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不仅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且也须经过一个逐渐发展的阶段。我国农村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已有了较大发展,目前农村发展进入了第三次改革的关键时期。根据目前我国农村发展的特点,选择农村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模式,对于解决我国农村中现实存在的各种矛盾,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1.我国农村的工业化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我国改革时期最令人关注的变化是1亿农业劳动力转到乡镇企业部门。据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和其他资源配置的这一重新配置是近20年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加上城乡间、国有和非国有部门间的要素转移,使经济增长速度提高了1.4-1.5个百分点① 。尽管过去20多年乡镇企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科技含量不高的乡镇企业已经面临饱和,发展空间还在缩小,对农业劳动力的吸收自1997年开始停滞甚至倒流,同时,城乡劳动力流动遇到了城市容量制约、政策限制和城市失业增加的压力。今后数年,乡镇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的推动仍是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因此,以后我们必须加快乡镇企业改革和发展步伐,实现产业开放。在大力发展名特优新产品、高新技术、环保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同时,注意发挥乡镇企业与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同时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努力提高竞争力。加强引导,优化企业布局,加强乡镇企业的布局规划,引导企业集中连片发展。适应加入WTO的新变化,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还可以引导企业参与西部大开发,促进互惠互利。
2.我国农村的城镇化发展:建立小城镇
与我国工业化进程相比,我国城镇化水平已大大滞后,农业人口滞留过多,已成为当前农村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加快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步伐,已成为目前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关键。城镇作为农村资金、技术、人才、能源、交通、通讯、信息、商品、劳务等诸多要素的集合,既是农村区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和中心,又是沟通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商品交换的纽带,因此有极大的资源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通过发展小城镇,一方面可以把农村各类企业特别是个体经济、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吸引到镇镇来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还可以壮大小城镇经济,实现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集中治理生态环境和污染,提高农村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经济效益。同时还大大提高了人口的集中度,这样人口在城镇的集中必然会形成规模生产、流通和消费,促进分工分业,同时也会促进为生产、流通、消费服务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从而劳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吸纳更多的农业人口就业。我国农村城镇建设应据各地特色,合理布局,但要突出建设重点,形成中心城镇带动周围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多渠道吸引资金改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走出一条在政府的引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路子。
3.我国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目前还有8亿人生活在农村,绝大部分农户都生活在有百户、几百户以上的自然村,以这些自然村为单位,给农村居民提供水、电、道路与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现代化的必要内容。农村的现代化水平和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在许多方面会有差距,第三产业和不少现代生活的设施要具备规模经济,只有在一定规模的城市才能发展起来。但是我国人口密度高,绝大多数地区内乡村与城市之间距离较短。随着摩托车,小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价格的阵低和普及,乡村与邻近城市的交通往返非常方便,住在农村的居民也可以方便地到城市里消费第三产业提供的现代服务。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内需乏力形势下,农村道路、电网、自来水建设的特点,国内需求的刺激作用比较大。而且由于这类基础设施建设是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使用廉价的农村劳动力为主,能够创造许多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有了这些现代必需的基础设施以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就有了基础,对于进一步搞活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①王小鲁:《农村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研究课题分报告,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