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国际贸易系,湖南,长沙 410006)
摘 要:文章分析了TBT对我国出口的影响,研究了TBT影响我国出口的原因,提出了企业应对国外TBT的8点措施。
关键词:《TBT协议》;绿色壁垒;标准化战略;多元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一、TBT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技术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 to Trade,简称TBT)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TBT是指WTO《TBT协议》规定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广义的TBT还包括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验和检疫措施(SPS)、包装和标签及标志要求、绿色壁垒、信息技术壁垒等,实际上它们也经常以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形式出现。下面我们从广义的角度予以说明。
1.检测项目增加,技术要求提高
日本对进口我国大米的农残检验项目已增加到103项。自2001年7月1日起,欧盟也开始实施茶叶进口新标推,部分农残最高限量比以前提高了100-200倍(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测项目不仅有所增加,并且对各项指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中国的茶叶只有达到绿色食品的A级标准,才能迈进欧盟的“绿色门槛”。[4]
表2 欧盟茶叶农药最高残留限量指标
2001年7月1日起欧盟对茶叶农药残留标准提高,致使浙江省当年出口欧盟茶叶数量和金额分别下降41.08%和48.69%,2002年出口额又比2001年减少196万美元;2002年初,舟山冻虾仁被欧洲一些公司退货并索赔,原因是冻虾仁中氯霉素含量超标(10亿分之0.2克)。同年,欧盟兽医委员会又宣布暂时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虾、兔和家禽肉等动物源性食品。2002年,浙江水产品出口欧盟同比减少10563万美元,下降94.48%;蜂产品同比减少295万美元,下降64.46%;羽绒羽毛同比减少522万美元,下降49.55%;冻鸡、鲜冻兔肉、生皮、生毛皮四个畜产品出口数量为零。据浙江省外经贸厅统计,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浙江省有许多农产品出口都遭遇了技术贸易壁垒,涉及金额十多亿美元,已成为技术贸易壁垒的重灾区。
2.生产标准差距大,出口门槛抬高
国际标准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因此,采用国际标准是减少国际间摩擦和促进自由贸易的重要途径。但是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往往是出口商品质量和技术的把关者,这样就淡化了企业作为标准主体的作用,致使许多企业只满足于达到偏低的企业标准。而《TBT协议》中规定国际标准为产品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这使企业要达到出口的目的,必须调整产品发展的方向去适应出口要求。这种情况在我国普遍存在,许多中小企业的生产标准并不能与国际标准相一致,产品只满足于自己较低的标准,这必然给日后的出口带来巨大的隐患。
近年来,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越来越多,要求也不断增高,而且这些标准大多等同于国际标准。相比之下,我国工业标准约有70%到80%低于这些标准,是我国不少商品被排挤出国际市场的根本原因。同时技术标准涉及到的范围越来越广,使得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受到冲击,特别是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问题、纺织品染料问题、儿童玩具产品的安全性问题等。有些技术标准甚至涉及到了生产加工的过程,促使我国许多企业的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都要按照进口国要求的技术标准进行不断的改造。
3.提高商品价格,增加贸易成本
技术壁垒外在地表现为各种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通过这些外在的形式来达到限制进口数量的目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出口国要实现对这种技术壁垒的跨越,就必须千方百计地使其商品符合进口国的技术要求,这必然造成商品和贸易成本的提高[7]。
以出口商品的包装为例。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对进口商品的包装都要求节约能源,易于回收、再利用和自然降解,保护环境,有利于消费者健康。并以法定的形式规定了包装的材料(如不含铅、汞、镉等成分),建立存储制度以达到饮料容器的循环利用等。对于出口国(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来讲,要想达到出口的目的,就必须使其商品包装符合各种各样的苛刻要求。商家要采取措施,引进先进设备,提高技术含量,更新原材料等。凡此种种都要增加投资,势必增加商品的成本。
1998年,美、加、英、欧盟等国相继以天牛虫问题为由禁止我国所有未经熏蒸处理的木制商品包装进入其境内,使我国出口企业增加包装成本20%左右。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一过程还没有结束,当所有的出口国跨越了现存的技术壁垒,换言之,出口国的所有出口商品包装都符合了进口国的各种技术法规、标准时,进口国原有的技术壁垒措施便失去了限制商品进口的作用,发达国家又会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新的技术壁垒规定,这又将成为出口国提高商品包装质量即增加商品成本的刺激因素。因此,技术壁垒和商品的成本处在这样一个循环中:新的技术壁垒——高成本——更新的技术壁垒——更高的成本。
4.造成贸易壁垒,引发贸易争端
目前,TBT已成为贸易争端的重要领地。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的案例中,有28个涉及到TBT,双边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更是层出不穷,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980年我国粮食和食品出口占总出口的17.2%,到20O1年降到5.81%。国外的技术壁垒措施尤其是SPSL措施,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出口的重要障碍。居我国出口第一位的机电类产品受到发达国家在嗓音、电池污染、节能性、兼容性、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限制,仅在2003年就有30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到影响。欧美、日本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其环保法规也是世界上最严格、最完善的[5]。纺织品和服装是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日益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影响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技术壁垒主要包括安全要求、环境保护和标签要求。其中“绿色壁垒”的影响尤为严重,覆盖面大约在15%,按照2002年出口计算,损失将近1000亿美元。我国是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大国,玩具、鞋类、自行车、陶瓷类产品目前也受到严峻挑战。以陶瓷为例,与食品接触的陶瓷器皿最为敏感,这类产品中最突出的是含铅、含镉量过量问题。欧盟修订并统一了陶瓷铅、镉的CEE标准;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不断加强对铅、镉溶出量的控制。
二、TBT影响我国出口的原因分析
1.产品技术水平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靠外资企业带动
长期以来,制约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商品质量低,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含量的商品少。许多出口商品因质量问题经常受到进口国的拒收、索赔,可以说产品质量不高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屡屡碰壁的重要原因。如欧盟各国抓住我国牲猪生产加工、防疫体系相对落后的状况,从1986年起执行严格的肉类食品法,对猪肉等产品设立较高的检疫标准。进入欧盟市场时,必须向其提交检验加工报告,各环节还要有规范的记录资料。这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猪肉出口到欧盟市场的难度,致使我国猪肉对欧盟市场出口一直未取得有效突破。由于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出口产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及资金密集型产品为主,技术水平低质量不高。虽然近几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很快,但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仍然较低:2001年所占比例为17.5%,2002年为20.8%,2003年为26.9%。而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主要是通过外资企业出口带动的,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有限。如2002年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高达82.2%。同时国内企业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如 2001年有90%左右的高新技术产品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国内许多出口企业只是跨国公司的组装车间。
2.认证工作机制不健全[6]
目前我国正逐步开展产品认证、实验室认可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等工作,建立了多个产品认证委员会和质量体系认证机构。我国的认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商品的生产、流通、使用、进出口各环节实行分割管理和多头认证,对国内产品和进出口商品实行双重和不一致的质量许可和认证制度,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检验、认证机构“小、弱、差”’,一些认证机构没有取得国外的认可与授权;认证激励机制不完善,一些企业根本没有将获取国际认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致使其产品不能获得进口国的认可而遭受技术壁垒限制。
3.对技术标准重视不够
一是对国际标准缺乏了解。表现为对通用的国际标推和技术性管理措施知之甚少,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手段缺乏了解。政府有关部门又不能给出口企业提供相关信息,更不能从宏观上对企业加以指导。调查显示有36%的企业认为自己遭受技术壁垒是因为“信息不灵,不知道对方规定已经改变”。二是制定的国家标准种类多、水平低。目前我国实行的国家标准种类较多,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专业标准及企业标准。体系混乱,实行的标准水平低。截止2001年,在19744项国家标推中,有8621项采用了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用率仅为43.7%。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初,英、法、德等国家采用国际标准就已达80%,日本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有90%以上是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国家标准水平低不仅不利于我国产品出口,还保护了一些落后企业。
4、技术标准本身具有歧视性
一些国家违反《TBT协定》规定的非歧视性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制定了一些专门针对我国出口的歧视性技术标准,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出口。如目前我国对美国的肉类出口基本上还是空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采用拖延等方式,拒绝接受我国企业进行有关检验和审查的申请。美国还对我国出口水产品加工厂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注册制度,对我国出口罐头的生产加工企业实行“低酸登记”。更有甚者,美国部分企业正在推行“社会责任管理系统”(SA8000)认证,要求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员工必须享有与发达国家员工同等的居住面积、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这种认证把人权标准与进口贸易结合起来,其用意根本不是维护人权和社会责任,而是试图抬高劳动力成本,削弱我国的竞争优势。美国和欧盟为了限制我国纺织品出口,调整了原产地规则,轻而易举地达到了限制进口的目的。日本对我国大米进行104项药残和农残检测,不但技术指数项目多,而且检测手段相当繁杂,而对本国生产的大米却没有如此多项的检测,限制我国大米进口的意图十分明显。
5.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迅速升温
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迅速蔓延。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作为贸易保护主要手段的反倾销案平均每年发生232起,其中2000年发生了251起,2002年增加到348起。近几年我国出口增速迅猛,1998—2003年,我国出口年均增长12.2%,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由3.4%上升到5.1%,占世界出口的位次从第9位上升到第4位。在世界经济不景气背景下,我国出口大幅度增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一些国家就把TBT作为新的贸易保护工具,限制我国的出口。
6、出口集中地和技术壁垒发源地重合
目前,日本、美国和欧盟是我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2003年我国对这三大经济实体的出口额分别为594.2亿美元、924.7亿美元和882.7亿美元,三者合计占当年我国出口额的54.8%。然而,这三大经济实体也是实施技术贸易壁垒的积极倡导者和发源地。日本制定了较高的动植物检验检疫标准,以限制动植物进口;欧盟是绿色壁垒的发源地,对进口的动植物产品、纺织品以及包装材料环保方面的要求特别高,目前欧盟拥有的技术标准就有10万多个;美国除环保方面与欧盟有相似之处外,对机电产品和玩具的安全性能特别看重,其技术壁垒法规相当健全。出口集中地和技术壁垒发源地重合造成我国出口产品损失惨重。调查表明,2002年我国有92%的出口企业受到了欧盟(占 40%)、美国(占 27%)和日本(占 25%)技术壁垒的限制,造成的损失占总损失的95%。其中,欧盟实施技术壁垒造成的损失所占份额最大,为41%;日本次之,为30%;美国为24%。
7.缺乏精通技术贸易壁垒知识的专门人才
我国缺乏大批熟知国际贸易规则,特别是世贸组织基本规则的经济法律人才。世贸组织有多项协议和条款涉及协调技术贸易壁垒问题,但我国真正懂得技术贸易壁垒有关规则的人并不多。如果不重视对于技术贸易壁垒专门人力的培养,不熟知世贸组织的有关条款和相关权利,则无法为政府决策、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8.我国许多企业、农户质量管理意识、卫生检疫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浅薄。
三、我国企业应对TBT的措施
l.尽快学习、掌握WTO的游戏规则和《TBT协议》的要求。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当今世界规范国际经贸规则的多边经济组织,制定和实施的一整套多边贸易规则涵盖了当今世界贸易的各个方面,并具有法律效力。尽快熟悉和学会运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是企业应对入世新形势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面对形形色色的技术壁垒,企业应尽快熟悉《TBT协议》的游戏规则,着重了解如何利用《TBT协议》中的技术法规(包含实现正当目标的规定)、合格评定程序的制定、批准和实施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及成员国应享有的权利;制定、批准和实施标准良好行为规范的内容及成员国产品应享有的待遇;如何充分应用《TBT协议》中在信息援助上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特殊和区别对待,争取获得更多的技术援助和照顾;研究《TBT协议》中关于磋商和争端解决条款的内容、程序及规定,以维护企业正当的权益;研究在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方面,如何采用正当的技术贸易措施的种种手段以及克服技术壁垒的国际惯例。
2.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当前要着重抓好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管理,使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人员和技术能力、规章制度和技术文件、内部监督机制等符合 ISO 9000具体要求。同时要广泛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使中国企业管理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加强企业的科技和教育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创造突破技术壁垒的先决条件。对于企业来讲,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适应国际技术贸易措施的根本途径。要按照国际标准设计、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同时要及时采用先进的国际技术标准,力争为进口国尽早认可,取得质量认可认证。具体表现为:一是提高技术水平。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吸引创新人才,完善创新机制,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对传统产品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这是应对技术壁垒的根本途径。二是提高管理水平。企业的组织结构、战略管理及经营管理等必须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企业可以将ISO9000、ISO14000和ISO18000等管理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创造出适合自身的质量管理、绿色管理和安全管理方法,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效能和质量。加强产品检验检疫工作,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这是应对技术壁垒的重要保障。三是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整体性环境保护策略。加强对生产的全过程控制,从产品开发、规划、设计、建设到生产管理的全过程都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防止生产过程中污染事件的发生。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控制,保证清洁生产贯穿始终。这是应对技术壁垒的有效方法。
3.研究国外技术标准与认证体系,申请国际认证及贸易对象国的认证,取得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采用国际标准是冲破技术壁垒的有效手段。企业要加强收集和研究各国和国际组织的技术法规、标准、检验与认证制度,把与企业出口商品相关的内容加以吸收,并制定到自己的产品标准中去,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使自己的产品具有穿透对方技术壁垒的能力。要尽可能等同或采用国际标准,积极收集相关产品的最新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以及WTO/TBT成员国技术法规和标准,并且及早通报提供快捷服务;要加大标准收集、研究攻关、制定标准、数据验证、设备更新,组织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大力推行认证,尽早取得国际市场通行证;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采用条码技术,使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水平的与国际接轨的质量、计量技术机构。同时,企业要建立适应质量管理科学和环保要求的清洁生产管理体系,从根本上保证中国出口商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环保要求,能经得起国际上各类认证的考验。
4.为绕开国外复杂繁琐的技术壁垒,可以采取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等方式进行跨国经营。通过合资、独资、收购、兼并、投资等手段,发展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规模,并带动相关产业跨越贸易壁垒。单纯利用购买手段引进技术往往难以得到较为系统先进的技术,因为这些技术往往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先进的技术、生产标准以及品牌和营销渠道会促进对技术壁垒的跨越。如中国出口日本的轻工产品和机电产品很大程度上是日本在中国的合资企业生产的。国内企业要善于与国外企业合作和竞争,形成长期共同发展,以跨越动态的技术壁垒。此外,可通过东道国国内的非合资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竞争模仿效应和研究开发的本地化所带来的技术转移溢出效应,实现国内企业积累技术,跨越技术壁垒。
5.制定国际化经营战略。在跨越技术贸易壁垒的过程中,企业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适时调整产品的出口经营策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区域化集团贸易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一大趋势,在这种模式下包括技术壁垒在内的各种贸易壁垒相对要少得多。因此我国的企业应该转变经营思路和营销策略,像其他发达国家那样从“贸易立国”向“海外立国”发展,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把投资放在产品的主要市场和经济一体化区域内,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绕过技术贸易壁垒的限制。
6.提高出口产品的环境竞争力。当今环保因素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是企业面临的新挑战。面对咄咄逼人的绿色壁垒,企业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环境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和废弃物回收再生的全过程加强环境控制,取得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认证,从制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品质与环保品质,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突破技术壁垒。
7.企业应提高创新能力,重视专利的“基础建设”。专利对于标准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标准和技术壁垒的关系一样,专利是标准的基础。在这方面,日本松下公司的录象机发展史就很能说明问题。日本的索尼公司推出“贝他麦克斯”牌录像机,这比其他牌号的录象机早了足足一年。此后,另一家电器大公司松下又推出了它的VHS家用录象系统。而由于索尼在法律上的失误,在经销方面,索尼不愿出售“贝他麦克斯”的生产专利,而松下一上市就出售它的专利,这样,就使得它的产品成为标准产品。因此,松下以出售VHS专利许可证的办法,既推广了自己的新产品,又建立了以其录像机为样品的工业标准,起到了领导潮流的作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所面临的不再是关税壁垒,而是技术壁垒,而技术壁垒就是标准的壁垒,把专利变成标准就成为技术壁垒了。
8.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对进口商品的技术标准,如欧盟的EMAS,德国率先推出的“蓝色天使计划”等。由此不难看出,绿色经济己经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国际市场的新潮。我国企业应该把开发绿色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争夺21世纪国际市场战略制高点的重要举措。应该转变指导思想,积极开发、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降低出口产品的环境密集度,改造传统的出口产品,提高环境竞争力,达到以绿色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目的。其次,提高商品的质量,特别是科技含量,加速知识产业化,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尤其对于出口型企业,质量问题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对手不仅包括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那些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提高我国企业的自身素质,保证产品的质量是一条必经之路。同时还要不断地推动技术革新,加快对专门人才的培养。企业要采用多种途径吸纳和培养大批熟悉世贸规则、精通外语、能够参与贸易争端解决的专门人才,特别是熟悉技术贸易壁垒的专门人才,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刘新民.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4(4).
[2] 李志军.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对策[J].港口经济,2004(2).
[3] 徐松.国际贸易中的“双重标准”及其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4(2).
[4] 陈石榕.对欧盟茶叶农药残留新标准的思考[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0(7).
[5] 郑远民,朱红梅.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及其对策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3).
[6] 王轶南.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5).
[7] 潘菁.技术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实证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2).
[8] 李金宁.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4(2).
[9] 李源清.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与对策[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4).
[10] 傅京燕.技术性贸易壁垒:内容、影响及对策[J].广州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