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仅2003年示范区就有5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三项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
3.合肥民营科技园
合肥民营科技园于1999年8月6日经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为重点联系园区,由合肥市人民政府策划创办的国家级民营科技产业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该园旨在由政府主导创造一个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优良环境,以吸引民营科技企业和人才前来创业。
合肥民营科技园位于风景秀丽的蜀山脚下,地处城区西部的黄山路与科学大道交汇处,是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合肥知识经济产业带重要组成部分。园区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规划合理,设施完善,政策优惠,功能配套。以创建一流科技园区为目标,以“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项目推进、滚动发展”为原则,抢抓机遇,开放开发。园区规划用地2平方公里,建设初期计划投资1亿元,市财政拨款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民营科技企业自筹5000万元,其余部分融资解决;市政府土地划拨给予优惠。园区具备“七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有生产科研综合大楼和部分标准厂房,主要以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医药、种子、饲料加工等技术为重点发展领域。规划建设分两期进行:一期开发期为2000-2004年,面积为0.8平方公里;二期开发期为2005-2010年,面积为2平方公里。十年内拥有50家较大规模的民营科技企业,200家中等规模企业,实施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科技开发50项、新技术产品100个,固定投资10亿元以上,年技工贸收入50亿元,利税5亿元。园区将建成以民营为特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制药、机电一体化为主导的技术密集型现代科技园。
合肥市人民政府成立合肥民营科技园领导小组,在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设办公室,依托高开区现有的服务机构,对入园企业提供全程的“一站式"服务。园区实行"一区多园、统一规划、统一服务、政策共享”的体制,入园企业即可享受国家、省、市对高新技术产业园的优惠政策,同时享受市政府制定的加速民营科技园区建设的政策措施。
4.徐州民营科技园
徐州民营科技园于1995年9月1日经国家科委批准成立,并成为其重点联系的园区,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徐州民营科技园位于徐州经济开发区内,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一期开发面积1.08平方公里,预计开发周期5年。园区实行“一站式”、“一条龙”全程招商服务,投资者分别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与美国卡特比勒公司、洛克韦尔公司,德国利渤海尔公司、泰国正大集团等大型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的项目已在此落户。到1998年底,园区共投资5.3亿元,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8亿元,利税4000万元,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医疗、汽车、建材、食品加工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徐州民营科技园依托金山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实用技术产品,走科研、生产、科技信息交流、技术扩散流通四位一体的开发道路。坚持“高起点、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原則,以机械电子类为主导产业和主导科研领域,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机械工业,开发医疗电子和民用电子工业产品,加大计算机技术在机械、轻工、食品等传统工业中的应用比重,积极扶持和发展信息类、生化生物类、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进入园內的项目大部分技术含量高、规模大、产品市场竞争力强。徐州天地集团、韩世集团、金辰集团、万和热水器、拉母齐公司、添宝食品公司、三利铝业公司、法斯达医疗设备公司等45家企业被批准进入园区,职工1700人,大专以上学历480人。随着科技型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徐州民营科技园区己初具规模。在不远的将来,徐州民营科技园将成为徐州市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示范点、新的经济增长点。
5.德化民营科技陶瓷园区
德化民营科技陶瓷园区从1992年开始筹建,1997年6月报福建省泉州市政府批准为省级民营科技园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德化陶瓷的历史悠久,是“中国三大瓷都”之一。据资源调查测算,德化瓷土贮藏量在1亿吨以上。陶瓷作为德化的支柱产业,8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1996年陶瓷产值达到1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2%,陶瓷从业人员6万多人。德化县现有民营科研机构200多家,其中以陶瓷科研、开发为主攻方向的有190家。德化民营科技陶瓷园区规划面积1.13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170万平方米,由科技生产力促进中心、民营科技企业研发与生产基地、公共设施及其他附属工程设施等三部分组成建筑群体,整个工程总投资10.2亿元,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工程竣工时已有民营科技企业入园投产。目前正在实施第二期工程,已批准70家民营科技企业进入园区建设。德化民营科技陶瓷园聚集全县70%近1000家陶瓷生产企业,2004年的陶瓷生产总值达到38.5亿元,占全县陶瓷生产总值的65.6%,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出口基地和陶瓷经济发展的产业区,极大地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
德化民营科技陶瓷园区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形成规模。通过多年的改革,德化陶瓷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国有为基础、民营为主力、多种所有制一齐上的经济发展格局。在企业间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从私人公司到公众公司的转变,园区现有股份制陶瓷公司265家。企业的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多数企业采用了通行的质量控制标准,已经有13家企业获得了产品质量认证,知名品牌龙头企业的规模效益日益显现,规模以上陶瓷企业对全县经济的贡献率达到12.3%。
德化民营科技陶瓷园区市场开拓成效显著,营销网点遍布全球。德化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在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德化陶瓷节”的基础上组织了近千家企业在国内外大城市举办交易会、展销会,并在许多世界著名城市建立营销网点。目前有40多家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权,陶瓷产品远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园区陶瓷出口交货值达32亿元,国内陶瓷销售额达6.5亿元。德化民营科技陶瓷园区创新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后劲不断增强。园区内现有民营科研机构18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4家,市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1家。多年来,园区内企业分别与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清华大学、福州大学、厦门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每年投入的技术开发资金3000多万元,年开发新产品近两万件,累计拥有陶瓷专利产品1800多件,10项窑炉技术成果、料釉配方与制备技术40多项,新型陶瓷配方20多种。这些自主研发的创新科研成果,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强劲发展和参与世界竞争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6.南昌民营科技园
南昌民营科技园于1998年2月经江西省科委批准建立,由南昌市科委与南昌市郊区政府合办,归口江西省科委管理,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该园作为江西省第一个省级民营科技园,位于南昌市城郊结合部,紧邻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距市中心4公里,规划面积1.26平方公里。它总体上以中区(园区管理、服务、信息综合)为核心,形成南、北两个工业区相互呼应的三区布局;依托邻近的南昌大学、江西中医学院等十余所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实力与人才优势,建设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现代化民营科技园区。它采取“园中园”的方式,兴建食品园、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园等子园区,并以项目招商,实现智力、资金和灵活运行机制的结合。项目类型有食品、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贸易(技术咨询、服务、培训)、工业化生产等。
南昌民营科技园已形成了民营企业、服务制度和三资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进园企业已有106家,其中科技含量较高和获得专利技术的企业达52家。目前技工贸千万元的企业有18家,超亿元的企业有3家,分别是南昌统一企业有限公司、南昌银志服装城、南昌洛氏可信。全省自动化水平最高、外资比例最高的食品企业南昌统一、南昌娃哈哈都集中在南昌民营科技园。南昌民营科技园已初步形成了食品、微电子、机械针织、医药生产贸易等四大支柱产业。其中:食品工业占45%,微电子占15%,机械针织占15%,医药生产占20%,其它占5%,四大支柱产业占全园区工贸收入的95%。建园以来,园区吸引了包括美国、法国、新加坡、阿联酋、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项目13个,内资项目93个,全园引进外资8000万美元,引进内资25亿元。
近几年园区引进的超大型项目有总投资8个亿、占地1300亩的南昌银志服装和总投资5000万美元、占地300亩的南昌统一企业集团,仅银志服装城项目即可实现年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同时引进了江西科光、百胜门等一批具有强劲生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7. 武汉江北民营科技园
武汉江北民营科技园于1994年4月正式启动,位于武汉市江汉区,以1993年10月成立的江汉经济发展区为基地,辐射武汉江北地区。该园的区域控制性规划面积为1.56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为0.7平方公里。1999年4月,首期开发范围已实现“五通一平”,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0亿元,累计新进项目50个,民营科技企业10家。2001年2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民营科技园,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200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民营科技园区。园区基础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服务机构健全,已形成了较强的经济规模,聚集了一批知名企业和重点项目,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通讯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及环保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与汉派名优服饰业并存发展的产业特色。园区已引进企业169家,其中民营企业占85%,科技型企业占65%。2005年预计实现技工贸收入近30亿元,出口创汇1600万美元,实现税收1亿多元。园区内有市工业百强企业2家,年技工贸收入过千万元的企业有30多家,湖北省移动、湖北京山轻机、日本美能达、长江交通科技、武汉维豪以及太和、爱帝、中信等一批高、新、强的企业汇集园区。
汉口创业中心是园区的技术创新平台,是目前汉口地区规模最大、创业环境最优的科技企业孵化器,2004年底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创业中心。目前已有亨威科技、兰新网络等70余家企业入驻孵化,创业中心毕业的企业可直接进入园区,寻求更大的发展。园区十分重视服务体系建设,在确立企业优先、服务先行理念的同时,建立并完善了六大服务职能(政务服务、科技服务、投融资服务、网络服务、物业服务、专家咨询服务),入园企业办事可少出园区并享受较完备的服务。
园区积极实施“北进西联”拓展发展空间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北进”,与东西湖区合作,在东西湖高桥地区划地3000亩,建设江北民营科技园高桥工业园,该园距市中心20分钟车程,京珠高速、107国道贯穿该区域,交通十分畅达。该地区已纳入市政府总体规划,将成为汉口地区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基地。目前园区已按国际标准完成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展开,一大批项目纷纷前往洽谈。“西联”,与桥口区合作,拟在桥口区东部与江北民营科技园毗邻的长丰乡规划3000亩用地,两区合作开发共建汉正街都市工业新区江北工业园。
8.阳明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
阳明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于1994年11月18日经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政府批准辟建,1996年1月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示范区,1997年11月12日列为国家科委重点联系园区。示范区座落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阳明区,并以该行政区域为依托。阳明区的行政区划面积为17.28平方公里,现因市郊二镇四村划入阳明区,其行政区划面积扩大到360平方公里;该行政区拥有全市2/3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25个(占全市科研单位总数的74%),大中专院校11个(占全市院校总数的48%)。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力量,有力地促进了示范区的发展。示范区实行集中区和政策区相结合,因此它由相对集中的小区(园区规划面积3.8平方公里)和分布在阳明区行政区域内的民营科技企业组成。截止1999年5月,示范区科技企业总数已达270户,拥有职工5860余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1220余人),注册资金总额达2亿元,总资产达3.2亿元,形成年产值11亿元的生产能力。示范区主导产业包括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木材深加工、环保设备及产品等。从1998年开始,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连续4年将阳明民营科技示范区列为全省重点推进工作项目。示范区辟建10年来,累计发展民营企业400户,总资产达到8.5亿元,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5亿元,累计实现利税5亿元。发展和培育了丹峰集团、三新集团、友博药业等产值近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化工、机械加工、新型建材、生物制药、硬质材料、木材深加工等6大产业体系。
2004年示范区实现技工贸总产值16.9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利税1.85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上缴税金3200万元,同比增长23%。
9.南岗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
南岗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于1995年6月16日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由省、市、区共同创建,同年8月18日正式启动,1996年7月10日被国家科委批准为重点联系园区。示范区座落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并以该区的行政区域为依托。南岗区位于哈尔滨市中心城区,占地182平方公里(占整个市区面积的1/3),人口88万(占整个市区人口的1/4),科研院所57家,高等院校11所,科技人员11万(占全市科技人员总数的1/2)。示范区的创建使南岗区的区位优势和科技优势得以充分发挥。1998年底,示范区企业户数达到900家,职工1.6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5280余人。示范区的产业包括仪器仪表、机电一体化、制药、新型建材等10多种,大大优化了南岗区的企业结构。
2002年末,南岗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已辟建了哈尔滨焊接发展中心、金华创业中心、哈尔滨软件园、哈尔滨现代企业科技创业中心、哈工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哈尔滨黑大软件园、智力企业集团共7个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其中省级2个、市级1个、区级4个,共有孵化场面积84200平方米,入孵企业314户,孵化项目317项,2002年实现产值4.9亿元,利税75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