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度福布斯首富排行榜已经公布,在排于前10位的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经营百货业入围的已达6人,光沃尔玛家族就有5人在"十佳"之中。这一现象十分引人注目,可说是在历年福布斯首富排行榜中极有特点的一次。
对这个排行榜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一是2003年百货业风光无限,其收益依然不薄;二是在前两年IT产业大领市场风骚之后,百货业再次崛起;三是做大做强百货业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不仅可以造福社会,还能够领先致富。
如果以上论点成立,那么值得我们思考的并不是如何感叹外国人的聪明才智多么过人,更不是如何等着外国百货业的长驱直入。而是百货业既然如此有生命力,我国的同行们对此又作何感想呢?我国的百货业何时能长大呢?
在我国,几乎每一个大中城市都有一两个叫得响的百货商店,它们不仅有大量的回头客,还有几十年形成的无形资产,更有地利与人和的优势。就在我们熟悉的证券市场上,百货业也是各城市最早推进的"代表",只是这些百货业的"代表"公司似乎生不逢时,总赶不上潮流,即使先入市场的公司,也已被两大新派势力远远抛在后面,一是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百货业,一是本土的民营资本百货业。尤其是前者,在近十年中的市场份额一路增长,虽然几经各方干预,但这些"外来户"对此几乎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发展势头从未停止过,今日的发展更加不可小视。
在资本市场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议论,推荐上市公司时政府有扶贫倾向,所以在初期的中国股市上各地都有很多百货店被推举出来了,结果各家命运都不被看好。
从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议论不无道理,但是如果我们把中国的百货业放到国外同业的大环境中去研究,就可以发现这样的结论下得太片面,也为时太早了。百货业的生命力已经在外资店的身上展现出来,本次福布斯的首富排行榜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近几年里我国媒体没有少报道我国百货业一个一个"走麦城"的故事,很多老店已经力不从心改成它业。奇怪的是与此同时,全球的商人都在热衷研究中国是21世纪值得开发的最大的潜在市场,但如果只有制造业的发展,商人们谈何市场。可见中国这个大市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外国商家扩大发展的目标了。今年,仅仅从媒体透露的信息就可以看出,像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这样的店已经亮出手里的牌,它们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已经由占领远郊迂回进城市中心地带,而且在一两年内都将以数十家或上百家的速度增长。
6位百货业精英入围世界"十佳"首富,可见百货业的收益肯定不菲。我们真的甘愿放弃?据了解,非也!不少百货业的老总也正以忧国忧民的心态千方百计做大企业,只是面对外资店强大的资金、物流和技术力量,市场份额依然难有改变。此间的市场人士出招,要进一步以资本为纽带,真正走大百货业的道路,在业态形式的选择上要开阔思路,不拘一格的求发展。
应该说这些建议都很好,我们有一千个理由可以相信在这样的理念下做大中国的百货业。但问题在于,这样的说法已经不新鲜,已经不能将其视为拯救我国百货业的灵丹妙药。因为,在做大企业的问题上,我们不可以忽略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生产力的解放。倘若我们的国有百货业依旧是按做官的思维去经商,中国的百货业将很难真正长大。
沃尔玛的创始人老沃尔顿说过,经营百货业是一门艺术。而艺术是要有天分的,如果我们没有对商业天才的崇敬和呵护,没有适合经商人才生长的土壤,百货业未来的命运实在难以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