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是在接受北京电视台采访时提的一个问题。农业产品受自然气候的影响确实比较大,有些仍然摆脱不了看天吃饭的困境,但丰产不丰收的情况也很常见。特别是一些水果,因为大小年的影响,数量多了,质量差了,老百姓的收入总是随着自然节气起伏不定。
作为专业研究农业品牌营销,从品牌营销的角度给当地领导提两点建议:
一、发展特色产业,走特色品牌化路子
新郑的大枣、吐鲁番的葡萄、阿克苏的梨、平谷的大桃、莱芜的姜、金乡的蒜等这些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品牌,在大的经济形势不景气下,也会拔得头筹。相反的一些种植分散、没有特色优势的农业产品,就很难说了。
政府倡导特色农业、国家推广一村一品,更要注意的是,在大面积种植的基础上要树立品牌的独特性,中国地大物博,很多物种在不同的地域,由于气候、光照、土壤、水分等差别,种植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比如烟台的苹果含水分量大,陕西的苹果则含糖量多;河北的红枣个小量大,新疆的大枣则是个大肉后等。但普通的消费者对此并不太清楚,需要当地根据自己的特色建立独特的品牌个性,只有这样才会有忠实的消费者。
目前农产品的营销相对匮乏,标准往往是由简单产品基本属性来确定,当然市场表现就会有较大的差异。如前几年烟台苹果在全国大行其道,以红富士为主,此品种形状漂亮、颜色鲜嫩、含水量高、口感清脆等特点,因为品种优势,位列榜首。当时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等地的苹果品种则比较繁杂,有国光、青冠、红香蕉、黄香蕉等,在竞争的过程中,红富士占绝对优势。农民的经济规律很简单:什么好卖种什么。红富士品种开始广谱,特别是陕西的红富士在含糖量上超过了烟台苹果,很快在市场上立足,并逐渐发展壮大,夺走头把交椅。烟台苹果则逐渐淡漠,旗下栖霞、招远、蓬莱等都纷纷打出自己的旗号自保。
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同时又是简单的,从市场的角度看,主要是消费标准在起着主导作用。什么样的苹果是好苹果?大家的答案是有所不同的,有些爱吃甜、有些爱吃酸、有些喜个大、有些首选颜色漂亮的。但在市场上的标准是一样的,是一种声音引导的,不同地区的产品大多忽略了自己的核心优势,反而拿短板去迎敌,结果可想而知。
乌龟和兔子赛跑,这次兔子不睡觉,乌龟怎么能赢?答案很简单,在泥地里赛跑,兔子会输,在水里赛跑恐怕兔子连命都没了。这就是改变游戏规则。
特色品牌建设就是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建立新标准,自己来定游戏规则。
有了市场的不离不弃,有了自己的忠实消费者,会很大程度避免丰产不丰收。
二、完善产业链,做产品深加工
农产品的特性有个共同的缺陷,保质期短,需要在短时间内消化,这种压力可想而知。经常会出现一些地方去年菠萝腐烂了、今年桔子倒掉了等新闻,这种丰产不丰收的现象主要是产业链不够完善造成的。
作为原材料的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需要时效性很强,又缺乏话语权,比如桑椹果子的存放时间不能超过3天,所以要保存必须要在第一时间榨成果汁,这样才解决了保存的问题。
保证老百姓的丰产丰收的重要方法就是运用市场杠杆,有了消费者接受的价格,再由龙头企业给农民保守收购价,这样抗风险的能力会加大。如方圆机构的山东一客户,是中国大姜行业的龙头,其将大姜经过多道技术加工,做成了可以即食的方便小菜,结合养生文化,通过品牌运作,市场销路不错,产品的市场价格是普通大姜的10倍以上,保留了足够的利润空间。在当地,其一方面自建基地,另一方面高于市场价收购签约农户的大姜,正成为当地的支柱企业;农民也得到了实惠,丰产丰收;由于消费者认可产品价值,愿意掏更多的钱购买产品,一举多得。
完善产业链,是集中资源,是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有深加工产品,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地方农业,整合产业链,做好产业营销,抓住市场是上策。
李明利本人认为,农业产品的品牌营销手段还是相对粗放,更多的是靠长期积淀、口碑传播等,整体缺乏鲜明个性的品牌(包括地方品牌),但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则需要不同的企业来满足,只要能挖掘自己的特色,做好产业化,走好自己的路,找到消费者的需求,做好品牌建设,就一定能让老百姓告别丰产不丰收的自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