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调查来看,学习卡的消费群体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对于跨国企业和本土大型企业,内训机制已经非常健全,很多企业甚至已经建立或者导入了胜任素质模型,培训外包和职业发展管道需要量身定做,学习卡模式对它们来说意义就不大,所以他们选择这种培训外包模式的微乎其微。 壳牌人力资源总经理刘先生认为学习卡的出现的确满足了目前低端的市场需求,学习卡主要的顾客群体也说明了这个问题。但是培训体系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对很多大型企业来说学习卡的局限性就非常明显。例如,壳牌在很早就导入了胜任力模型,企业从招聘环节开始就严格把控,确保所有的员工素质模型与企业要求吻合。因此,不管是员工的基础培训还是中高层的培训都需要有针对性的量身定做,才能保持培训的一致性和正确引导的连续性,最终培养出组织最需要的员工。学习卡无法实现这一目的。何况作为领先的跨国企业,培训经费的预算也比较充足,完全可以支持所有的专业培训。 IBM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企业的培训体系非常健全,从来都是由内训和专业机构参与完成,根本不会考虑采用学习卡来提升技能或者降低成本。aihuau.com 大部分跨国培训机构则表示,一般培训时他们都是咨询在先,根据企业的具体诊断情况确定培训实施方案,这样才更有针对性。他们会致力于打造精英课堂而不会考虑尝试学习卡路线,专业的和精品才是其全球品质的唯一保障。 对于学习卡的效果,不同用户有不同的感受。

安兴纸业有限公司大区经理董枫告诉记者,她是在一个企业朋友推荐下了解影响力集团的,随后,接受了该集团的一次培训。这次培训让她很满意,之后她说服公司一下购买了四张影响力学习卡。借助学习卡培训,员工的业绩有了很大的突破。尤其针对性强的“优势谈判”等类课程使公司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普遍提高,而且在意识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工作面貌获得改善。 美国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炳荣表示,“学习卡服务模式着实降低了价格。” 北京益华鼎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运营总监石耀卫也表示了类似的观点,他说:“我有幸参加了学习卡的训练课程,接受到人力资源、企业战略、销售潜能、演讲技巧等方面知名讲师的指点,在课程中,我非常幸运的有机会发言和上讲台多次,不仅仅发现、挖掘出自己的潜能,还让我认识到协调处理工作与家庭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处理的精髓技巧。很多课程旁征博引、深入浅出,讲得非常精彩,可惜时间太短暂,但这冰山的一角也让我回味无穷,并积极身体力行,在工作中推行应用有关理念和方法,真正是受益匪浅。” 然而,同样的学习卡用户中,也有人表示了失望。某烟草企业负责人表示,其团队培训后反映效果一般,老师上课讲的都是普遍的方法工具和技巧,很少涉足其行业本身特性,而烟草行业属于垄断行业,经营发展相当特殊,不了解行业背景的粗放培训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从实际情况来看,学习卡和一般的企业内训相比也有差距。学习卡的全部环节涉及到三方面利益群体,分别是培训机构、出资方和受训人。作为企业主,或者人力资源部门,因为价格便宜培训成本降低,愿意并且有相应预算也可以支付这部分费用。作为受训人,他们的态度不尽相同,可能是出于自身需要,自愿参加,可能是因为组织安排,无奈才去参与应付。当受训人发现培训课程是好几百人同时参加,和企业内训以及预料的情况有差距时,价值感下降,满意度下降,再加上课程针对性欠缺、互动性不够,授课效果自然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