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西气东输”战略,积极利用天然气能源,电源建设充分考虑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特点,坚持总量控制、优化结构、协调发展。加快城市群能源结构调整步伐,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积极推广和使用优质、高效的洁净能源,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实现经济、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电力设施建设
1、电源规划
调整优化电源建设结构,继续开发水力资源,适时发展核电,重视有调峰能力电厂的建设,探索利用外围天然气发电的可行性。
开工建设国电铜陵电厂(4×60万KW+4×100万KW)等项目,铜陵电厂五期30万KW发电机组和将2×12.5万KW改造成2×60万KW、芜湖电厂的扩建、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马二厂二期和三期等开工准备工作,配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筹建马鞍山燃气调峰电站,繁昌蓄能水力电厂,繁昌核电站等。完成对单机容量5万KW及以下凝汽常规燃煤、燃油机组的关停工作。特别是要解决好电源薄弱地区的电力建设,缓解山区等地用电紧张状况。
2、电网规划
结合电源建设,同步发展电网,扩大电网覆盖面积,完善电网结构,并与电网长远规划相协调。根据省网的统一要求,适时发展高一级电压电网。马芜铜城市群基本形成500kV网架,进一步加强220kV主网架,注重抓好11OKV以下电网配套建设。规划新建芜湖方村500千伏变电站、马鞍山500千伏开关站(远期为变电站)。结合“皖电东送”工程的过江通道,在铜陵市境内建设500KV变电站。网架应适应水、火互补的各种运行方式需要,主网架要满足安全、可靠、经济性要求,调度灵活。增强农村电网的供电能力和可靠性,重视城市电网改造,逐步做到与用电负荷的增长相适应。基本完成城网、农网的建设与改造,主干电网得到明显加强,发输配比例趋于合理。
(二)天然气设施建设
1、门站
天然气来自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南京—马鞍山--芜湖支线。在马鞍山霍里镇东北面设分输站,在其下游设马鞍山天然气门站,芜湖规划在泰山路与205国道交叉口的东北角和弋江南路元亩塘边各建一天然气门站。在铜陵陶山村建设铜陵市天然气门站。
规划建设湾址、繁阳、南陵等二级门站。
2、管网
管网采用部分中压一级和部分中、低压两级系统。中压管网的压力级制采用中压A级,天然气管网起点压力为0.35Mpa,低压管网起步压力为3.0Kpa。
五、信息基础设施
加强光缆、数字微波、卫星通信长途干线网的建设,大力发展电话网、数字通讯网、移动通信网、智能网等的建设,加快实现通信的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和个人化进程,促进电信网向信息网过渡,使城市群基本做到具有现代化技术设备、多种通信方式、多功能、安全可靠的现代通信服务。基本形成对外连接国际互联网和中国公共信息网、对内连接各市县的宽带信息传输。各电信局所的设备容量占有率(实装率)2010年不小于80%,2020年达到85%以上。
(一)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城市群内所有移动通信线路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实现电信资源共享。采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加强、改造和完善固定网、移动网、公共信息网,建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运行可靠、服务优质的电信网络,建设智能化、综合化、个人化、移动化的综合业务数字网。
加强光缆线路建设及架空光缆入地埋设的改造,方便光缆用户接入。建成区用户达到光缆进小区,光缆进大楼。电信线路逐步实现管道化、光纤化,建立综合完善的环状电信电缆网络。
加强宽带数据网络建设,网络重心逐步向宽带过渡,最终过渡到统一的宽带平台。
各城市建设覆盖全区范围的宽带网络以及能提供各种业务的宽带网络平台,为全面提供10M/100/1000M的最终用户高速接入服务。开展光纤接入网服务,各城市原住宅小区75%、新建小区100%实现光纤接入;县城及乡镇逐步展开这方面建设。向用户提供各种宽带、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方式。
(二)促进信息港建设
马芜铜地区信息港建设应与数字城市建设相协调,重点建设三个中心城市信息港,发挥区域信息中心的辐射作用和服务作用,推进区域信息化。应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数据通信网、多媒体网络等,扩充数据量,促进信息和数据共享,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要求,增强信息服务能力。应与上海和南京等国际性信息港建设相协调,加大数据传输能力,完善区域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建成通向世界的高速信息通信网络,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六、防灾减灾设施
本区域防灾主要包括地震、地质灾害、防洪三部分。
(一)地震与地质灾害防治
1、地震
根据国家1993年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域地震烈度以6度为主。历史上,本区域基本未发生过较为严重的地震灾害。
(1)规划目标
在遭遇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6度以上地震袭击时,要害系统的重要建筑不致于破坏,生命线基本上不受影响,重点工厂企业不致严重破坏,使城市无较大的地震次生灾害威胁。
(2)新建工程抗震设防规划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按6度抗震设防,不符合抗震设防标准的工程不得进行建设。所有新建、改扩建工程,从场址选择、平面规划、工程设计、方案审查、规划发证、施工管理直至验收,都必须强化严格按标准进行抗震设防的要求,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抗震管理部门把好抗震设防关,新建工程要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市县城区人口,人口密度控制在500人/公顷以下,建筑密度控制在35%以下。
(3)抗震加固规划
抗震加固由建设单位向抗震管理部门提交委托书,严格按照抗震鉴定、加固设计、设计审查、加固施工、竣工验收的程序进行。已加固并经验收合格的工程,所有资料都要归抗震部门留存。抗震加固工程必须认真执行全国《抗震加固工程定额》及地方编制的相应定额。
(4)城市生命线系统及重要部门抗震防灾规划
供水系统、供邮电通讯系统、医疗卫生系统、消防系统、粮食系统、交通系统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及重要部门在遭遇7度地震时能正常运作。
(5)避震疏散规划
按照避震就近疏散的原则,必须在半小时内可到达的疏散场所,疏散通道畅通,主要疏散道路宽度须在15m以上。组织和领导避震疏散时,要有临时疏散、紧急疏散和震时疏散三种疏散方式的场地、策略和方法。
(6)减轻和防止次生灾害
对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单位(油库等)应外迁,对重要建筑物、工程、生产设施、危险品容器进行加固和合理处置。
2、地质灾害防治
马芜铜城市群地区存在山体滑坡、坍塌、土质液化、岩溶塌陷、采空塌陷、沿江崩岸、管涌等地质灾害。
(1)原则与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实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落实“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
近期目标:基本摸清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形成机理和发展趋势,建立防灾示范工程,对人为不利因素实施约束,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区)实施监控并进行初步治理,使主要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明显降低。远期目标:全面治理地质灾害隐患,通过生物工程等措施,逐步改善区域地质环境,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防治措施
马芜铜地区初步建立了以乡镇为基础,市、县区、乡镇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落实了防灾责任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开展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以上述工作为基础,需进一步做到:
1)对本区开展更为详尽的地质环境勘查研究工作,进一步明确地质灾害易发区、危险区范围,为各项工程建设提供更为准确的科学依据。
2)认真执行《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城镇建设规划和大中型工程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勘查评价,履行必要的行政审批手续。
3)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区分不同地段的经济社会情况,避让地质灾害严重地区的场地开发计划,限制易于诱发地质灾害地区的场地开发强度,合理利用无灾害隐患地区的土地资源。
4)调整严重危害城市建设场地安全的价值不大的矿产开采计划,制定防治地质灾害的具体措施,如:严禁矿产非法开采;限制开采危害城市建设场地安全的价值不大的矿产;矿产开采前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开采时要坚持“开采与治理”同步;对城市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包括矿山抽排地下水)进行统一管理,禁止开采沿长江路两侧的地下水,防止产生岩溶土洞塌陷。
5)对地质灾害治理除要求“谁诱发、谁治理”外,更应强调“谁治理、谁受益”,制定特殊的行政、经济政策,建立有利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环境恢复、土地覆垦的运行机制。
6)加强宣传教育与科学普及,让社会上下认识到地质灾害的严重性,提高全社会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法制意识。
(二)区域防洪排涝设施
防御洪涝灾害应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防灾减灾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及流域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各项措施相互配合,可提高防灾效益,并有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建议如下:
1、综合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布局。
2、构筑完善的城市群防洪体系。长江及青弋江堤防洪标准为100-200年一遇,长江干流能够全面防御1954年型洪水,重要节点岸线稳定,城区段通过增建自保工程达到相应城市防洪标准。加固、建设内河堤防及防洪控制工程,实施区域排涝和水资源、水环境工程,使得内河河堤防洪标准为内河20年一遇洪水碰相应的江水位。
3、山洪防洪标准为20--50年一遇。山洪防洪以蓄、撇为主,分区设防,最大程度地减轻城区排水压力。要尽量恢复保留山丘区河沟、水塘,修筑小型水库,加强山体植树绿化,防止水土流失,涵蓄降水,削减进入城区的洪峰流量;对不具备建库条件的地段,采取建设绕过城区的撇洪沟,或扩大下游排水沟渠断面等方式,避免对城区造成威胁。
4、实施圩区的分类管理
已达标的圩区,要重视水利设施的配套与维修,并根据流域统一防洪的原则,加强统一管理,做到分级治涝,分区预降,提高减灾工程的整体效益。
圩堤不达标或排涝能力严重不足的圩区,乡镇的工厂应集中建设工业小区,在小区建设高标准的防洪设施。
半高田一般应筑堤设防,若筑堤损失耕地过多而不设防,居民点要迁至洪水位以上的高地。
5、加强河道清淤工作
河道淤泥积存较厚,使水深与过水断面减小,河道蓄水、泄洪、排涝、防汛等功能减弱。因此,对河道应定期开展清淤工作。
6、建立城市防洪排涝体系
充分依托流域、区域治理工程,加强城市防洪排涝骨干工程建设,构筑以马芜铜三市为核心的城市防洪屏障和排涝体系。
7、制定防汛防旱区域合作计划,完善雨水管道、河流水系、防汛蓄洪等设施管理细则,成立专业队伍定期检查、维护防洪堤、防洪闸、排涝泵站、水情观测等各类防汛抗防旱设施,保证设施齐全完好、正常运行,洪水宣泄通畅,汛期安全。
第八章 旅游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1、政府主导战略
加快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按照旅游业自身特点,在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在依法治旅、旅游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规划编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旅游环境、政策导向和城市创优、旅游扶贫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2、突出名牌精品
适应现代旅游需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基础,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快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充实和优化,努力升级换代,开发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
3、加强区域内外的开发协作
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发,制订政策,放宽条件,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提高旅游产业的外向度。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旅游发展较快的地区的沟通,联手促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4、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环境和旅游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利用多种手段,在旅游相关人群中深入开展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发动社会力量,共同保护景区环境。
5、科教兴旅战略
充分发挥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的人才优势,组织科研人员做好旅游资源普查、旅游规划、市场调研等相关工作;办好学历和非学历旅游教育,培育优秀旅游人才。
二、旅游发展战略目标
表14 马芜铜城市群旅游业发展战略目标
注:2003-2010年,入境游客增长率为8%,旅游外汇增长率为15%;国内游客增长率为10%,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为15%;2011-2020年,入境游客增长率为7%,旅游外汇增长率为12%;国内游客增长率为9%,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为12%。
三、旅游业发展布局
发展重点:“一带三片九区”。
1、一带:以长江为轴,形成沿江旅游带。由南至北,沿江旅游带可分为各具特色的三段。铜陵段,以长江水景、江心洲风光和白暨豚自然保护区为特色;芜湖段,以滨江城市景观、现代建筑和文化旅游为特色;马鞍山段,以李白文化和钢铁文化为主的文化旅游为特色。
2、三片:即按照行政区划界限,划分铜陵、芜湖、马鞍山三个旅游片区。每个旅游片区又包含若干个旅游功能区。
3、九区:即八个旅游功能区。由南至北依次为:
(1)凤凰山风景区
安徽省省级风景区,位于铜陵市东,可分为七个景区(葛仙洞、临津驿、莲台山、凤凰山、叶山、狮子山、马仁山),其中以凤凰山景区为核心区,区内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是古铜都源远流长的铜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白浪湖风景区
铜陵市市级风景区,位于铜陵市南郊12公里处,向北沿长江岸线延伸36公里,总面积约156平方公里。景色秀美,历代名家多曾游历于此,探幽访胜或结庐治学,或炼丹修道、怡情养性,留下了许多人文景观。整个风景区可划分为4个部分:洲渚景区、鹊江景区、双龙洞景区和白浪湖景区。
(3)西山—马仁山风景区
位于芜湖市南陵县和繁昌县交界处,以西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和马仁山省级森林公园为主体,以山岳景观和生态旅游为特色。整个风景区可划分为2个部分:西山景区和马仁山景区。
(4)奎湖-陶辛风景区
位于南陵县北部和芜湖县西部,以奎湖水面和陶辛水韵为主体,以江南水乡景观、生态农业、休闲度假为特色。整个风景区可划分为2个部分:奎湖景区和陶辛景区。
(5)芜湖中心城区风景区
位于以镜湖为中心的芜湖市区, 以现代建筑景观、宗教文化、休闲、商务旅游为主要特色。本风景区有赭山公园、广济寺、鸠兹广场、中山路步行街、中江塔、芜湖古城等景点。
(6)青山太白文化风景区
位于马鞍山市当涂县城南边,以太白森林公园为核心,划分为6个景区。分别为龙山景区、太白镇景区、青山湖景区、太白森林公园、园艺旅游功能区、万佳山景区。
(7)马鞍山中心城区风景区
中心城区风景区是以主城区为依托,是马鞍山旅游发展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也是展示马鞍山“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东边丘陵西边江,半城湖光半城山”生态园林城市的重点地区。内部可划分为采石矶旅游区、雨山湖公园、城市中心区、朱然文化公园4个景区。
(8)濮塘风景区
位于马鞍山市区东边的濮塘镇,以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可划分为休闲农庄旅游区、万亩竹海旅游区、休闲运动中心3个景区。
(9)石臼湖风景区
位于马鞍山市东部边缘,主要包括石臼湖旅游区,由石臼湖水面和湖阳镇组成,开发以水上运动训练基地、休闲、美食为特色的运动休闲旅游。
四、旅游线路设计
1、国际线路
香港-黄山-太平湖-九华山-合肥
2、国内线路
昆明-重庆-三峡-武汉-九华山-黄山-芜湖-南京-上海中国精华游;
上海-芜湖-九华山;
合肥-巢湖-芜湖-宣城-杭州;
3、省内线路
合肥-铜陵-九华山-太平湖-黄山;
合肥-巢湖-芜湖-泾县-太平湖-黄山;
合肥-巢湖-含山-和县-马鞍山;
滁州-马鞍山-芜湖-黄山;
滁州-马鞍山-铜陵-九华山;
芜湖-敬亭山-鳄鱼湖-太极洞-泾县;
4、区内线路
铜陵-芜湖-马鞍山;
芜湖-繁昌人字洞-马仁山-南陵西山;
濮塘-马鞍山-采石-青山李白墓。
第九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一、目标与原则
到2020年马芜铜城市群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围护区域内的自然山水风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完善城市空间环境,全面提高城市群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达到社会文明繁荣、经济发达高效、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充分彰显“山、水、江、城”特色的国家级滨江型生态城市群。
马芜铜城市群生态环境建设的原则:坚持城市建设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者中生态优先的原则。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追求城市群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最优。
二、生态体系建设
(一)生命树的生态环境空间形态
城市于区域山水格局中,尤如果实关系生命之树。维护区域的山水格局和大地的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群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
马芜铜城市群位于长江下游东南岸,区域南北两端丘陵连绵起伏,中部平原地区河湖密布,水系纵横交错。马芜铜三座城市得天独厚,依山傍水生长在这个山青水秀的区域中。连绵起伏的绿色丘陵是茂盛的树冠、长江及两侧的防护绿带是强壮主茎脉、纵横交错的河湖水系是茂密的支茎脉,它们共同构成了马芜铜城市群的树形的自然生态格局。城镇是这个生命之树的果实。风、水、人、动植物种在这个生命之树中与自然交融,和睦共处。
(二)“一轴三片六带”的生态结构性控制区
一轴即为长江及两侧的防护林共同构成绿色生态轴;三片即为马鞍山东部,芜湖的东部,芜湖的南部和铜陵的东部的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区;六带为姑溪河、青山河、水阳江、青戈江、荆山河、倒逆河的河体及两侧构成绿色生态带。
三、生态分区
根据生态环境的结构特征、生态功能要求、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马芜铜城市群划分为沿江生态区、平原水网生态区、山地丘陵生态区、沿湖生态区以及矿山开发生态区。
(一)沿江生态区
1、高标准建设防洪排涝设施,加固、维修和提高防洪堤和江堤。
2、重点保护长江沿岸区域的供水水源。积极建设沿江城镇的污水处理设施、严格控制未达标的污水排入长江。极积推广工业的循环用水,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建立水运安全体制,防止危险品船只的泄露事件发生,确保长江II类水标准。
3、整合沿江港口,限制危险品、有污染顷向的码头的数量,开辟生活岸线和生态岸线。
4、改变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采取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的模式,实现“高消耗、高污染”向“低消耗、零污染、高效益”转变。
5、城市之间、城镇之间设开敞绿化空间。城市不同组团以及不同产业群间建立生态防护隔离带,尤其是沿江重化工、钢铁、造纸等产业与其它城镇功能区之间的生态防护隔离带的建设。
6、保护湿地,沿主要水系和交通干道建设一定纵深的绿色廊道。长江两岸大力发展防护林体系,城市群间的铁路、高速路以及水系两侧建设不低于100米的护林带。城市绿化覆盖率近期不低于40%,远期不低于50%。结合自然地貌、道路、水系建设绿色廊道,城市与外围生态开敞空间建设绿色生态廊道。
(二)平原水网生态区
1、沿高速公路、公路、水系两侧建设不小于100米的防护绿廊。充分利用滩地、河堤、圩堤、沟渠进行生态防护林建设。因地制宜进行林渔、林农相结合,实现农田林网化、河沟渠坡面植被化。
2、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节水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依靠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提倡生态农业,促进农业良性循环,合理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形成以生态食品生产、加工、仓储为基本环节的生态产业带。
3、保护平原水网湿地系统,划定集中水源保护区,实施湖泊水环境治理工程,控制围网养殖面积,防止湖泊富营养化,禁止围垦湖滩、河滩,对已围垦的湿地要逐步退耕还湖,保护现有的天然湿地资源。
4、撤并农村居民点,增加耕地面积,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5、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推广沼气燃料、普及自来水,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稳定人口出生率,减轻资源环境承载力。
(三)山地丘陵生态区
1、积极保护现有的宝贵山体、植被,逐步改造优化林相,加大坡耕地退耕还林的力度,大幅增加风景林地面积,修复受损或退化的生态景观,恢复自然生态风貌。
2、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不同级别的保护网络。根据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特征,对林地进行更新,形成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体系。
3、加强丘陵山区水利工程建设,增加山区蓄水,涵盖水土,防止滑坡发生,减轻水旱灾害。
4、封禁治理和造林种草相结合,提高林草覆盖率,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限制开山采石,划定禁采区和限采区。
5、农业经济发展要利用山区特点,结合旅游业,发展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注重对自然山体的保护。
6、开展成熟林改造工程、风景林建设工程和高效经济林建设工程。
(四)沿湖生态区
1、应严格控制周围乡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向内排放,环湖地区的乡镇企业应以低污染、高附加值、环保型产业为主,优先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观光旅游业。
2、划定环湖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湖水环境治理工程,控制围网养殖面积,防止湖泊富营养化。
3、环湖应有200-800米宽的防护林带,严格控制人造景点的建设,防止对自然景观人为的破坏,划定禁建区。
4、应严格禁止湖荡围垦,有计划地进行退垦还湖、退渔还湖,消减石臼湖围网养殖面积,保证水域面积。
(五)矿山开发生态区
1、建立资源管理机制,制定科学利用资源的总体规划和矿区土地的复垦和生态环境治理规划。
2、实施矿山生态开采新技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恢复或重建矿区生态系统,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
3、促进矿区生产循环水的利用,对生产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处理,控制废水排放量。
4、积极探索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的新方法,新途径,变废为宝。如变废矿石为建材石子,变尾矿砂为水泥厂原材料。
5、加强矿区野生动物、植物资源保护,为矿区野生动物的多样化创造安定的环境。如矿区道路避开保护区,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为野生动物生活、栖息、繁衍营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四、城市群环境保护目标
马芜铜城市群环境保护目标是三座城市近期均建设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远斯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具体指标见下表。
表15 城市群环境保护目标
第十章 区域空间管治协调
一、区域管治协调准则
(一)整体利益优先的原则
根据马芜铜城市群发展的要求,以解决区域性共同问题,协调区域关系为基本出发点,通盘考虑马芜铜城市群的整体发展,通过空间管治协调的实施,充分发挥马芜铜城市群的整体竞争优势,协调空间活动利益主体关系,实现区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马芜铜城市群发展的整体利益优先原则,首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充分体现:
1、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2、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
3、长江岸线资源的开发利用
4、城市群各城镇之间边缘空间布局协调
5、土地供给与流转政策
(二)统一开放、公平竞争、互惠互利的原则
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创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致力于马芜铜城市群协调统一的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建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保障城市群内所有利益主体的综合得益。
1、产业体系和生产布局
马芜铜城市群产业体系的建立和生产力布局,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当地比较竞争优势和土地潜力等条件,按照政府的空间政策、环境政策、土地等政策导向,由资本自由流动企业自主选择,鼓励提倡市际之间按现代企业制度组织产业体系,实现各投资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2、市场体系
马芜铜城市群市场体系的建立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准则,实现人才市场、金融市场、商品市场的区域一体化,确保市际政策统一、手续规范。
二、区域内部管治协调重点
(一)城乡空间整体协调
1、优化核心城市发展空间
马鞍山、芜湖和铜陵核心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态结构的优化应在马芜铜城市群内根据资源、区位交通、发展潜力等统一考虑,综合平衡、合理分布。协调内容包括:
(1)马鞍山市:主城区重点向南发展,适当向东发展;当涂县城向北发展,适当向东、西发展。主城形成组团式带状的城市空间发展形态,即以南北向主要生活性干道湖东路为城市发展的主轴线,以采石河生态廊道为分界线,形成“一主、一副、两带”的空间结构形态,城市呈南北向团聚发展。
(2)芜湖市:中心城区重点向东、向南发展,适当向北发展,远期可考虑跨江发展战略,开发江西地区,同时把马鞍山当涂县的新桥乡河年陡乡作为主城区发展的备用地;湾沚新区重点沿芜屯公路与芜宣高速公路发展,城市扩展方向以向北和向东为主;繁阳新区重点沿沿江高速公路和芜铜公路发展,城市扩展方向以向北为主。市区形成“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组团式城市空间形态,以沿江高速公路、芜铜公路和芜宣高速公路、芜屯公路共同组成“人”字形轴线,形成“一个中心区、两个新区、两条城镇密集带”的空间结构形态。
(3)铜陵市:主城区向北发展,选择顺安和钟鸣两个发展条件较好的城镇,以沿江快速通道为发展轴,集中、联动、相向发展,引导城市在东部形成一个强劲的增长极,形成“一主、一副”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2、协调城镇之间边缘空间布局
马鞍山、芜湖与铜陵具有空间相向发展的趋势,而在芜湖市与马鞍山市之间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应在强化三市之间快速交通系统的同时,加强对相互之间绿色开敞空间的落实与规划控制、管理。马鞍山与芜湖之间宜在青山河两侧地区集中发展绿色开敞空间,芜湖与铜陵之间应以马仁山森林公园和铜都森林公园等自然山体为主体,构筑绿色开敞空间。按照有利于形成城市群内外交融的网络化生态空间的要求,协调城镇边缘空间布局,保护与控制必要的绿色开敞空间。
3、优化城镇布局,引导城乡居民点合理集聚
在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择优培育重点中心镇,继续有序撤并一般镇。城市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建制镇,应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逐步撤消,改设为街道办事处。城镇建设用地相邻的建制镇,应加强相互之间在空间上的全面对接,统一规划,加强管理,尤其应强调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之间的协调,并适时进行区划调整。城镇建设空间应避免过度分散、无序扩张,其间应保留绿色开敞空间。
积极有序地引导城乡居民点合理集聚。主导原则是: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配置为手段,维持被撤并乡镇居民的生存条件,创造中心城镇集聚发展条件,紧凑建设、集聚发展,引导分散的居民点稳妥地逐步向中心城镇集中。
通过迁村并点扩大农村居民点规模,建设中心村,方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按照规划确定的居民点布局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通过土地置换、流转,运用经济手段,制定各项政策鼓励村民集中至小城镇或指定的居民小区建房。
城镇和乡村居民点避免沿公路两侧成带状开发,要兼顾过境公路的畅通性和农村居民出行的便捷度,以“临线成团”的形态发展为主。
除撤并的城镇以及现状建设较有特色的村庄外,一般不再考虑建设新的中心村,优先鼓励乡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乡村居民点的规划建设水平,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二)重点区域管治协调
1、沿江地区
避免城镇建设空间的无序蔓延,中心城市之间要有足够的生态绿地作为缓冲隔离空间。限制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和一般建制镇居住用地扩大规模。
加强城际协调,整合现有基础设施资源,新建设施尤其是主轴线上的重要设施的选址、建设标准、建设时序应保持一致,建成符合沿轴线整体发展要求的、高效运行的基础设施网络。协调沿江高速公路建设。合理规划过江通道,长江大桥和过江隧道的建设要与区域大交通、城市群内部道路网相衔接,避免重复建设。
充分合理地利用岸线资源,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岸线使用与陆域布局相互协调,生产与生活相结合,重点加强长江岸线开发利用和港口布局的协调,通过优化岸线资源的分配和利用,为区域发展提供良好的港口条件,形成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岸线配置和港口体系。芜湖港是安徽省长江沿岸最大的枢纽中心港,今后该港的职能优化方向应该是:大力强化其作为安徽省最大的外贸口岸的功能和为长江中上游部分下行物资进行水水中转、水陆换装的功能。马鞍山港、铜陵港等将作为专业性港口而得到积极的发展。
工业布局、市场建设、区域商业服务中心、大型社会设施的配置要因地制宜,分工明确,突出重点,能源工业与重化工业尤其要相互协调,并与港口、用地、环境保护等条件综合考虑。发展港口工业及出口加工业,重点发展大运量、大耗水量的沿江重化工业,建设能源、冶金、建材、石油化工、造船工业、运输、仓储业及相关的港口产业群,以高新技术改造具有优势的产业,如纺织、汽车零部件生产等。积极建设马鞍山、芜湖、铜陵等水路(长江)——公路——铁路综合型的物流基地,发展与港口配套的第三产业,发展为地区服务、配套齐全的商业服务业。以芜湖为核心整合城市群教育资源,集中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城,形成研究型、本科型、职业型等多层次、开放式的高等教育服务体系。将马芜铜城市群建设成为我省最重要的人才高地和高等教育基地之一。芜湖建设能承办全国运动会的大型体育场馆,同时为远期举办国际性专项运动会预留用地。马鞍山、铜陵两市建设能承办省运动会的大型体育场馆,同时为远期举办国内专项运动会预留用地。在芜湖建设较大规模、较高水平的现代化科技馆,加强马鞍山、铜陵市科技推广中心建设。
加强水资源保护,长江排污口要达标排放。现状和规划水厂的取水口应设立永久性水源保护地,统一协调。
大力建设长江两岸防护林体系,保护长江湿地生态系统;高标准建设防洪排涝设施。
2、平原水网区
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特色农副产品资源,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城郊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度假旅游。其它制造业的发展应符合本区环境约束的要求。
控制城镇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引导区内城镇沿快速通道集聚发展,调整城镇布局,优化城镇空间,重点建设重点中心镇,合理缩并小城镇。引导农村居民点的相对集中发展,节约用地。
加强区内东部地区的交通设施建设,协调此区域内南北向新增交通干线的建设。加强芜太运河建设的协调。
重点保护平原水网湿地,划定集中水源保护区;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
3、低山丘陵区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农业发展应注重对自然山体的保护,土地的开发应充分考虑生态的适宜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整治退化的生态景观,提高林木覆盖率,保护稀有物种,培育野生动物栖息地。限制开山采石,划定采石范围,限制采石规模。建设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不同级别的保护区。联合发展休闲旅游业,旅游线路组织要进行联合规划,同时要各具特色地开发旅游产品和商品。城镇空间发展应与生态环境充分衔接。
三、城市群外部区域管治协调重点
(一)与长三角地区
充分发挥紧邻长江三角洲的区位优势,主动出击,加强与江浙沪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融合的新格局。积极参与南京都市圈建设,重点加强与长三角各市在“四网”(交通网、信息网、金融网、商贸网)、“两业”(旅游业、工业)上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与协作关系。加强与沪浙地区产业对接,紧紧抓住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的有利时机,吸引更多的东部企业来马芜铜地区投资兴业,建立加工业基地,并面向长江三角洲城市市场,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同时积极开发旅游资源。
1、加快体制和机制接轨。一要着力营造“亲商、扶商、和商、富商”的投资环境。二要着力培育良好的服务环境。三要不断创新政策支持环境。
2、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快马芜铜地区的制造业基地建设。在承接转移中,应把突破口放在做大做强制造业上,围绕汽车、钢铁、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形成一批配套基地。研究跟踪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主动承接转移。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鼓励本地区企业与具有技术、品牌和市场等优势的长三角企业进行联合和嫁接,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
3、保持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一是共建面向长三角地区的汽车、钢铁和机械制造基地,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建设面向长三角地区的劳务输出基地。三是建设面向长三角的旅游休闲基地,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积极参与江浙沪三省市正在实施的旅游客运网络运作计划,加大与江浙沪联合对外促销力度。
4、协调与长三角地区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以及本区域至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快速联系通道建设;协调沿江城市(镇)之间的生态隔离,保护生态空间和基本农田;协调沿江地区产业布局和港口建设,沿江产业布局应满足沿江生态环境要求。
(二)与合肥都市圈
合肥是安徽省会城市,城市规模、交通设施、科技、信息以及产业发展在省内都有重要优势;马芜铜城市群与合肥都市圈要加强联动发展,从而辐射带动全省。芜湖、马鞍山是合肥融入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必经之路,合肥是马芜铜北上的陆路通道,芜湖的港口可以弥补合肥在水路运输上的先天不足,合肥则可以为马芜铜的陆上交通中转和航空运输提供便利。
因此,要抓紧改造淮南线复线,加大对合芜高速、合铜高速、合宁高速的整修力度,协调裕溪河航道建设,提升各市的交通联系。充分利用产业结构差异,开展产业协作,协调产业布局。共同合作保护生态环境。马芜铜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跨江发展与过江通道的建设尤其需要与合肥都市圈相协调。
(三)与皖江城镇带
皖江城镇带是安徽省十分重要的城镇密集带和经济密集带,是整个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芜铜城市群是皖江城镇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龙头。皖江开发开放分层次推进,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芜湖突破口地位的前提下,把开发开放的重点集中到马鞍山—芜湖—铜陵一带,争取率先取得突破。使马芜铜地区建设成为类似江苏的苏锡常地区的加工制造中心,继而带动整个皖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水运交通借助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皖江城市港口群体系;陆运交通建设沿江高速公路,未来铁路发展以完善铁路网为重点,建设沿江铁路通道,连同沿江断头铁路,建设高速铁路;加强皖江地区特别是沿江各市的区域联系。
实现皖江地区的产业协作与分工,马芜铜地区可将部分产业向整个皖江地区扩散,皖江各市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应主动加强与马芜铜地区的产业链接,建设沿江以加工制造及化工为主的产业带,以优势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和地区的发展。
依托马芜铜三市的城市规模与交通区位,为皖江城镇带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综合服务功能,使之成为“两山一湖”的门户,协调区域旅游线路设计。
第十一章 区域协调措施与政策建议
一、成立区域协调机构
马芜铜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涉及到各市之间的关系和矛盾的协调,在现有体制下只有建立超越区内各市的协调机构才能胜任此项工作。而且区域发展中需要协调的问题不是一时一刻可以解决的,原有的问题协调解决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会出现需要协调的新问题。对于这一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机构来承担。
为此,建议在省政府的牵头组织下,成立由芜马铜城市群各市政府参加的芜马铜城市群建设协调委员会。由省政府分管领导负责,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为常设成员,根据发展需要随机补充有关部门和有关县(市)负责人为项目协调成员。
芜马铜城市群建设协调委员会,主要负责马芜铜城市群规划范围跨市边界地区的规划、建设、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协调,包括本规划确定的管治协调。
有关规划、项目批准权限按照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建设项目选址和规划用地、建设工程审批必须符合国家、省有关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并兼顾各方利益。重要项目的实施和可能影响周边环境的建设,应遵守共同准则,在建设项目选址立项等阶段,应征询相邻行政单位意见。
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法规
现代化组织结构的形成,复杂社会关系的理顺,只有通过法律的制约才能实现。国外一般都有相应法律、法规来保证区域协调机构的权威性和协调规划的实施。如:法国的《国土规划法》(1941)、英国的《产业布局法》(1945)、日本的《首都圈整备法》(1956)、美国的《地区复兴法》(1961)、德国的《区域规划法》(1965)等,都是与区域协调发展有关的法律。目前,此类法律的制定在我国还处于空白状态。
要构建完善的马芜铜城市群区域协调机制,应首先由省人大制定并颁布《马芜铜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条例》,确立区域协调的执行机构——芜马铜城市群建设协调委员会,确立区域规划《马芜铜城市群规划》在区域协调中的法定地位,使马芜铜城市群协调工作既有机构保障,又有规划依据与法律保障。《马芜铜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条例》应规定:
1、芜马铜城市群建设协调委员会的法定地位及组成方式、职能与协调程序。
2、《马芜铜城市群规划》的法定地位及编制、审批与实施主体。
3、芜马铜城市群建设协调委员会与城市群地方政府在规划管理权限上的划分。
4、违反《马芜铜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条例》的法律责任。
此外,为了保证《马芜铜城市群规划》的实施,应尽快开展《马芜铜城市群规划实施细则》等配套法规与技术规范的制定。
三、完善区域协调机制
1、经济机制
(1)强调一体化推进中市场的主导地位,企业的主体地位,建立三市产权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2)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主线,统一制定三市产业发展规划,联合开展港口、公路、铁路等经济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3)建立马芜铜统一、透明、便利、规范的投融资促进机制,实现国内银行结算票据异地直接交换和建立同业资金拆借市场,加强信用建设,消除限制经济流通障碍,构筑统一市场体系。
(4)对三市一体化产业给予资金、税收、信贷、财政等方面的优惠和倾斜,对于三市间的相互投资给予同城待遇。
(5)省国土资源厅或三市国土部门研究制定建立三地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在确保三市一体化区域的用地指标的基础上,实行国土资源部门的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供给,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
(6)构建三市产业互动发展机制。加强马芜铜现有支柱产业的跨地区企业联合与重组。同时,整体协作开发高新技术领域,建设马芜铜高新技术产业群落和企业网络,改变目前区域内高新技术开发区布局零散、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合理现。
(7)建立区域公共资源统一配置机制,对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岸线资源、旅游资源等公共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和统一管理,使区域公共资源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取得最大效益。
2、社会机制
(1)彻底打破横亘在三市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和所有制限制,三市人才实行自由流动,在手续办理、户口转移、人事档案转移、人事代理等方面,三市人事部门将提供统一的规范服务,取消限制高校毕业生包括专科(高职)毕业生合理流动的有关政策规定,取消进人指标、户口指标等限制。
(2)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外贸出口、人才流动、技术开发、信息共享等方面,联手制定统一政策,着力营造一种协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3)构建区域信息联通机制。尽快建立健全政府一中介机构——企业、政府有关部门之间、各相关中介机构之间、企业之间纵横相连、快捷畅通的信息连通网络及其运行机制,构筑以芜湖为中心,马鞍山、铜陵为分中心的数字城市群。
(4)设立马芜铜一体化论坛,三市联合主办,轮流承办。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加强民间联系,促进三市公众的认同感。
四、加快区域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与共建共享
进一步强化在区际交通、通信、水利、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与协调,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同步建设,综合利用,实现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规模经济效益。
共同制定和执行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重大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标准、建设时序等安排,协调解决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共享性和流域性问题,明确市场运作所需的各项配套政策、价格水平与服务质量。
组建区域性投资、经营集团公司,建立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探索新的投资经营机制,实行联合投资、按股份分配收益。
建立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打破所有制界限和行政隶属关系,采取各种措施,吸引社会各类投资主体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尤其要为民间投资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间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向民间投资开放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
五、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壮大城镇规模,优化城镇布局
为了更好地促进马芜铜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更合理地配置区域资源,规划建议建议:
近期目标:近期维持芜湖、马鞍山、铜陵各市的发展思路,但在产业结构上要保证互补而不雷同。把与芜湖市发展密切相关的芜湖县改为区,从行政建制上纳入芜湖市区的范围;把当涂县从行政建制上纳入马鞍山市区的范围;现状铜陵县已与铜陵市的发展融为一体,建议把铜陵县纳入市区的范围,以便于铜陵市的城市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远期目标:远期南京将在板桥附近建设南京第三长江大桥,加上已有的芜湖长江大桥,长江两岸的经济发展与共同繁荣将成为马芜铜城市群的共同目标。为了发挥马芜铜城市群在皖江城镇带中的核心作用和地位,建议省政府将江北的无为、和县和枞阳的一部分从行政建制上纳入马芜铜城市群的范围,以便于两岸共同发展。
六、完善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协调政策
1、加强立法和执法,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
2、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投入。
3、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责任制,把生态环境质量责任制落到实处,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
4、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按生态功能区划指导自然资源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5、积极协调和配合,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环保部门做好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计划、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和建设等部门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6、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鼓励科技创新,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全面发展。
7、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