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创新问题探讨



[内容提要]创新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产业集群的创新特征主要表现为互惠共生性、竞争协同性、根植性、知识资源互补性和创新组织的开放性等。一般地讲,产业集群对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网络形成和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产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来源有市场需求、中介组织、政府支持、科技推动、企业间的竞合、有效的集体学习机制、创新文化与价值观的激励等。

[关键词]产业集群;创新;机制

一、引言

产业集群是在有限地域的特定产业或产品生产中( 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企业及其相关支撑机构( 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顾客、地方政府、中介组织、知识生产机构等),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和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形成有利于产业组织协调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逐步演变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是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产业集群所以能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关键在于它具有较强的持续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竞争力,不仅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而且体现在增长速度、生产率、结构转化方面,尤其是在创新能力方面。在产业的成长过程中,创新活动影响着产业的市场结构与技术结构的演进。创新不是一个企业孤立的行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需要与外界大量交换信息,因此,研究创新过程必须将企业与企业所处的环境放在同一系统中进行考虑,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绩效的改进要求与各种和创新活动有关的主体之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集群化近年来在技术创新研究领域中倍受关注。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证资料可以看出,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证资料可以看出,产业集群的一个最主要的优势便是其创新的效应,产业集群实际上就是一个特殊的创新系统。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创新是产业集群的未来,创新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动力,产业集群在创新中前行。创新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始终是支撑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决定力量。产业集群为创新提供了新的范式和可能,它改变了单一企业创新的线性模式,成为网状结构,更利于创新。研究产业集群创新及其动力机制,促进产业集群的创新速度和创新水平的提高,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能力,促进产业集群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集群的创新特征

1、互惠共生性。共生经济是指经济组织之间以同类资源共享或异类资源互补为目的而结成的共生体。这种共生体的形成会导致经济组织内部或外部的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既能够带来经济组织效益的增加,也能带来整体社会福利的增加。现代创新理论认为,企业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创新,创新是一个交互过程。单个企业越来越难以依靠自身生产所有有关知识和拥有各种相关资源,去完成知识的经济化过程。为了减小风险、缩短进入市场的时间,创新集群中的每个企业都只能从事创新增值链条上的某一环节性工作,实现专业化分工。集群内的企业或机构由于创新空间的扩大、创新风险的降低与分散、创新周期的缩短等原因,形成集群内的创新共生体。按照拉尔森的观点,集群内企业合作创新是企业组织间连续“握手”的结果,集群内的企业形成一个共生的系统。作为集群合作创新的参与者,虽然是相互平等的独立主体,但一旦加入创新网络、嵌入创新集群,他的行为就要受到集体创新目标的引导和制约,形成基于创新依赖的各个网络结点。共生能产生大量剩余,从而使集群内创新网络的参与者取得合作的好处而增强各自的实力,进而取得集群外的竞争者无法得到的创新优势。

2、竞争协同性。既专业化分工又相互协作是创新集群的一种主要创新方式。企业的空间集中,提高了竞争强度,同行竞争更趋激烈,迫使企业不断创新和降低成本,形成了集群的竞争协同性。产业集群是具有自身优势循环累积特性的经济系统,有极强的自组织、自适应、自增强的性质。随着企业集聚度的上升,集群的竞争优势渐趋显现,形成“磁吸效应”,大量企业在集群区自动集聚,随之相关的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也不断完善,集群优势进一步增强。竞争使得企业群落中的企业个体始终保持足够的动力以及高度的警觉和灵敏性,并依靠协作伙伴关系在竞争中发展壮大。集群内的企业尽管存在创新的相互依赖,但逐利是企业的本性,因此群内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竞争,而且这种竞争遍存于集群的各个角落。竞争使企业始终保持足够的动力和高度的警觉性和灵敏性,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按照迈克尔8226;波特的观点,如果没有有效的竞争,集群将难以生存。然而,这种竞争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一种协作竞争。参与创新过程的各种力量间的相互作用对创新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几乎从没有单独地进行创新活动。创新网络是规则,而不是例外,并且大多数创新行为包含多个参与者的参与。在集群合作创新模式下,企业更注重与其它企业的互动关系,共享信息和知识,集体学习成为创新的动力。因此,协作在这种模式下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恰恰是集群合作创新的本质特征。产业集群内协同的互动机制会促进信息、技术、人才的流动,缓和各经济主体的矛盾,为水平回垂直型公司创造合作与信任的空间,从而推动集群合作创新的深化。协同性是指系统作为整体,具有组成部分不具有的新的功能。因此,协同性产生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的“1+1>2”现象。竞争与协作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正是这种矛盾统一体推动着集群的发展与创新。

3、根植性①。 产业集群既是一个经济系统,又是一个社会系统,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决定了它是嵌入于社会、文化以及政治制度的网络系统之中。产业集群的根植性是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一个根本性特征。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根植性是指集群的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于当地社会关系、制度结构和文化土壤之中。集群合作创新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产业根植性)、地理位置的接近性(地理根植性) 、共同的创新文化(文化根植性),这是创新集群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对集群内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具有显著的地域相关特征。所谓产业根植性指该地域集聚的成员企业只从事某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生产                          和服务,成员之间有广泛的劳动分工和紧密的、基于长远关系的合作,并由此构成了产业生态系统。所谓地理根植性指所有成员企业和相关机构(包括政府、大学或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 在地域上相互邻近,而且共同“锁定”于一个区域具有显著的地域相关特征。所谓文化根植性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个体对集群文化网络整体的融入和适应,并受其规制。它意味着在产业集群中,成员的经济活动和活动结果不仅与集群的结构相关,同时还无所不在地受到弥漫在整个集群内的人文氛围的影响。根植性从根本上强化了集群的竞争优势,显现了生产活动的独特性及随之产生的产品和服务的特色性。由于集群企业内部成员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深深根植于当地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制度和空间背景中的单元,其创新过程也根植于当地复杂社会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中,产业集群合作创新正是依赖于这种根植性而强化了产业集群创新的路径依赖。

4、知识资源互补性。在资源主导的产业发展阶段,产业的优势是由所处区位、生产活动所需资源,以及运输成本决定的。在资金主导的发展阶段,企业的市场优势区位是由土地和劳动力价格决定的。在知识主导的发展阶段,企业的市场优势是创造型人才和产业组织的创新机制决定的。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任何一个企业变革的步伐,创新对企业外部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特别是大量缺乏正式研发职能的中小企业,外部知识资源是其创新的主要源泉,成功的创新取决于企业与各种机构之间的合作。随着创新中复杂性、成本以及风险的不断增加,除了传统的市场调节的联系(如设备采购、技术许可)外提高企业间网络化和合作的价值,以减少可能的风险和交易成本,激励企业间的大多数伙伴使用互补性的知识和技能。当用户、供应商和分包商以及企业交流信息并进行相互学习时,强化了包括创新过程中的企业间和其他机构成员间,像大学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私立和公共研究试验室、咨询和技术服务商及管理机构的相互作用。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研究与开发全球化合作趋势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形式越来越多,技术联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知识生产机构和财团等建立技术联盟合资公司等形式,获得了新的补充知识并加快了学习进程,促进了创新,提高了竞争力。                                     

5、创新组织的开放性。企业技术创新从构思产生到市场销售各个环节的最终目标都是取得市场效益,即整个创新过程都是围绕一定的市场需求展开的。创新组织必须有一个伸向企业外部的大触角,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产业集群是一个开放系统,必须通过与外界环境不断沟通和交换以维持其生存及发展,产业集群的创新是一个向集群内外开放、主体间互动、整体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集群式合作创新网络与集群外的其他组织有着密切的开放性联系,集群内的合作创新网络更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组织关系,当其中的一种联系变得无效时,这种联系将会被一种新的联系所取代。开放性说的也是产业集群内部整合与外部链合特征。产业集群的形成演进,集群竞争优势的获得,不仅有赖于区域内各行为主体之间通过频繁有序的互动、生产要素的交流、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及柔性制度的渗透来达到内部的有机整合,而且要求集群网络的各个节点不断与区域外的网络节点发生多方位、多层次的联结,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开辟新的市场,拓展区域创新空间,以获取远距离的知识和互补性资源,完成集群外部的合理链合。这样,集群在对“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化配置过程中,呈现出组织开放性的特征。产业集群能够保持创新网络与外界资源的互动,尤其是对国内外相关产业技术发展和市场信息的及时了解,保证创新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最新变化,提高与国内国际市场的对接能力。

三、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分析

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够产生创新效应。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一般地讲,集群对创新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产业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集群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由市场的需要引起,企业通过组合各种创新资源,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并进行生产,最终进行商业化,当它商业化成功、企业取得利益时,这项技术创新才算成功。在产业集群中,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发现,其他企业通过对此项技术创新的消化、吸收与模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技术改良,又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从而形成强大的挤压效应②。另外,在产业集群中各行动主体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频繁、亲友的情缘等因素形成与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减少了学习与交流的交易费用。这一切导致了“集群中飘荡着行业秘密的空气”(马歇尔语),集群中技术溢出效应更强。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就是持续创新。一些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都是以科技创新系统为基础的,世界上很多成功的产业集群都是借助于集群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而发展起来。产业集群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地”,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产业集群作为新经济形式下一种极具活力的产业组织形式,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创新所需的组织架构、产业文化基础、知识积累和扩散的内在机制,产业集群为创新域的构建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2、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基于分工,交易是产业集群的核心。依托市场的多样性需求,产业集群通过内部成员间以及成员与集群外部的交易,使产业内(间)分工细化与知识的溢出相得益彰,推动技术的扩散与创新,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内各个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和其生产产品的高度相关性,使其交易成本降至极低,从而使产业集群变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可以无限发展的“大企业”。集群内企业的深度专业化分工,使得企业规模可以很小。这样实施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很少。专业化分工使得企业日益专精于某一项技术,使得每个企业负担的技术创新投资成本大大降低。创新活动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活动的交易成本。在集群内企业之间合作的交易成本比集群外的要低。由于地理位置接近,相互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流就成为可能,为企业进行创新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更能激发新思维、新方法的产生。由于存在着“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使集群内专业化小企业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和低成本。同时,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产业集群的出现与成长本质上是一种产(企)业间交易或联系形式的创新,是节约交易费用的需要,或者说是一种能够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新制度”形式。

3、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网络形成。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网络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构成产业集群的各个行为主体(如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金融机构等)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技术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关系的总和。在产业集群中存在着清晰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网络(如图1所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相关机构(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以及中介机构)以及各种创新的思想和设计构成创新网络的结点,交流尤其是面对面的交流使各个结点链结成网或类网,并在交流中产生“网”中新的结点。交流越频繁,则结点越多;结点密度越大,交流的机会也就越多、越频繁,创新的机会就越多,创新的能力也就越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网络反映了集群中创新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结,信息、技术、资源在网络内部不断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集群中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不仅产业集群内的同类企业之间要形成一种网络关系,更重要的是还要与非同类企业之间也要结成一定的网络关系。产业的区域集聚就为形成创新的产业网络奠定了基础。在产业集群内,大学与研究机构作为知识与技术的源头,以及专业人才的有效供给者,不仅可创造新知识与新技术,还可通过教育、培训以及成果转化等方式,有效地促进产业集群中知识、信息、技术等的扩散,以及创新人才的有效供给,为企业创新的实现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公共服务,中介机构为企业技术创新及时地传递科技信息、市场需求信息,金融机构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以及分担创新风险等,这些都会导致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技术创新较容易进行。正是通过五大行动主体的共同行动,产业集群内比较容易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产业集群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平台和有效温床。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结构、政府、金融机构)在协同作用中结网而创新,并融入到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环境中,便组成了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系统。

图1 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

4、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产业集群与知识和技术扩散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自增强关系。在新经济时代,产业布局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有规律地聚集在一个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集群内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不仅可以加强显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并通过隐性知识的快速流动进一步促进显性知识的流动与扩散。正如马歇尔所言:“从事同样的需要技能的行业的人,互相从邻近的地方得到的利益是很大的。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学到了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地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法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产业集群内企业因为有着相似的产业文化、行为方式、技术轨道和多种多样的沟通联系渠道,使专注于在群内开展技术学习的每个企业都具备了相对较强的技术吸收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集群内多边学习和技术扩散的效率。另外,由于技术、工艺之间的衔接和技术的同源性,企业之间的合作、分工形成了技术网络,而这种网络又成为技术扩散的渠道,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的结果可以较快地移植或嫁接到其他企业的生产上,另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不可能迅速完善,从而为其它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留下了创新的空间,同时也带动相关企业加速自己的技术创新为创新企业进行服务。产业集群内领先的企业会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一旦某项核心技术获得创新性突破,在集群区内各专业细分的企业很快会协同创新,相互支持,共同参与这种网络化的创新模式。事实也已经证明,产业集群内知识和技术的扩散要明显快于非集群化的企业。在产业集群内,技术扩散以及技术扩散引起的企业技术创新都是其他区域内无法相比的。

四、产业集群创新的动力来源

 1、市场需求的拉动。经济学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总是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增长的周期性使得产业集群的创新也呈现以时间为对称轴的不均匀分布的周期性变化形态,市场需求总量也会有周期性波动。企业为了生存和获利,就必须能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若无市场需求,任何创新都将无利可图,这也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明确了方向。市场对创新的作用主要来源于它的自组织功能,产业集群内企业由于存在显著的技术关联性,所以市场对某项产品的需求,通过技术链条传导到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引发关联产业的共同技术创新。而市场通过要素的自由配置,形成有效的组织形式,并消除由于创新而带来的市场风险,实现整个技术系统的自创新效应。创新需求拉动理论认为,创新是企业对市场变化的一种本能反应。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的差异也日益突显。即使在同一区域,对同一类产品,不同的消费者也有不同的偏好,而且这种差异呈发展趋势。因此,当处于经济的复苏期和繁荣期时,市场需求量会增大,且需求趋向于个性化,这就促使企业不断地进行渐进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施莫克乐(J.Schmookler)在《发明与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技术创新主要受市场需求的引导,而厄特巴克(Utterback)在197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60%~80%的重要创新是受需求拉动的。因此,市场需求是创新的经济前提,正式需求所能带来的报酬对企业起着决定性的刺激作用;市场需求的变化将会引导产业集群企业的创新取向,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动。特别是苛刻的市场需求一般被认为是引导创新的强大动力。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创新诱因。而以此为导向的创新活动在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又变更了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由“需求→创新→再创新”的向上发展的良性循环。产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本身就有助于在商品制造者、供给者与顾客之间产生一种更为自由的信息传播,相当数量的革新正是由于正确了解顾客的需要,以及发现供给上的特殊问题而产生的结果。

2、中介组织的作用。产业集群内的中介组织是介于产业集群内各企业及相关机构之间、产业集群与政府之间的、为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而从事的沟通、协调、公正、咨询等服务活动的专业性机构,其本身不从事实物性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介组织包括协助、促进成果转化,在创新活动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机构和组织,如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开发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图书情报信息中心、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也包括为创新活动提供服务咨询的机构和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专利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技术评估机构、技术争议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企业咨询事务所、风险投资机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网络与信息服务机构等等。虽然不是创新主体,但是作为创新活动的主要辅助者,在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以及促进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形成和发展方面,发挥着一种重要的“黏合剂”作用。一方面,集群的产学研的密切合作,形成了异质性网络,可以获得一些新的、异质性信息。另一方面,中介机构如行业协会通过举行各种活动,特别有利于集群内隐含知识的传播和扩散。在中介活动中沟通了不同社会关系网络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了跨界社会团体的交流与联系,能够沟通两边不同的信息而提供了更多、更新的信息,也就是形成了“结构洞”,企业获得了更多的社会资本,促进了创新。从事咨询等服务的中介组织向产业集群内各企业提供相关的行业信息,并提供预测、评价等服务,能加速信息的快速流通,将个人知识迅速转化为集群的竞争力,尤其是各种科技中介,能将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生产成果,极大地激励着创新活动的开展。行会等中介组织能增加企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①,这是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非正式交流具有环境宽松、频率高、表达方式多样、网络化传播知识等特点,不仅能丰富知识和信息,还能促进知识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系统学派认为,产业集群这种创新网络通过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中学习和不断创新、积累而发展。中介组织正是通过增加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中的学习次数,增强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创新的传播以及创新环境本身的更新。中介组织在地理上的集中,便于企业通过集群行为主体间的互动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为组织内部和不同组织间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准确地传递和扩散创造条件,从而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中介组织为集群内各创新主体之间建立联系,规范的中介组织能营造出创新的机构环境。意大利中小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同集群内完善有效的、多样化的服务机构分不开,如大量的从事技术诀窍开发、研究及应用康采恩,提供新技术信息的技术站,其主要职能是向企业传播技术信息和知识,促进产业集群的革新进程。西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起重要作用。然而,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当前社会中介组织在解决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上的困境。因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统揽和包办了一切社会事务,使得市场转型过程中我国的行业组织力量非常弱小,难以像西方社会的中介组织那样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共性技术问题。这为政府介入产业集群创新提供了结构空间。

3、地方政府的支持。在产业集群创新进程中,政府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着产业集群创新。政府通过一些相关部门和政策影响着创新过程和创新要素的行为。为了促进产业集群创新,很多政府对产学研合作活动的推动、为创新提供的资金支持、对创新行为的税收减免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创新成本,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企业对创新收益的预期,从而引致集群企业的创新热情。政府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重要支点,是制度创新的主体。它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营造健康有序、公平竞争、开放的市场环境;二是通过中介机构刺激和调整生活在集群区域中的公共机构、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联系,增进企业之间的信任,协调企业之间的共同行为,引导集群内不同主体共同形成竞争与合作的网络关系;三是建立创新补偿机制,保护集群创新的积极性,如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为企业研发提供共性技术②支持和行业技术支撑平台,支持和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四是建立良好的交通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教育、污染治理、减少犯罪、净化社会风气等公益事业,不断提升集群区域内的生活质量。比如,在促进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意大利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如设立应用研究基金和技术创新基金、设立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建立科技园区、加强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国家科研机构向中小企业转化技术成果等,有效地提高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激发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

当然,政府支持的作用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政府的作用一旦超越其范围,就会使集群创新系统失衡,集群创新的绩效就会降低。政府优惠政策不是强制性的,它是在企业自主、自愿选择的基础上起作用的。企业按照利益和效率标准自发地决策创新行为。因此,对产业集群活动进行一定的政策引导、支持是必要,但是政府应尽量少用计划和行政手段干预产业集群的创新活动,把政府的作用局限于弥补市场失灵的范围内。总之,政府就是作为创新软硬环境的建设者,间接参与创新过程,引导和影响创新主体(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的创新行为,以加速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4、集群内企业间竞合作用。“竞争”与“合作”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两个同等重要和普遍的方面,没有好坏与主次之分,都是推动人类社会经济和其他方面进步的动力。企业之间交互联系的作用力是企业之间合作与竞争产生的进化力量。产业集群是一种竞争与合作的组合,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与竞争,对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作用显著。合作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分析市场外部环境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从自身利益出发,采用各种方式建立起来的生产、销售、管理、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相互协作关系。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动关系就成了知识转移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以弹性化和专业化为主要特点的集群内企业的合作是集群得以健康发展的关键。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的方式包括业务行为(研发、营销)共享、资源(有形或无形)共享和专业化等。在很多的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和技术联盟的现象日益普遍。这种合作不但可以分担某些领域内巨额的开发费用,还可以达到知识共享、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对合作双方以及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都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产业集群内企业通过多种资源共享,并将这些资源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进行配置和协调,使各种资源要素(特别是知识、技术等高级要素)能够合理流动和最优组合,尽量配置到最能产生经济效能的经济活动中,从而保持集群持续的创新和竞争能力。

地理上的集中相对加剧了同业之间的竞争,产业集群内紧密接近的企业由于共同的区位缩短了竞争的过程,减少了代理成本,激励了供应商的发展,加速了竞争者的不断出现,使得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竞争加剧,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及服务,进行技术创新。当创新在某一企业率先实现时,集群内其他企业就面临新的挑战。率先创新者的成功,会打破原来的竞争格局和企业间的利益分配格局,使其他企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或面临生存危机,或使他们原有的创新贬值或完全失去价值,落后的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了避免被兼并、被淘汰,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同时,率先创新成功的企业也给集群内其他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率先创新企业的知识溢出成为其他企业获取创新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非正式交流,处于落后地位的企业能够获得关于创新的信息,从而明确新的发展路径、降低创新风险、提高经营绩效。在较清晰的发展路径、较低的创新风险以及较高的创新收益等激励下,落后企业会努力成为创新企业的模仿者和追随者。竞争是一个知识的发现过程,竞争是产业集群创新的一种无形推力,迫使企业产生紧迫感、压力感,集群企业由于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它们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因此,发生在产业集群内的竞争压力(Competitive Pressure)、潜在压力(Peer Pressure)和持续的比较也构成了产业集群的创新动力。不过,相比较地理上分散的直接竞争,产业集群内有着更多的合作竞争。

5、有效的集体学习机制。创新是一种互动的学习过程,大多数创新行为包含多个参与者的参与,创新活动起源于互补的、专业化能力和各参与者知识结合,沿着价值链广泛地分布。产业集群创新主要是通过产业价值链上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学习产生的,包括企业内部和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学习。通过产业价值链发生联系的企业之间、企业与供应商及用户之间、企业与中介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可能成为创新的源泉。产业集群内有效的集体学习机制可以提高产业集群整体创新的效率,是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的催化剂,它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成长机遇。对于缄默知识的流动与扩散,必须有一个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产业集群中,不但高度扩散和抽象的科学知识非常普及,而且扩散程度和抽象程度较低的知识也一样相对非产业集群丰富。也就是说,产业集群内创新技术的供给者和接收者共享一定的共同知识和技能,知识差距不大。这就决定了集群内企业间的学习能够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进行。当技术创新的缄默知识扩散到接收企业,只有接收企业能够应用知识,并进而生产知识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知识学习过程带来的变化。产业集群中的集体学习机制内在地反映了集群中企业间的竞合博弈图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集体学习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前后向集体学习,即供应链上的知识共享一直被认为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来源。这种类型的集体学习因为有了前后向产业链条上的利益共享比较好施行。客观上也表现为创新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同一价值环节中互相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间的集体学习。理论上讲,在集体学习的框架下,首先实现技术创新的企业不但能够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能形成连锁反应,为供应链上有待创新的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创新方向,从而使得产业集群内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

6、创新文化和价值观的激励。文化起源于人类群体中的共同行为,它代表一个群体中的共同思想。任何一个产业集群总是属于某个区域的,总是要在该地区生存、成长和发展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地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对单个企业而言,创新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外部经济性的行为,即在创新过程中,企业所得的收益小于整个社会所得的利益。因此,单个企业在某个区域的无机组合便很难产生一种创新的氛围,因为每个企业都不愿独立承担创新的成本而与其他企业分享创新的收益。而集群内企业因为存在着长期而广泛的交易、合作和互动关系,会使单个企业创新的外部经济尽可能地为集群内部所享有,而且会形成一种以互信为基础的集群文化。“创新孕育于一种空气之中”这种“空气”即为集群的创新文化。当一定数量的企业在某一区域内聚集后,与当地社会文化历史相融合,成为具有共同历史观和价值观的集群。对企业来说,隐性知识根植于企业员工的心智和经验。通过非正式交流,隐性知识在集群内企业之间得以传播,形成区域性的隐性知识,由于这种隐性知识根植于区域内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集群外的企业不能轻易模仿,因此它成为整个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集群的隐性知识和当地的企业家精神及制度环境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创新文化。在这样的创新文化背景下,崇尚创造的奋斗精神深深地扎根于集群之中,挑战困难已经成为集群区域的一种习惯,不但培育大量企业家①资源,而且孕育着创新精神和动力;集群内主体间平等互利的市场契约原则,使人才可以在集群内快速自由流动,从而形成分权的组织环境和有利于业务的不断创新和快速反应;集群内高频率的正式和非正式信息交流使内容广泛的各类市场、技术、竞争信息大量集聚,使企业更容易寻求和把握市场机会和空隙。从价值观层面上来看,区域文化中蕴涵的企业家精神以及有利于地方创新主体竞争和合作的制度是产业集群内部创新活力的根本动力。创新往往是带有破坏性的,是对旧生产方式、旧组织形式、旧制度的否定,不屈不挠的企业家精神就是挑战破坏带来的阻力和风险的精神。同时,比较宽容的社会文化和具有弹性的社会结构则有利于创新思想的成长和传播。硅谷的独特创新文化,孕育着持续创新的动力。硅谷的全部文化可以归纳为:变化与创新。那里的技术、产品、市场等变化快,信息传递速度快,雇员流动频繁。在变化的环境中培育了硅谷人迅速决断、迅速行动的创新精神。硅谷的合作思想以及可以迅速筹集的财力、人力、物力,使得硅谷人抵不住创新的诱惑。在硅谷,企业有条件贴近最精明的顾客,获取最新的信息,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获取专业化的供应商,以及最迅速地得到风险基金的融资。创新带来了成功,而成功又拉动了创新,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婷、陈向东:《产业集群的学习模式及其创新特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

[2]陈旭:《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扩散研究》[J],《管理学报》2005年第3期。

[3]黄坡、陈柳钦:《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J],《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4]钱平凡:《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第2期。

[5]陈柳钦:《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6]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7]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年第2期。

[8]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9]孙天琦:《合作竞争型准市场组织的发展与产业组织结构的演进》[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3期。

[10]蔡铂,聂鸣:《产业集群的创新机理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年第1期。

[11]隋映辉:《产业集群成长、竞争与战略》[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年。

[12]蔡铂,聂鸣:《产业集群的创新特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第2期。

[13]刘锦英,聂鸣《产业集群的创新动力及其形成机制分析》[J],《经济经纬》2006年第3期。

[14]冯德连:《经济全球化下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6年第3期。

[15]魏旭:《集群式创新的社会资本激励效应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16]潘慧明:《产业集群创新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7]刘爱中,邹冬生,周文新:《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第5期。

[18]王旺兴,李艳:《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流动与创新机制》[J],《科技与管理》2003年第3期。

[19]张炜,廖婴露:《论产业集群内的中介组织》[J],《求索》2003年第11期。

[20]鲁若愚,徐强:《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动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第3期。

[2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易训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机制初探》[J],《现代财经》2004年第12期。

 


① 植根性是指深深地嵌入本地社会关系之中的经济行为。“根植性”是波兰尼首先提出的,旨在研究社会制度特征及社会网络对市场的影响程度。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M.Granovetter)在1985年指出根植性的内涵,认为那种嵌入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人脉关系网络中的经济活动是最具有可靠性和可预见性。植根性又被认为是产业群集优势的制度来源。从区域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点是它的地理根植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相互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地理位置接近,产业集群内部的竞争自强化机制将在集群内形成“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刺激企业创新和企业衍生。在产业集群内,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既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如联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建立生产供应链,由此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合作竞争机制。这种合作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集体行动。在产业集群内部,许多单个的、与大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的小企业一旦用发达的区域网络联系起来,其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就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而是一种比所有单个企业竞争力简单叠加起来更加具有优势的全新的集群竞争力。

② 所谓挤压效应是指,由于一部分集群企业的创新活动及其成果的出现,会带动相关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应付由此带来的竞争压力。

①一般而言,知识积累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正式的学习,二是非正式的交流。前者指通过专门的教育培训等方式获取编码化知识,后者指通过个人之间在非正式的接触过程中传递非编码化知识,即经验类知识,也叫缄默知识。第一类知识可通过书本、媒体、网络等手段获得,基于这类知识的技术创新活动对区位选择的要求相对不是特别严格。然而占据整个集群知识的绝大部分,且对创新能力增强更为重要的是第二类知识,这类知识很难通过一般的渠道获得,它们通常隐藏在专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脑中,个人属性极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的集聚便于企业通过集群行为主体间的互动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促进和加快隐含经验类知识的流动与扩散,为组织内部和不同组织间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准确地传递和扩散创造条件,从而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

②产业集群内的共性技术既是产业集群必须解决的难题,也是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基础。解决产业集群内的共性技术难题,既是产业集群内各行动主体的任务,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

①企业家是一种稀缺资源,在经济学意义上是一种生产函数,企业家在创造和引进新的生产方法、介绍新产品、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开辟新货源、新市场等方面作用巨大。一个人能否成为企业家,一个地方能否形成企业家群体,并不是由个人爱好与教育程度等确定,而是由企业家精神及其实践行为决定。同时,企业家精神及其实践行为又受到创业环境与文化的影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366036.html

更多阅读

Windows2003cluster集群安装问题 windows 2012 cluster

VMware上安装Win2003 cluster集群 可参考:http://blog.csdn.net/ILOVEMSDN/archive/2009/10/15/4674567.aspx遇到的问题--解决:1. VMware中设置node1和node2,2个虚机的网络连接(导致主机无法上网):在2个虚拟机中都添加 network adapt

创谷长沙广告产业园区 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建设路在何方?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广告产业。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包括广告业在内的九大行业列为重点文化产业。2011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明确地把“广告创意、广告策划、广告设计、广告制作”列

医药流通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流通产业的组织创新与竞争优势

    文章导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产业组织的创新体现为实现了资源最佳配置和竞争力的不断增强。现阶段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兼并、联合、重组促进了流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

声明:《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创新问题探讨》为网友我没有一百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